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那是一段屈辱的歷史

眾所周知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可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中國就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那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什麼概念或性質呢?一起來了解下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那是一段屈辱的歷史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那是一段屈辱的歷史

中國由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是一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歷史悠久而富於革命傳統的國家。自周秦以來,封建社會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在封建社會的後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已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按照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中國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一八四零年鴉片戰爭以後,在世界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侵略與壓迫下,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使中國由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從鴉片戰爭開始,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多次野蠻的侵略戰爭,強迫中國清朝政府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如:一八四零年鴉片戰爭,簽訂的《南京條約》一八五六至一八劉零年英法聯軍侵略中國的戰爭,簽訂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一八八四至一八八五年的中法戰爭,簽訂的《天津條約》等),強迫中國割地、賠款和開闢通商口岸。它們還取得了在中國建立租界、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沿海和內河航行、傳教士自由活動等種種特權,為其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造成了方便條件。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它們對中國侵略的方式,也從以商品輸出為主轉到以資本輸出為主。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那是一段屈辱的歷史

英、法、日、俄、德、美等帝國主義列強,通過一八九四至一八九五年的中日戰爭和一九零零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戰爭,又強迫中國政府簽訂了一系列新的不平等條約(如:《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進一步強佔和“租借”了中國大片領土,劃分勢力範圍,並取得了在中國駐紮軍隊、開採礦山、修築鐵路、經營航運、設立銀行等特權,用輸出資本的辦法,直接榨取中國人民的血汗,阻礙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帝國主義列強採用這一切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壓迫手段,使一個獨立的中國一步一步地變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國。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目的,是要把中國變成它們的殖民地,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相反的,它們勾結中國封建勢力壓制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是,它們的侵入,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基礎,破壞了城市手工業和農民的家庭手工業,使大量的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給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造成了某些客觀條件和可能,即給資本主義造成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從而促進了中國城鄉資本主義因素的發展。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那是一段屈辱的歷史

因此,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就由封建社會逐步變成為半封建社會。綜上所述,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一方面促使中國封建社會解體,促使中國發生了資本主義因素,把一個封建的社會變成了一個半封建的社會,另一方面,它們又殘酷地統治了中國,把一個獨立的中國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的中國。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的特點是:封建時代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被破壞了,但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依舊保持著;民族資本主義有了某些發展,但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軟弱的,它的大部分對於外國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主義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繫;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的命脈,而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生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勢力結成反動同盟,共同壓迫和剝削中國人民,它們象兩座大山一樣壓在中國人民身上;中國廣大人民不僅工人、農民過著飢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就連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也受著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壓迫。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那是一段屈辱的歷史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此,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就成為近代中國革命的基本任務。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也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過程從一八四零年的鴉片戰爭起,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進行了七十多年的英勇鬥爭。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那是一段屈辱的歷史

中間經過反對英法聯軍侵略的戰爭,反對帝國主義的走狗清王朝的太平天國革命,反對法國侵略的戰爭,反對日本侵略的甲午戰爭,資產階級改良派發動的戊戍變法運動,義和團反對帝國主義的運動,反對八國聯軍侵略的戰爭,直至辛亥革命,都在不同程度上打擊了外國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的統治表現了中國人民頑強的反抗精神,使帝國主義永遠不能滅亡中國。但是,所有這一切革命鬥爭,包括規模很大、影響很廣的太平天國革命和辛亥革命,都沒有完成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革命任務。一八五一年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革命,前後堅持了十四年(一八五一年至一八六四年),革命力量曾發展到了十八個省,並且在南京建立了革命政權,同清王朝形成對峙的局面但這次革命最後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進攻下遭到了失敗。太平天國革命的經驗表明,農民具有強烈的反帝反封建的要求而且人數眾多,是革命的主力軍;但由於他們受著落後生產方式的限制,看不清歷史發展的方向,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那是一段屈辱的歷史

一九一一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全國規模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統治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但是,由於資產階級屈服於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壓力,政權很快落入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手裡,革命遭到了失敗。辛亥革命的經驗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因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束縛,也有一定的反帝反封建的要求,並曾經在舊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起過主要的領導作用;但由於資產階級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軟弱性,脫離工農群眾,沒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氣,提不出徹底的民主革命綱領,因此也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證明了在帝國主義時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無論是農民領導的革命,資產階級改良派,或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革命,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那是一段屈辱的歷史

什麼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指近代中國的一種特殊的社會形態。

半殖民地,是相對於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獨立國家,實際上政治、經濟等社會各方面都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在社會發展形態上是歷史的沉淪;半封建是相對於完全的封建社會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佔主導,實際上社會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斷髮展壯大,在社會發展形態上是歷史的進步。半殖民地是從國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從社會經濟結構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礎。

近代中國是怎樣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1)1840年鴉片戰爭,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美俄發動了第二次鴉

片戰爭,掠奪了大量的金銀珠寶,還通過不平等條約割去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1894年至1895年,日本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簽訂了中日《馬關

條約》,這一不平等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

地化程度。

(4)1900年至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同中國簽訂了《辛丑條約》,這一不平等條約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徵

① 資本----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不但逐步操縱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逐步控制中國的政⊙治,日益成為支配中國的決定性力量。

② 中國封建勢力和外國侵略勢力相勾結,成為資本——帝國主義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社會基礎和統治支柱。

③ 中國自然經濟遭到破壞,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並佔著主導地位。

④ 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已經產生,但發展很緩慢,力量很弱。

⑤ 中國各地區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極不平衡,長期處於不統一狀態。

⑥ 在資本——帝國注意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後來還加上官僚主義),中國的廣大人民特別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以致大批破產,過著飢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力的生活。

什麼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近代中國社會既不同於鴉片戰爭前的封建社會,也不同於一般的資本主義社會,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因此,有其自身的許多特點,表現如下:

帝國主義日益成為統治中國、阻礙中國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決定性因素。帝國主義通過不斷髮動侵華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他們操縱了中國的財政、經濟、軍事、文化,使本來已經落後的經濟文化更加落後,成為阻礙近代中國獨立發展的主要力量,也是近代中國一切災難和禍害的總根源。

中國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狼狽為奸,互相勾結,是近代中國最反動、最腐朽的力量,成為帝國主義統治和奴役中國的社會基礎。

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使封建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雖遭破壞,但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不但依然保持著,而且同買辦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剝削結合在一起,在中國的社會經濟生活中佔據著顯著的優勢,成為近代中國最主要的經濟形式。雖然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些發展,但始終沒有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經濟形式。

由於中國是幾個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半殖民地國家,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和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使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呈現出極端的不平衡。

中國的廣大群眾尤其是廣大工農群眾不僅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而且還受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的剝削和壓迫。他們過著飢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生活。中國人民的貧困和不自由程度是世界上罕見的。

近代中國的文化是在中西文化的衝突、交融的艱難過程中誕生的。這種文化是由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空想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三個層面構成的,最終馬克思主義佔據統治地位,成為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指導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