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訶》:多線程敘事,用宗教外殼講述慾望下的善惡抉擇

人有善惡之念,是一念成佛?還是一念成魔?《娑婆訶》通過宗教驚悚的故事框架,為我們帶來在善惡之間的人性抉擇命題。

《娑婆訶》是2019年上映的一部韓國驚悚電影,由導演張宰賢執導,李政宰、樸正民、劉智泰等演員領銜主演。

《娑婆訶》:多線程敘事,用宗教外殼講述慾望下的善惡抉擇

這部電影融合了宗教、探案、懸疑、驚悚等元素,設置了三條線敘事線索,在不顯得雜亂無章的前提下,同時推進,最終在匯合的那一刻實現了主題的表達,吸引觀眾的同時帶有一定的反思深度。

多線程敘事的分散和聚合

《娑婆訶》開始分為三條線索分散敘事——

一條線是惡鬼線,也是電影的開頭。在農村的妹妹李今花開始自述從出生以來的怪事——成群的羊,漫天的烏鴉,兩個孩子出世,其中一個孩子就是自己的姐姐,一出生身上就毛茸茸的,與醜八怪無異,甚至還在出世前,咬破了自己的腿,在出生後一週,媽媽去世,一個月後爸爸自縊身亡,而“惡鬼姐姐”卻一直活了下來,形似怪物,被爺爺奶奶關在地窖裡。

看到這裡,也許你就會好奇,惡鬼姐姐究竟是什麼來頭?她的力量到底有多大?這時你的眼球已經被故事緊緊地抓住。這也是創作者的用意,用噱頭最大的惡鬼引入,展現惡鬼的高深莫測,引導觀眾對神秘力量的不斷猜測,更會加大觀眾的好奇心,形成緊張刺激感,讓人們“獵奇”繼續往下看。

第二條線則是宗教線,這也是最為豐富的一條線,以宗教色彩來增加故事神秘性,支撐整個故事的行進,突出電影的緊湊感。

《娑婆訶》:多線程敘事,用宗教外殼講述慾望下的善惡抉擇

李政宰飾演的樸牧師調查假宗教,調查到佛教新興教派——鹿野園,該名源於釋迦牟尼第一次教授佛法的地方。隨即深入調查,發現她們供奉的是四大天王之一。在壁畫傳說中,故事中提到四天王,原本是存在於印度的惡鬼,在見到佛祖之後皈依佛門,之後成為抓鬼怪的神——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而現實中,四大天王確有其人,進而讓《娑婆訶》故事中的角色開始入場。

《娑婆訶》:多線程敘事,用宗教外殼講述慾望下的善惡抉擇

第三條線是探案線,主要是交代四大天王所犯下的惡行。很多在1999年出生的少女因為不明原因而死,警方追查出其中一個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在逮捕的過程中,東方持國天王自縊而死,只剩下西方廣目天王鄭羅漢,正準備殺最後幾個少女,其中一個便是李今花。

《娑婆訶》:多線程敘事,用宗教外殼講述慾望下的善惡抉擇

就在鄭羅漢準備殺李京華時,樸牧師碰上了警察,進而瞭解到了殺人案。

三條線不斷靠攏,每個人都在追求真相,奔著共同的目標,開始匯合聚攏,最終讓各自線的敘事邏輯具有合理性。

《娑婆訶》:多線程敘事,用宗教外殼講述慾望下的善惡抉擇

樸牧師找到了東方教教主金濟石,金濟石原本就是已經得道圓滿的彌勒,卻因為預言百年後有宿命天敵出現,在他曾經誕生的地方滅掉他的燈,於是,一念成魔,將四個少年犯培養成“四大天王”,開始有計劃地殺掉符合預言條件的少女,保住性命得道成佛。

當鄭羅漢準備殺害最後一個少女李今花時,誤入地窖,李今花的惡鬼姐姐瞬時如佛一樣盤坐,完成對懲治金濟石的使命之後圓寂。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驚悚懸疑電影,導演還增加了一些迷惑性,讓觀眾喜歡的“反轉”戲碼上演。

《娑婆訶》:多線程敘事,用宗教外殼講述慾望下的善惡抉擇

山羊是魔鬼撒旦的象徵,烏鴉更是不吉利的象徵,惡鬼生下來吃了妹妹的腿,在搬家之後,所有的牛死光,還放蛇咬了薩滿,暗示這位生下來的惡鬼是惡魔,欲蓋彌彰,混淆試聽。而這部電影還有最為關鍵的迷惑是金濟石的指向性,在這裡不便透露,結尾很是讓人驚歎。

多線程敘事中交叉的宗教隱喻

顯而易見,《娑婆訶》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將“基督教”和“佛教”結合在一起,具有濃厚的宗教意味。從《娑婆訶》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娑婆訶”沿用了佛教名詞,代表了六種含義:“成就、吉祥、增益、息災、圓寂、無往”,而英文片名“The Sixth Finger”直譯為“第六隻手指”,有意指六種含義。

佛教喇嘛說,“娑婆世界裡,所有東西都是聯繫在一起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必滅。”等等佛教理論也是讓電影劇情更有宗教故事性吸引力,也對電影善與惡的轉變做了支撐。

《娑婆訶》:多線程敘事,用宗教外殼講述慾望下的善惡抉擇

前文中所說的“四大天王”便是典型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案例。現實中的廣目天王鄭羅漢開始窮兇極惡,殺死很多少女,夜夜不能入睡,但是卻被“惡鬼姐姐”所感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正如典故中的四大天王一樣,由“魔”入“佛”,轉念向善。

《娑婆訶》:多線程敘事,用宗教外殼講述慾望下的善惡抉擇

佛教所謂的“貪”、“嗔”、“痴”象徵人的貪婪與害怕,而金濟石修行成“佛”的過程中,卻因為一句預言,害怕失去現有的一切,於是步向“魔”的道路,不擇手段也要毀滅宿命天敵。

這世上分明存在著邪惡在威脅著善良,一些會員們的親屬由於交通事故或其他原因去世了,那麼那些加害者們如果沒有誕生在世的話,也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了。 這個世界中的光明和黑暗是相互關聯的,也正因為有了黑暗,所以守護光明的人們才更為耀眼。

《娑婆訶》:多線程敘事,用宗教外殼講述慾望下的善惡抉擇

《雜阿含經·卷十五·三六九》有一句:“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即是說社會的關聯性。

“若地上出現了一隻蚯蚓,那麼高處就會有獵食它而生的鷹“,在筆者看來,惡鬼姐姐就是因金濟石的惡而生的對立面,當金濟石犯下的罪行越來越多,而惡鬼姐姐就越向善,最終成為“在你們流血的時候,一同哭泣”的佛,因與金濟石雙生的關係,導致惡鬼姐姐只能與金濟石同歸於盡。

《娑婆訶》:多線程敘事,用宗教外殼講述慾望下的善惡抉擇

《娑婆訶》的高明之處在於對宗教理論的準確捕捉,藉助大量的佛教符合,大篇幅的理論持續讓觀眾瞭解故事的來龍去脈,營造專業性的美感,進入電影所描述的特質文化,從基督教、宗教等內容反映著現實中的善惡之選。

面對慾望,善惡的人性抉擇

拋開宗教所渲染的神秘色彩,其實整個故事還是用善念戰勝惡行的故事。

“悲傷的眼睛,將扭斷蛇的脖子。”鄭羅漢由惡向善,面對母親所唱的兒歌,淨化心靈,最終將最大的“惡魔”金濟石殺死。

《娑婆訶》:多線程敘事,用宗教外殼講述慾望下的善惡抉擇

李今花的惡鬼姐姐是正義的化身,只因皮囊醜陋,而被世人所誤會。而金濟石卻有“彌勒”之相,眼神卻散發惡的氣息,在涉及到自己的利益面前,就會心生歹念。這樣的故事情節也與我們的現實相照應,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分辨善惡,也判斷不出誰是佛,誰是魔。

《娑婆訶》:多線程敘事,用宗教外殼講述慾望下的善惡抉擇

“佛教沒有惡人,惡在人的慾望,在人的心中”。

佛教認為慾望有三性,分為善、惡和無記三種,所謂無記,是指非善非惡的慾望,如渴了想喝水,困了想睡覺等等,暫且於人無害,於人無益,而善則是利己利人,而惡則是為了一己私慾而害人害己。

《娑婆訶》:多線程敘事,用宗教外殼講述慾望下的善惡抉擇

而人性中的善惡也沒有絕對,也許如鄭羅漢一瞬間的覺醒,由惡變善;也許金濟石一瞬間的仇恨,讓人由善變惡。

《娑婆訶》的重點也是如此,面對慾望,人性在善惡之間的變化。整部電影用陰鬱的風格,透過人物情感走向和巧妙的轉變構思來營造最大的看點,一場遊走於成“佛”成”魔“的的交替,在樸牧師的見證下,天王立地成佛,金濟石選擇成為魔,形成了電影最為耐人尋味的底蘊所在。

不好的慾望如同洪水猛獸,有句著名的話,“當你凝望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望著你”。即使是修行道高的彌勒都難以避免慾望的侵蝕,而你我都是普通人,又如何抵抗慾望和誘惑,不成為惡魔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