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東拓,“西渭一體化”呼之欲出!

都市圈是依託於城市群發展而來的空間形態,而城市群是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主體形態,都市圈中的核心城市如一塊磁鐵般,將1小時經濟圈城市群內的資源、產業、人才等“掠奪”並聚集於此。

大數據時代的今天,通過分析大數據信息把“人口遷入和遷出活躍指數”可以作為一個“晴雨表”。2019年公報稱,西安全年常住人口達到1000.37萬人,作為千萬級人口的城市——西安,古都在“西安都市圈”核心中發展怎樣?又在周圍與哪些城市最為密切呢?


西安東拓,“西渭一體化”呼之欲出!

人,是發展的最重要資源,人力資源更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在特大中心城市構成的城市群時代,核心城市必然成為人口流動的絕對承載區。
根據相關新聞報道數據,2018年,西安新增人口80萬人;2019年,常住人口增加19.98萬人。兩年的人口增量達100萬,從側面證明千萬級人口的西安,流動性、樞紐性和門戶性遠高於一般城市。
在連續近兩個月的數據監控中發現,在新一線千萬人口城市中,西安人口遷入度雖經探底,但目前已經穩定在前10位置。


西安東拓,“西渭一體化”呼之欲出!

西安與其它中西部省會相似,作為陝西省會城市,省內城市遷入西安佔比在60-70%。在省內遷入西安人口占比中,咸陽和渭南一直穩定在50%左右。在截取了3月21日數據樣本分析時發現,西安人口遷出城市中,咸陽和渭南合計佔比高達57%。從人口“遷入和遷出”的頻率角度上來看,人口來往越是密集也就意味著“一體化”程度越高。數據折射出,咸陽和渭南兩城與西安的互動最為頻繁和密切。


西安東拓,“西渭一體化”呼之欲出!

從距離上看,咸陽和渭南主城分別距離西安約20km和50km,車程大概在30-60分鐘。從實際來看,儘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國各個城市均實行嚴格的交通管控,但西安與咸陽、渭南之間的聯繫並未完全切斷。所以,即使在疫情壓力最大的時期,咸陽和渭南仍允許陝A牌照西安車輛通行。這也從側面證明,這兩座城與西安的密切程度。不過,梳理2018年數據發現,西安周邊城市的城市化率拉平在50%左右,與國家平均水平還差十個百分點。按目前發展態勢來看,西安未來將實現“兩個 30%”,人口和GDP指標占比陝西都將超30%。目前,GDP指標已經實現,而人口方面,結合南京、合肥等城市發展情況來看,這將會形成1小時都市圈的人口概念。
按照這個趨勢,依據已公佈的《大西安2050空間發展戰略規劃》中“北跨、南控、西進、東拓、中優”空間戰略佈局:“西進”,“西鹹一體化”在經濟層面和民間層面繼續前行;“東拓”,則是不斷將渭南融入西安。其中“東拓”依託大西安東軸線(原2004年制定的西安——臨潼——渭南經濟走廊),以建設重大項目為帶動,從南、北分別重點打通連接從大西安新中心出發的渭潼城鎮發展軸(南)和渭北城鎮發展軸(北),並分別依託打造的臨潼文化旅遊度假中心、臨渭現代服務中心,臨潼渭北現代工業新城、富閻產業合作園區等,輻射帶動整個東部區域發展,加快大西安新興功能的拓展。


西安東拓,“西渭一體化”呼之欲出!

2019年12月,國家出臺的《關於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重點提到“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大西安都市圈”範圍,咸陽和渭南正滿足這個條件:它們的城市化率,只有51.28%和48.5%。按照《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要求,兩者都要增強人口和產業集聚能力。


西安東拓,“西渭一體化”呼之欲出!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17.92%提升至2019年的60.60%,首次突破60%大關。目前,中國內地千萬級人口以上城市達14個。但是,與發達國家城鎮化率普遍在80%程度相比,我國差距仍較大。因此《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要規劃建設19個城市群。城市群發展正處於起步階段。


西安東拓,“西渭一體化”呼之欲出!

《關於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2年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顯進展,梯次形成若干空間結構清晰、城市功能互補、要素流動有序、產業分工協調、交通往來順暢、公共服務均衡、環境和諧宜居的現代化都市圈;到2035年,現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都市圈。
2019年,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在《中國都市圈發展報告2018》中指出,目前我國共有34個都市圈。除作為成熟型都市圈的滬寧杭甬和穗深都市圈外,以北京、天津為中心的首都都市圈、成都都市圈、鄭州都市圈、武漢都市圈、西安都市圈等,都位居第二梯隊的發展型都市圈。


西安東拓,“西渭一體化”呼之欲出!

對於西安來說,2018年《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也讓大西安都市圈建設,獲得了從國家到省級層面的有力政策賦能。而《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出的“一圈一軸三帶”的空間格局,賦予了大西安“打造帶動西北、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期許。同時也提到,要增強寶雞、渭南、楊凌、天水等重要節點的人口和產業集聚能力。按照規劃,大西安都市圈將形成“多軸線、多組團、多中心”,加速功能疏解和產業集聚,提升城市群內要素吸引力。處於1小時經濟圈範圍內,咸陽、渭南等,都將成為承接大西安都市圈的重要城市。


西安東拓,“西渭一體化”呼之欲出!

近年,黃河流域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強化西安、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城市群是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平臺,中心城市則是城市群的中心和龍頭。從中心城市發展的角度來看,按照《大西安2050空間發展戰略規劃》,以加快大西安新興功能的拓展的“東拓”,以建設重大項目為帶動,分別從南、北重點打通連接,從大西安新中心出發的渭潼城鎮發展軸(南)和渭北城鎮發展軸(北),並分別依託打造臨潼文化旅遊度假中心、臨渭現代服務中心,臨潼渭北現代工業新城、富閻產業合作園區等,輻射帶動整個東部區域發展,加快大西安新興功能的拓展。核心城市西安向外輻射,以公路、鐵路、輕軌等交通動脈為紐帶。


西安外環線高速輪廓,也與大西安都市圈基本重合。再加上西潼高速和鄭西高鐵,“西渭一體化”的大交通網絡已初步形成。


西安東拓,“西渭一體化”呼之欲出!


西安東拓,“西渭一體化”呼之欲出!

西進,按照“建好西鹹新區,推進西鹹一體化”的發展思路。地鐵1號線二期工程已於去年9月正式開通至咸陽灃河森林公園站,隨著三期工程建成將開通至咸陽秦都站,地鐵的開通使西鹹一體化進程進一步得以加速。


西安東拓,“西渭一體化”呼之欲出!

而參照“西進”發展思路,有區域觀察人士“東拓”考慮“西渭一體化”,建議將地鐵9號線通過輕軌方式,將臨潼連接渭南。根據測算,從地鐵9號線臨潼的秦漢大道站到中聯重科渭南產業園,直線距離約17公里。先期西安已與渭南攜手,共建富閻產業合作園區。從近年來兩座城市的主政官員調動,可以看出“西安——臨潼——渭南”經濟一體化協同格局正在全方位加速。


西安東拓,“西渭一體化”呼之欲出!

近年來,渭南也快速調整產業佈局,加快培育現代產業體系,初步構建起精細化工、裝備製造、食品醫藥、新能源材料、航空製造五大產業集群。目前,渭南有工業園區20個,省級現代農業園48個,入園企業1300多戶,包括世界500強企業12家,央企15家。

2017年,渭南市提出城市新的規劃戰略。與大西安融入共有兩個發展軸:一是渭北城鎮發展軸,二是渭臨城鎮發展軸。其中,渭臨城鎮發展軸是渭南城市發展及新興產業佈局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而由於“渭南——臨潼——西安”之間既有的便捷交通優勢,都是提升城市環境與品質的重要發展區域。


西安東拓,“西渭一體化”呼之欲出!

臨潼佔據了“西渭一體化”的中心點位置,臨潼是西安的東大門,順理成章也成為了“西渭一體化”的重要紐帶,成為大西安城市東拓的“橋頭堡”。隨著西安都市圈的發展,未來渭南或將融入西安,臨潼的區位價值將加速突顯,同時臨潼產業發展作為承接西安和渭南的產業樞紐的功能將逐步壯大,投資價值也將進一步提升。


城市化率的提高,意味著人口的遷入,也意味著無限的商機。而哪些對資產價值嗅覺靈敏的投資人來說,也是搶佔先機的絕佳時間。實際上,近些年不少地產商已經在都市圈加快佈局。這是發展趨勢,勢不可擋,只有搶先一步,才能擁有無限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