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s-2020,中国机器人发展史,一场关乎血统的国产品牌成长之路

1980年是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元年,这一年日本,德国,瑞典,美国将工业机器人大幅度的应用于汽车制造工业。

1970s-2020,中国机器人发展史,一场关乎血统的国产品牌成长之路

1980年—2007年日本机器人的销量

2010年中国迎来了工业机器人发展的元年。相比于全球市场,足足晚了40年。这40年,中国市场是否真的没有任何人关注过工业机器人研发和市场开拓?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中国工业机器的研究同国外工业机器人市场化的时间,基本处于同一时代。从1972年中国就已经开始研发工业机器人,同时启动工业机器人研究的有:中国自动化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个高校和研究所。

198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蔡鹤皋院士团队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华宇—Ⅰ”(HY-Ⅰ型),解决了机器人轨迹控制精度和轨迹预测控制等关键技术。

1990年后,国外机器人企业安川机器人,松下,Fanuc,KUKA,ABB纷纷进入中国,开设合资公司,正式开始了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拓展的商业化进程。

1995年上海交通大学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高性能精密智能装配机器人“精密一号”,这一款可以真正应用于工业现场环境的工业机器人。

1970s—200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主要是以技术研究为主,还没有商业化能力。但这个阶段为中国后期工业机器人行业的人才培养,以及企业建设提供了最主要的保障和根据地:以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这四家研究机构为代表的工业机器人研究中心是中国机器人的开端。在之后的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发展中,基本都能找到这四家的身影。

汽车工业开启的中国的“工业机器人梦”

1990年代,中国有一个非常大举措,允许外资品牌厂商在中国设立合资汽车生产销售。这是所有工业机器人进入中国的冲锋号。

1994年,日本松下集团和唐山开元集团投资的合资企业唐山松下机器人成立,主业涵盖电焊机、机器人及激光焊接系统等相关领域。

1970s-2020,中国机器人发展史,一场关乎血统的国产品牌成长之路

松下早年机器人

同年,ABB机器人部在中国上海成立,成为最早一批进驻中国的机器人生产制造商。ABB机器人接到的第一单生意就是服务于上海大众桑塔纳车型总拼工位上的点焊机器人。2005年ABB在上海建立了机器人生产线,2006年ABB将全球机器人业务中心落户到上海。中国已经成为ABB机器人的第一大市场,这就是ABB机器人的主战场。

1970s-2020,中国机器人发展史,一场关乎血统的国产品牌成长之路

ABB机器人在汽车冲压线的应用

1995年安川电机进入中国,并于1996年同首钢集团成立合资公司:首钢莫托曼机器人有限公司,主要业务为机器人系统集成及机器人装配。首钢莫托曼是由安川总公司,中国首钢集团,日本岩谷产业株式会社按照45%,43%,12%合资成立的。这个号称中国成立之初有全国最高机器人产能的企业,设定产能是800台/年。放到2020年的今天,就是国内机器人企业一周的产能。

时过境迁,岁月给不了我们时光静好,是一代代人的努力在为中国制造业负重前行。

1970s-2020,中国机器人发展史,一场关乎血统的国产品牌成长之路

安川中国发展历程

1997年11月,FANUC机器人在中国上海设立销售及系统集成工厂,同上海电气合资成立上海FANUC机器人。

1970s-2020,中国机器人发展史,一场关乎血统的国产品牌成长之路

FANUC中国

FANUC上海工厂,主要是从日本进口fanuc零部件进行组装,同时负责中国市场的销售,以及系统集成业务的研发。

1986年,kuka将一台工业机器人以试用的形式推入一汽卡车公司,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第一台工业机器人。

1994年,kuka开始大幅度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国内的汽车龙头企业东风汽车及长安汽车,分别引进了KUKA公司的一条焊装线。这个时候的汽车焊装线自动化程度非常低,仅有十台工业机器人,与现在动辄100多台汽车焊装线确实没法比。

2000年,库卡看到了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庞大需求,kuka在上海设立第一个全资子公司:库卡中国。

1970s-2020,中国机器人发展史,一场关乎血统的国产品牌成长之路

KUKA中国

1990—2000年,奔着中国庞大的汽车制造市场而来的各路豪强,看到庞大的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1992年中国汽车产量100万台,2002年中国汽车年度产量达到200万台,增长了一倍。这种一倍的增速,并不是他们所在意,他们真正看到的是未来千万级的产能,这将需要数十万计的工业机器人。

放眼今天,200万台的汽车产量,还没有吉利集团一年的产量高,但20年前这已经实属不易。

中国汽车产量井喷,让中国工业企业也看到工业机器人的需求

1970s-2020,中国机器人发展史,一场关乎血统的国产品牌成长之路

2001—2019中国汽车销量

2001年开始,中国汽车市场不负众望,呈现直线上涨的速度,产销量在十年间上涨了9倍,在2010年达到了1800万辆。

一个行业在10年间上涨九倍的。第一个是汽车,第二个是房地产。只是两者截然不同的是,汽车产量翻倍的结果是价格下降,房地产房屋数量翻翻的结果是翻倍的涨价。

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品牌都开始在中国拉开架势,抢夺市场的时候。这些外资厂商压根没有顾忌中国机器人企业的想法,因为那个时候确实没有可以与这些品牌值得一提的中国机器人企业。

我们来看一个2002年度,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和工业机器人装机量的分布图。日本,美国,欧洲是工业机器人的最大市场。彼时的日本工业机器人万人密度已经达到了334台/万人(此处万人为1万个劳动力)。日本工业机器人总装机量达到35万台。什么概念呢?200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累计装机量不超过5000台。这个数据不是在说差距有多大,而是在说明庞大的市场需要大量的机器人。

1970s-2020,中国机器人发展史,一场关乎血统的国产品牌成长之路

2002-2007年,全球主要国家机器人销量

寻迹中国各个行业的发展,你就会发现,一切的开端,基本上都是国家队出手,然后国家队转向市场化后开始发扬光大。

2000年,在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与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扶持下,新松机器人成立了。这确实是共和国第一个可以摆上台面的机器人企业,时至今日新松股票代码仍使用“机器人”作为代号,让一个行业为其做代号的好像也只有新松。

2000年—2010年,中国机器人市场的道路的选择:机器人系统集成

1970s-2020,中国机器人发展史,一场关乎血统的国产品牌成长之路

2001年—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

在新松的发展历程中,就出现了中国最为核心的机器人市场发展道路的选择。

  • 做机器人系统集成还是做工业机器人本体?

2000年,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就是一个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伺服系统,减速机,机器人控制系统三大件,要啥啥没有!更可怜的是,连最基本的人才储备都没有,你想找一个会运动学算法的人才,都要直接去大学里找归国回来任职的老师,或者教授。很显然这些人不可能成为工人,也无法满足商业市场的超高强度研发需求。

因此,新松在完成了机器人本体的研发和样机生产之后,顶着中国机器人国产化第一的名号,开始自力更生的商业化转向——去干汽车市场系统集成吧!这是一个最为贴近机器人,并且市场庞大的领域,所有的机器人厂商都在这个领域玩耍。

在此后的十年,新松成立中国最大的机器人系统集成商之一,在汽车零部件,以及汽车主机厂的焊装,切割,总装等工艺段提供设备和自动化产线设计。

但这也为中国机器人市场,构建了第一个误区:各种号称做智能制造的企业都称自己是机器人公司,然而事实上只有一部分系统集成业务而已。

与新松同台竞技的中国汽车系统集成最大的四家企业:大连奥拓,上海德梅柯,广东瑞松,上海明匠都没有get到行业发展的风口!明明一直在机器人市场磨盘滚打,却错失了“机器人”的概念。这确实是可悲!

这十年,机器人系统集成伴随着中国汽车产业野蛮扩张,各家系统集成商都过的有滋有味,甚至营收规模都超过了2007年之后建立起来的机器人本体生产商。

  • 2007年,中国机器人市场开始崛起:那是一个奇货可居的年代

2007年前后,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开始苏醒了。这既不是来自于上帝的点化,也不是来自于什么高人的觉悟。纯属就是近10年的时间,中国大量的汽车厂有大部分的人摸清了工业机器人的基本情况。同时外资厂商在中国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行业从业者。

在大量海外归来的有志之士的相互合计下,中国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就在毫无宣言的情况下,正式开始了。说白了还是为了赚钱,因为外资卖的太贵了。

举一个无从考证了例子:2009年前后,一台爱普生scara机器人的价格是9万块,这是卖给富士康的,富士康这种议价能力的大客户,都是这个价格。你可以想象他有多贵。这个产品今天是什么价格?是4万块。尽管大部分的会说货币贬值,以及受限于当年的原材料、产能等等成本更高,价格就应该比较贵。但我们仍要清楚:那是一个奇货可居时代,必须要付出高昂价格才能买到的机器人。

我们都知道,毛利高,有强大需求,甚至卖断货,要货需要提前一年预定的,肯定是能够挣大钱的。

至此,中国工业机器人本土化进程被打开。严格意义上来说,有了本体,才真的有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业链。

从产业链的角度而言,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机器人系统集成,这是一个从上到下的链条。

1970s-2020,中国机器人发展史,一场关乎血统的国产品牌成长之路

机器人产业链

作为中间的承重柱:机器人本体。本体不断发展,销量更多,国内的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才有机会发展,下游的系统集成才有可能不断的降低成本,实现更高的性价比,才能够争抢到更多的新市场。

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的建立

2007年,埃夫特在奇瑞汽车装备部的基础上成立,并且开发了第一台165kg的六轴机器人,主要目标是用于汽车焊装线。

2010年,埃斯顿在梳理自身伺服系统未来竞争点的时候,找到了工业机器人的方向,开始主力拓展工业机器人研发,这也开启了国内最先使用自有核心部件机器人的开端。

同期涌入还有新时达,广州数控,华中数控。这几家机器人厂商的制造之路,无一例外,开始在伺服系统,机器人控制系统,或者减速机方面,缓慢的推动国产化品牌的应用。

2013—2020:中国一直保持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产销市场

大量的人讨论中国的市场不够开放,如果我们列出来全球机器人厂商的名单,你就会看到,几乎所有的工业机器人都在中国拓展市场。并且都将中国作为主要市场,开疆拓土。中国市场的公平性,以及充分竞争的开放度,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能够做到的。

1970s-2020,中国机器人发展史,一场关乎血统的国产品牌成长之路

2018年中国市场各品牌机器人销量(数据来自:mirdatabank)

2020年与2017年相比,我们不再讨论机器人减速机是否能做得了,机器人控制系统是否能做得了。这些核心零部件确实有差距,但是在应用市场中,大量的工业机器人都是用了国产减速机,和国产的控制系统,并且运转良好。

甚至国内控制系统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本土化企业,例如成都卡诺普,苏州新代数控等等专门提供机器人系统的厂商。

2020年,我们更强调工业机器人的用途,以及工业机器人应该应用在哪些领域?机器人如何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生产线效率?以及如何实现智能制造让中国制造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 什么是正统的中国工业机器人之路?

正统的工业机器人发展道路,是中国能够拥有完整的: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机器人系统集成的产业链。

1970s-2020,中国机器人发展史,一场关乎血统的国产品牌成长之路

工业机器人主要企业

身处这条产业链中的每一个企业都拥有正统的机器人血液。我们希望在2020年经济环境艰难的时刻,更多的企业是落到实处去研发,生产机器人,而不是一个玩“机器人”概念。

结语:中国本土化工业机器人品牌都已经非常成熟。新松,埃斯顿,新时达,埃夫特都找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在2020年之后的市场竞争中,国产与外资品牌的竞争,将不可避免。但这两者也同时为中国制造业创造更多的可能。让更多的领域使用机器人,实现自动化的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