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隔壁的怒吼

两个星期前的午后。儿子端坐在书桌前,处理着各科的习题。突然间隔壁传来一声震响,也不知是书桌还是饭桌被掀翻的巨响。紧接着是一句男孩的怒吼“你们什么也不教,就指望着学校!”然后传来一位母亲的抗辩“怎么没教了?”男孩继续吼道“你们教我怎么做人了吗?你看看你 怎么对我姥的!”这时一个男人的声音响起“‘怎么的,还想造反啊!’”短暂的爆发后,隔壁的声调也降了下来,我也听不到后面的言语。擅长想象的我也只能脑补一下事情的经过。

我猜想这是一名高三学子在漫长的疫情时期无助到顶点的崩溃表现。原本周而复始到麻木的生活突然间脱离了正确的轨道,茫然无措的情绪再加上母亲的喋喋不休及父亲的冷漠旁观,情绪终于失控了。

引起我在意的是那句话“你们什么也不教,就指望着学校!”。是啊,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每一个孩子最早的学习是模仿自己的父母;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孩子在这里学习知识,学会与同龄人相处;社会为孩子成长营造良好的风气,让孩子们懂得正能量。可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家长们只看重成绩,忽略了对孩子性格的塑造,意志的培养,情商的提高,为了成绩,失去了许多兴趣爱好养成的机会。

中国的孩子太苦闷了。就像浙大网红教授说的那样“中国的孩子到大学后疯狂的玩游戏只是在找回一种补偿,他们在小学初中高中被压抑得太久了。而外国的小孩从小就开始玩,到大学时玩够了,好吧,我们开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这也是外国人获诺贝尔奖多的原因。”这也是他建议浙大不再招收数学奥赛冠军的原因,因为孩子们的数学兴趣早就磨没了。压垮隔壁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许是中午不可口的饭菜,也许是不经意间的一声叹息。

母亲的那声抗辩听起来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啊!“天天说你不是在教你吗?”。可她只重视了言传,忽略了身教。面对孩子“你是怎么对我姥的”指责,她只能无力的申诉“我是怎么对你姥的,我对你姥怎么了?”。我相信她不是一个恶毒的女人,或许是对待老人时刀子嘴豆腐心的状态让孩子无法接受,或许是自己成长过程中与父母这种亲密无间的方式让孩子无法理解。我觉得孩子能指责她,这说明孩子本质是好的。作为一个母亲,她是成功的,作为一个女儿,对待老人更加恭顺些,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吧!我也理解成年人的不易,孩子高三了,家长也备受煎熬啊!

最后说说父亲的这个角色吧。“怎么的,还想造反啊!”。声音不高,气势不小,一句反问,就把事情定了性。家庭的权威在他这种蛮横的执法中显现得淋漓尽致啊!我再脑补当时的画面,如果不是母亲拦着,一场父子间的拳脚相向在所难免。不是每一个父亲都像傅雷一样博学睿智,不是每一个父亲都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明察秋毫。中国的父亲更像歌中唱到的那样,“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他们不善言辞,在生活中却又难以找到平衡点:平易近人显得卑微渺小,不苟言笑又显得古板刻薄。为了维护传统的父亲形象,是不是每个父亲都像他一样在所谓的权威中寻求那一丝丝的尊严。曾经,他牵着孩子的小手,也是那样的温柔。笑容也是那样的灿烂。可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他的温柔一点点消失,笑容一点点凝固,剩下的只是父爱如山。

午后的那声怒吼,吼出了孩子的无辜;

午后的那声怒吼,吼出了父母的无奈;

午后的那声怒吼,吼出了教育的无能为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