作為家庭的“財務大臣”,如何避開保險的坑?

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了我們大多數家庭配置保險的必要性,那麼我們面對親朋好友中那麼多的保險業務員,我們該如何選擇他們推薦的保險呢?

這次我們來講講如何挑選和配置保險才是科學的。

買保險的三原則

第一個原則:上有老,下有小,我們應該先保誰?

作為家庭的“財務大臣”,如何避開保險的坑?


答案是:家庭經濟支柱。

比如,一個40歲的父親,不幸意外去世。如果他購買了足額的保險,即使他離開了,但是因為有了足額的保險金,他的妻兒就可以靠著這筆錢繼續生活下去

這裡,保險就起到了頂樑柱的作用,雖然無法長時間支撐整個家庭,但是短期內頂一頂還是可以的,足夠讓這個家庭重新走上正軌

如果我們優先保障了孩子,一旦孩子發生意外,我們的確是可以用到保險。不過即使沒有保險,家裡還有一對年輕的夫婦可以賺錢養家,家庭經濟不會受到致命的打擊,災難過後還能很快再繼續站起來。但是如果很不幸,這對年輕的夫婦出了意外,還沒有保險,這個家庭的財務狀況瞬間就崩潰了。家裡的老人和孩子的生活就不能得到保障了,如果這時候還有一份孩子的教育保險需要交納,就更是雪上加霜了。如果退保吧,只能拿回很少的一點錢了,跟當初交的根本無法比。不退吧,生活都困難了,還怎麼交保險?

大家明白了嗎?

保險不能轉移風險,而是在作為家庭經濟支柱的我們倒下之後,能夠給剩下的家人留一筆錢,幫他們渡過經濟的困難期!

記住:這就是保險的第一原則,先大人後小孩,優先家庭經濟支柱!

第二個原則是:保險需要組合配置,而不是單獨只買一種。

作為家庭的“財務大臣”,如何避開保險的坑?


舉個例子,如果出了意外,重疾險不給報銷,如果生了病,意外險也不會給報銷的。如果是猝死,那很可能意外和重疾都不報。所以每種保險各有各的作用。

這就是配置保險的第二個原則,保障要全面。保險組合配置才能發揮出保險應有的作用

第三個原則:保險最重要的是保障,而非投資。


作為家庭的“財務大臣”,如何避開保險的坑?

大家都可以看到,市面上的保險是種類繁多,尤其以分紅險和年金險為最多,甚至還有投連險。這些險種都是投資賺收益的,基本不帶保障功能,完全背離了保險的初衷,變成了投資是主要目的,保障反而成了次要目的。

這就是保險的第三個原則:保障優先,理財靠邊,要買消費型保險,而非理財型保險

作為家庭的“財務大臣”,如何避開保險的坑?


最後一句口號總結一下買保險原則:

先大人後小孩、先主力後其他、先人身後財產、先保障後理財

購買保險還需要從以下角度考慮,

1、需求: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看你自己最需要什麼、最擔心的風險是什麼,如果不清楚那就是上面的那句口號,記下來就好了。

2、預算:不要拖累自己的生活質量

購買保險的目的是保障未來的生活質量不被風險影響,但這不意味就要拖累現在的生活質量

一般來說,家庭保險費用總預算應該控制在家庭年收入的10%~20%,這樣既不影響家庭正常開支,又能獲得必要保障。

3、產品:以小博大,優先選消費型的

消費型,就是說這是一個保費消耗型產品,消費了就沒有了,如果風險沒發生,保費也不會還給你;而儲蓄型,就是如果風險不發生,保險公司會按照一定利率連本帶息地把保費還給你。

總體而言,買保險一定要注意條款,如果你預算比較低的話,還想買到高保額的產品,就買消費型保險。但如果你的預算比較充足,可以選擇保本保息、返本類甚至分紅型的產品。

作為家庭的“財務大臣”,如何避開保險的坑?


4、確定保額與期限:

先說人身保險,在預算之內,保額越高越好。因為生命無價,理論上你買多高都可以。

人身保險裡還有醫療險和重疾險,這兩類險種保障的是疾病問題,其中醫療險主要是報銷型的,治病花多少報銷多少,還有社保做基本保障,所以保額不用設太多,像各家公司的百萬醫療險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治療一般疾病100萬足夠了。

重疾險是保重大疾病,因為重大疾病治療費用比較高,時間比較長,這意味著你可能有很長時間不能工作,沒有收入來源,所以重疾險,更多的不是用來治病,而是來保障你這幾年的生活。

而財產險的賠付又和人身保險不太一樣,它們遵循的是“損失補償原則”,就是損失多少錢賠多少錢。所以設置保額的時候可以計算一下你要保的實際財產是多少,保額不要超過實際價值,超過了也沒有用,保險公司不會多賠。

保障期限,一般醫療險、財產險都是保一年,然後來年選擇要不要續保

只有重疾險、壽險這種長期性質的保險,分為定期和終身兩種,定期便宜,終身要貴一點

如果預算不足的,可以先選擇定期,等收入上升後,再買一份終身的。


作為家庭的“財務大臣”,如何避開保險的坑?


保險不是有了,買了就萬事大吉了,一定要切切實實起到保障作用

買保險就跟買衣服一樣的,要根據不同家庭的經濟和風險情況,量體裁衣,合理設計

最忌諱的就是聽說別人買什麼,你也買什麼,每個人的情況不同,需要自己學會如何配置。必須結合自身當前的情況來考慮。

所以說,沒有合適的保險,只有最適合自己的保險!

作為家庭的“財務大臣”,如何避開保險的坑?


可能不少人都遇到過不靠譜的保險代理人,也買到了根本不適合自己的保險產品,進而對保險產生了一些誤解,其實還是因為我們自己不具備辨別的能力。尤其是上一篇文章發出之後,在評論區裡,很多人都表示出了對保險公司的不信任,可以說在目前,唯利是圖已經成為保險行業的代名詞了。但是在這裡我必須得說,被保險業務員騙是別人的事,抵抗風險是自己的事,不要人云亦云。當然我們也不要盲目的聽從一些理論講解,偏聽偏信,不管是保險配置還是投資理財,甚至是其他的決斷,都應該獨立自主,從自身的需求出發去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