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9 [情感・TABS]“保險”本應是良藥,卻成了毒藥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每個人這一生要面對生老病死的階段,老是必然,病是難免,日漸富足的我們在精神層面依然匱乏,導致焦慮越來越嚴重,擁有的越來越多,但快樂越來越少。

可能因為擁有的越來越多,害怕失去的多了,總在不停購買各種商品來試圖安慰自己那焦慮的心。

保險,正是針對對未來焦慮而設計出來的商品,但它在實際生活中是為我們解憂了還是增加焦慮了?

[情感・TABS]“保險”本應是良藥,卻成了毒藥

著名學者胡適因為自己在美國的無錢治病經歷,總結出人生需要買保險的真諦:“保險的意義,只是今天作明天的準備;生時作死時的準備;父母作兒女的準備;兒女幼時作兒女長大時的準備;如此而已。今天預備明天,這是真穩健;生時預備死時,這是真曠達;父母預備兒女,這是真慈愛。能做到這三步的人,才能算作是現代人。”

[情感・TABS]“保險”本應是良藥,卻成了毒藥

看病難、難看病一直是國內難題,保險算是能幫忙解憂一部分焦慮,它是保障我們生活、規避未知風險的有利手段,在人生關鍵時刻它會是我們的救命藥,但很可惜,這碗藥,也可能是一碗毒藥。

為什麼這樣說?

今天給大家說幾個故事,看看保險到底是良藥還是毒藥?

第1則

保險讓人把生命看輕

[情感・TABS]“保險”本應是良藥,卻成了毒藥

曾經,有這樣一個很慘烈的新聞報道:深圳羅湖區蓮塘一位63歲母親跳樓,希望用自殺的方式得到保險公司30萬賠償款來治療兒子的強直性脊柱炎。

但令母親沒想到的是:自殺並不能獲得意外險賠償,而且這份保險去年已過期。

保險的意義是為了保障投保人和收益人得到醫療輔助,可以挽救生命,但很多人都覺得保險就是投資,是一種用性命交易的投資行為。

你說這是良藥還是毒藥?

第2則

保險讓人把生命真的看太輕

[情感・TABS]“保險”本應是良藥,卻成了毒藥

有個年輕媽媽趁著5歲兒子過生日,給孩子買了一份兒童險當生日禮物,在飯桌上說了這事情,何奈她婆婆二話不說,突然拍桌子生氣了!買保險就是詛咒孫子得病,還不如給孫子多買補品,說了很多這類話,還逼得這位年輕媽媽退保。

保險是這10來年的產業,60輩的人依然保留著封建社會的那種思想,“保險是給死人準備的”,保險對持有封建意識的人來說是一種忌諱品,買保險就是古代那種“扎小人”。

他們把生命看得太輕了,彷彿意外是完全可以避免一樣。買不買保險,收益人寫誰的名字等,也成了家庭爭吵的原因。

第3則

保險讓人把錢看得比生命還重

[情感・TABS]“保險”本應是良藥,卻成了毒藥

2018年9月,江西南昌。一名男子將妻子推下高樓,目的就是為了騙取185萬元的保險金,在為妻子投保的6份保單中,最早的一份已經7年!

2016年7月,安徽宣城。一名男子深夜駕車,連同妻兒一起衝進事先踩好點的路邊水塘,然後活活的將妻子摁在水下溺亡,只是為了騙取400萬意外保險金!

2013年5月,江蘇常州。一名男子先殺妻後拋屍,就是為了騙取合計450萬元的保險金,而距離他們結婚僅僅過了2個月零5天!

2009年,江蘇徐州。一名男子用一根鋼釘殘忍地插進妻子的太陽穴,製造意外摔倒的假象,僅僅是為了騙取30萬的保險金!

這些新聞裡的保險,已經成為那些把錢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的人的ATM機,可怕的是這些人看輕別人的生命,來滿足自己的私慾。

騙保行為很明顯讓保險變成了一碗變了質的毒藥!

[情感・TABS]“保險”本應是良藥,卻成了毒藥

本期文章並不是吐槽保險的害處,我們依然建議有能力購買保險的人去買保險,商業保險讓人看到“商業”,忘記了保險,保險是為突如其來的風險後果承擔,不是為了製造風險獲得盈利。

保險在我們生活中應該是良藥,未雨綢繆,不應成為毒害生命或生活的毒藥,也不應該成為保險業販賣焦慮的手段。

[情感・TABS]“保險”本應是良藥,卻成了毒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