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二院王傳新:給我們醫護人員打滿分

醫者頌 | 山大二院王傳新:給我們醫護人員打滿分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山東大學附屬醫院先後派出4批近300名醫療隊員馳援湖北投入抗疫前線。在前線的幾十個日夜裡,醫療隊員們“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他們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用真心傳遞真情,以使命救治生命,用關愛詮釋大愛。防護服是他們英雄的戰甲,“口罩臉”是他們天使的容顏;“方言卡”見證他們與患者的信任,“謝謝你”傳遞患者對他們的真情。他們經歷了黃岡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從緊急啟用到病例清零的難忘時刻,他們在武漢重症病房以日夜堅守詮釋無悔擔當,他們用醫者仁心守衛疫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本期,記者專訪了山東大學第二醫院院長王傳新,快跟隨大山一起了解山大醫務工作者抗擊疫情的點滴故事,學習他們的家國情懷、擔當精神、仁心大愛、奉獻品德,凝聚起全校贏得疫情防控和事業發展“雙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

醫者頌 | 山大二院王傳新:給我們醫護人員打滿分

3月21日,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援湖北黃岡的7名隊員凱旋。這讓王傳新自疫情爆發以來就始終緊繃著的心,稍微放下了一些。王傳新是醫學檢驗方面的專家,更是山東大學第二醫院的院長。於他而言,新冠肺炎戰疫中無形的硝煙,似乎比身邊同事所感受的那般沉重,更甚一些。

疫情發生以來,第二醫院先後向湖北派出了四批援鄂抗疫醫療隊145名醫護人員,其中醫生36人、護士109人,同時還有一名呼吸內科專家作為山東省衛健委派駐專家,任濰坊新冠肺炎救治中心專家組組長。醫療隊的身後,是整個醫院的支持。

王傳新的戰場,並不在湖北抗疫一線。雖然2月初他就做好了帶隊出征的準備,連行李都打好包了。最快3分鐘出結果,王傳新所在團隊聯合研製出新冠病毒IgM抗體檢測試劑盒,這一消息刷爆了當時的朋友圈。在分秒必爭的生死爭奪戰中,這一成果實現了對人員、場所限制的突破,讓醫護人員在與病毒的賽跑中快些、更快些!

截至3月22日16時,第二醫院在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國家醫療隊累計救治患者93人,其中重症75人,危重症19人,累計開展核酸檢測196次,治癒出院56人。王傳新說:“如果要打分的話,我給他們打滿分。等疫情結束他們凱旋的時候,再加分。”

王傳新的戰場,更在醫院的整體運作上。3月5日,醫院全面恢復醫療服務工作。新的挑戰又開始了,王傳新和同事一道,通盤佈局、再度迎戰。與此同時,他也期待著疫情過去後最想做的事情,“給我們白衣戰士慶功……”


我給他們打滿分

記者:

最近一直為大家所關注的,首先是支援湖北醫療隊的情況,請您介紹下目前幾次派出人員的整體情況。

王傳新:

截至目前,我們先後向湖北派出了四批醫療隊145名醫護人員,其中醫生36人,護士109人。1月25日大年初一,派出醫院第一批醫療隊4人;1月28日,派出第二批醫療隊3人,兩批醫療隊隨山東省醫療隊馳援黃岡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2月2日,派出第三批醫療隊7人,隨山東省第三批醫療隊馳援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主要收治危重症患者。2月9日,按國家衛健委部署要求派出第四批由131人組成的整建制國家醫療隊,“搬家式”馳援武漢,接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一個重症病區。接管病區當晚即收治了29名重症患者,醫護人員全員出動。截至3月22日16時,第二醫院在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國家醫療隊累計救治患者93人,其中重症75人,危重症19人,累計開展核酸檢測196次,治癒出院56人。

另外,2月15日,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徐少華作為山東省衛健委派駐專家,赴濰坊任新冠肺炎救治中心專家組組長,承擔濰坊危重患者救治工作。

醫者頌 | 山大二院王傳新:給我們醫護人員打滿分


記者:

在湖北抗擊疫情的一線,每天都在發生很多讓人感動的事情,其中就有很多山大二院醫護人員的身影。對您個人來說,有沒有對他們中的誰或者哪件事印象很深?

王傳新:

出征的每一位醫療隊員都有著讓我動容的故事,中央、省市級媒體進行了廣泛報道。這裡特別要說一下我們援湖北國家醫療隊隊長、醫療隊臨時黨支部書記馬承恩主任。他是醫院重症醫學科創始人和帶頭人,從事臨床工作30餘年,擔任科主任17年。他曾擔任中國援助非洲醫療隊隊長,在塞舌爾工作兩年,參加過2008年汶川地震來魯重傷員的救治工作,創造了“零死亡、零截肢、零感染、零併發症”的紀錄。曾經與同事成功用“人工肺”救治過一名爆發性心肌炎、重症肺炎、心源性休克患者,經過127個小時的奮戰,患者康復出院,未出現任何併發症。面對國家和人民需要,年近六旬、還有一年多就退休的他,最早主動請纓支援一線,帶著平日吃的高血壓、糖尿病等藥物義無反顧踏上抗疫征程。“同舟共濟,眾志成城,山大二院,不辱使命”,這是馬承恩主任帶領醫療隊發出的鏗鏘誓言。

還有一個群體不得不提,那就是護理團隊。目前全國支援武漢醫護人員超過4萬,其中護士佔比近70%,她們精心照顧、精心治療、給予患者心理支持,與醫生一道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們派出的護理團隊,多是80後、90後的年輕人,平均年齡33歲。年齡最小的是96年出生的新生兒科護士常超,在接到醫院組建醫療隊的通知後主動報名。還有程燕護士長在第一班崗身體不適兩度咽回嘔吐物,那時候距離下班還有兩三個小時,因為吐了就得出去、就得重新換防護服,她不想浪費寶貴的防護物資。護理隊伍人數最多,與患者接觸時間最長,撐起了抗疫前線的“大半邊天”。


記者:

對於援湖北醫護人員的工作,您打多少分?

王傳新:

如果要打分的話,我給他們打滿分。等疫情結束他們凱旋的時候,再加分。


記者:

在您眼裡,這些醫護人員是什麼樣的存在?

王傳新:

“最美逆行者”這個稱謂很好,但不僅僅屬於醫護人員,還有媒體朋友、志願者等很多奮不顧身抗疫的人們。在我眼裡他們就是“山大二院人”。在他們的血液裡流淌著“博施濟眾”的齊魯醫學精神,流淌著“尚義擔當”的山大二院精神,他們始終奮力奔跑在國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各位白衣戰士招之能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無謂生死,不計報酬,贏得了患者的讚許,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認可,贏得了屬於每個人的榮譽。第四批醫療隊領隊魏峰濤和聯絡員董紅分別榮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疫情防控先進個人”,隊員馮昌、謝坤所在的光谷院區插管小隊榮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疫情防控先進集體”。在第110個“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來臨之際,醫院援鄂醫療隊榮獲山東大學2019年度疫情防控工作“三八紅旗集體”榮譽稱號,醫院146名馳援湖北和省內醫院的醫務人員家庭榮獲“最美家庭”榮譽稱號。郭新立書記、樊麗明校長等校領導也現場連線了“最美家庭”獲獎代表,向她們致以崇高敬意和美好祝願。

醫者頌 | 山大二院王傳新:給我們醫護人員打滿分

記者:

對於支援湖北的醫療隊,醫院提供了怎樣的後方保障?

王傳新:

後方保障方面,我們積極落實國家和山東省的“七條”“十條”“十二條”關心關愛措施,形成《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改善一線醫務人員工作條件切實關心關愛醫務人員身心健康實施方案》,建立關心關愛小組,組建200餘人的志願服務隊,落實好後方保障工作。

一是落實醫療隊員物資和生活保障。醫務部、護理部、設備部、藥學部、團委/社工部、工會等部門建立“物資需求溝通群”,時時掌握前線抗“疫”物資需求,醫院全力提供醫用口罩、護目鏡、防護服、面屏等防護物資。關注飲食不習慣問題,讓隊員吃到家鄉美食,比如網絡熱傳的山東大饅頭等。二是落實醫療隊員家庭愛心照顧和幫扶。及時將社會捐贈的物資發放到隊員家屬手中,截至目前共派送了8批次蔬菜、牛奶等物資;為隊員家屬開通綠色通道,建立聯絡員制度,提供多種檢查、治療等綠色通道優先服務。對於不便於外出的慢性病患者,提供線上門診、取藥送藥及健康指導等服務。3月1日,一名隊員父親消化道大出血,醫院緊急開通生命綠色通道,前方後方密切配合緊急施救,成功使老人轉危為安。三是落實福利保障政策待遇。按照政策要求,落實抗擊新冠肺炎醫務人員臨時性工作補助等有關待遇工作,為隊員發放臨時性工作補助及伙食補助費,已經完成首批發放金額近160萬元,後續將根據文件規定分批次分類發放到位。四是為前線隊員及其家屬提供疫情專屬風險保障。五是倡導向醫療隊員學習。醫院發佈《關於在全院開展向援鄂抗疫醫療隊員學習的通知》,倡導全院上下充分學習和發揚援湖北隊員先進事蹟和精神。另外,還有職稱評聘、子女上學等一系列關心關愛舉措,醫院將積極爭取政策支持。


早已做好隨時出征準備

記者:

您個人前不久研製出了IgM抗體檢測試劑盒。您能否給讀者簡單介紹下這一成果的研發過程?

王傳新:

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是一種以前從未在人體中發現的新毒株,對它的認識和研究在不斷加深,這對我們是一種挑戰。IgM抗體是病毒感染自體免疫過程中最早出現的抗體,是近期感染的標誌。我們研製的IgM抗體檢測試劑盒,首先要完成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抗原的製備,以膠體金進行標記檢測。在研製過程中,對膠體金的製備、樣本處理液等工藝進行了優化,最終通過不同的免疫學原理,製備了2個IgM檢測產品。經過初步臨床樣本驗證顯示,與核酸檢測陽性的符合率超過80%

醫者頌 | 山大二院王傳新:給我們醫護人員打滿分

醫者頌 | 山大二院王傳新:給我們醫護人員打滿分


記者:

IgM抗體檢測試劑盒這一成果的目前應用情況如何?後續又有什麼計劃?

王傳新:

目前試劑盒正在各個醫療機構進行大樣本、多中心的臨床驗證,初步的結果顯示檢測靈敏度和特異性均在80%以上。本產品突破了現有檢測技術對人員、場所的限制,顯著增加了檢測和診療的時效性,適用於各級醫療機構現場篩查,能夠在最短時間將疫情疑似病例特別是隱性感染者快速篩查,阻斷傳染源,有效防止疫情擴散。後續,爭取儘快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審批,應用到臨床一線檢測。


記者:

您個人主要的研究領域是腫瘤免疫和分子生物學,在業界有著醫學界“福爾摩斯”的稱號。那麼具體到這次抗擊疫情,有沒有想過自己也會奔赴一線?如果您也去湖北進行支援,應該是在哪些方面重點發揮自己的作用?

王傳新:

醫院在2月初收到了國家衛健委號召派駐赴鄂醫療管理團隊通知,和袁魁昌書記商量後,我決定帶隊奔赴一線,那幾天一直在等國家號令,已經做好了隨時出征的準備,行李都打好包了。

如果去湖北支援,我想重點要凝聚好“三方”力量,在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上下功夫。一是不斷提升醫療隊的診療能力。要建章立制,完善防護、治療、康復等系列規範和流程,嚴格按照國家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開展工作,要加強學習培訓,在此基礎上結合患者具體情況開展個性化治療。關注輕症、重症和危重症的轉規動態,把握血常規、血生化、免疫指標等變化規律,如炎症風暴,找準切入點,及時精準干預,節省醫療資源。二是利用好醫院後方專家團隊力量。新冠肺炎多累及多個臟器,有基礎疾病者預後往往較差,這都需要多學科參與,充分發揮各學科技術優勢,可通過遠程會診制定最優方案。三是融合好外部力量。加強與其他醫療隊合作,發揮優勢,取長補短,共同抗疫。另外,落實好物資供給,解決隊伍防護物資緊張問題。


記者:

在抗擊新冠病毒方面,您近期有什麼工作重點嗎?

王傳新:近期的重點工作主要在醫院的復工復產上。根據國家和山東省有關做好疫情期間醫療服務工作的決策部署,醫院自3月5日起全面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全面向人民群眾提供日常醫療服務。要抓住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互聯網診療發展這一契機,堅持“讓網絡多跑路,讓患者少跑腿”的理念,全面梳理再造醫院服務流程,推進網上辦公、網上服務。

科研方面,近些年的研究主要是感染性疾病和惡性腫瘤等臨床重大疾病的檢測技術研發,尤其關注多中心臨床研究和科研成果轉化方面,最近也在持續推進相關課題。在新冠病毒方面,主要在篩選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單克隆抗體,研製新冠病毒抗原的快速檢測技術。從疫情爆發以來,各行各業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堅守和戰鬥,我們也希望能利用專業優勢,在抗擊疫情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非常戰疫,舉全院之力迎戰

記者:

這次山東援助湖北抗疫,可以說是大手筆。當初在派出人員上採取的是什麼原則?

王傳新:

這次援助湖北,我們是根據國家和山東省衛健委的要求,結合湖北一線的實際情況,精挑細選醫護骨幹專家,涉及呼吸、重症、感染、急診醫學、心血管內科、內分泌、神經內科、腎臟內科、消化內科、血液內科、腫瘤防治、麻醉、兒科、老年醫學、康復等領域,絕大多數隊員經歷過重症醫學及相關專業的輪轉培訓,是一支實力強勁、專業齊全、醫護配合默契的精銳之師。

除此之外,醫療隊還攜帶了呼吸機、除顫儀、監護儀、ECMO等醫療設備。ECMO(體外膜肺氧合)是危重症搶救的最後一道防線,代表一家醫院危重症救治水平。我們醫院僅有兩臺ECMO設備,這次給醫療隊帶上了一臺,還有配套的耗材等,就是希望利用“硬核”裝備助力湖北早日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記者:

在您看來,醫療隊在湖北開展援助工作,面臨的最大問題、挑戰是什麼?又可以從哪些方面應對?

王傳新:

醫療隊在湖北開展救助工作,我想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安全防護,這也是開展支援工作的前提。大家都知道,病毒體積很小,大約是細菌的千分之一。新型冠狀病毒直徑60-140nm,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在相對密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氣溶膠,也有傳播的可能。對於長時間與新冠肺炎接觸的醫護人員來說,如何做到讓無孔不入的病毒無懈可擊,是一個時時刻刻讓人擔憂的問題。

我們醫療隊剛接管重症病區的時候,病房剛剛完成改造,隔離設施尚不完善,防護用品還不到位,隊員們還沒有來得及進行嚴格的實操演練,當天晚上就迎來了29位重症患者,可以想像,壓力還是很大的。所有隊員都必須實行三級防護,N95口罩、護目鏡、頭套、手套、面罩、防護服、防護靴都要穿戴好,關鍵是要做到封閉式隔離防護。醫療隊員進入病區須兩人一組相互監督,經過四個緩衝間數十道步驟。我們指定經驗豐富的隊員為醫療隊感控員,負責反覆檢查口罩戴得密閉性是否符合標準、防護服穿得是否到位、護目鏡周邊是否有皮膚暴露等。脫防護服每一個步驟都需要按照“七步法”進行。在病區持續工作四個小時以上,隊員們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上廁所,必要時要戴尿不溼。高強度醫療活動常常汗流浹背,防護裝備常會留下勒痕與壓瘡,就是大家在網絡經常看到的“天使的印記”,我看到這些照片,是很心疼的。

還有心理壓力問題。感染的風險、高強度的工作、陌生的環境及密閉的生活空間等因素,讓我們必須要關注隊員的心理問題。我與袁魁昌書記多次通過視頻會議的方式連線醫療隊,及時瞭解他們的動態。45個病區成立以護士長為隊長的馳援湖北病區/診區後備小分隊,並建立專屬“前方隊友微信群”,每天一對一加油鼓勁。關愛護傳俱樂部各興趣小組開展了“抗擊疫情,心理援助”線上活動,通過多種途徑給予心理支持,推薦心理諮詢師個性化輔導等。馬承恩隊長建立了隊員健康表,重點登記失眠、壓力錶現明顯的隊員信息,每天電話隨訪開導。隨著越來越多的治癒患者出院,醫療隊員成就感十足,也慢慢適應了抗疫一線的工作和生活節奏。


記者:

新冠肺炎對於醫院的整體運作來說是一場不小的挑戰,您作為一院之長感受肯定比具體一線的醫護人員要更深刻。在您看來,這是一場怎樣的挑戰?

王傳新: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建國以來的一場非常戰役,病毒來勢之洶、疫情傳播之烈、範圍擴散之廣、全社會所面臨的挑戰之大,堪稱前所未有。

對於醫院而言,舉全院之力迎接挑戰,作為院長,我感到壓力還是很大的,從春節前後一直到現在始終緊繃著這根弦。


記者:

您如何看待中央對疫情防控工作的歷次部署?對哪一點感觸最深?

王傳新:疫情發生以來,全體幹部職工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要求,力爭把每一項疫情防控任務抓實抓細抓落地,成效顯著。

首先是加強頂層設計。醫院成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治領導小組(指揮部)及5個工作組,先後召開15次指揮部會議研究部署疫情防控相關工作,全面貫徹落實各級各類疫情防控決策部署,建立健全方案流程、制度規定等近百項。此外,持續落實好醫院入口、各樓宇入口、各病區入口及個體防護等“四道防線”管理;不斷加強患者診治能力建設以及院感管理;加強社區疫情防控力量,建立聯防聯控機制下的就診管理模式,成立“1+3+1”管理團隊(1名專科醫生、醫護公衛3人組成的家庭醫生團隊和1名社區工作人員),為社區居民提供疾病篩查、精準轉診、追蹤隨訪等服務。

對於加強物資保障,大家都深有感觸。疫情以來,防護物資較為緊缺,尤其是N95口罩和醫用外科口罩。我們通過各種渠道想盡各種辦法籌集物資,學校方面也幫忙協調,調動校友會等一切資源,全力保障一線醫護人員需求。

在此期間,醫院湧現了很多感人事蹟,央視、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各大主流媒體及省市新聞媒體持續高密度關注和報道,講述山大二院最美抗疫故事,宣傳身邊先進典型,發揮榜樣引領作用。

醫者頌 | 山大二院王傳新:給我們醫護人員打滿分


記者:

王傳新:

我感觸最深的是總書記強調這是“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這三個定性密不可分,集中體現了總書記對疫情防控的戰略戰術思想。

3月10日,總書記到武漢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再次提到抗擊疫情有兩個渠道,一個是社區防控陣地,一個是醫院救死扶傷陣地。我們堅決貫徹黨中央關於防控疫情鬥爭決策部署,結合醫院實際,既要打好疫情防控這場硬仗,又要確保我們的戰士“零感染”,還要確保在院的近千位其他患者“零感染”。


記者:

如何看待學校在醫院疫情阻擊戰中的作用?

王傳新:

學校是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堅實後盾。校領導高度重視,郭新立書記、樊麗明校長3次參加醫療隊出征儀式,在醫院防護物資最緊缺的時候,調用一切資源解決醫院難題。郭書記在第三批醫療隊員出征儀式上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與隊員們約定:“等我們都摘下口罩的時候,再好好聚在一起,好好回憶這段歷程”。這句話飽含著學校對醫療隊員的關心祝福和殷切期盼。如今,大年初一率先出徵的勇士們馳援黃岡已有50個日夜,當前疫情防控形勢已呈現持續向好的態勢,勝利的曙光就在眼前,郭書記所說的“摘下口罩”也指日可待。期盼與大獲全勝的白衣戰士們共話抗疫故事,共賞似錦繁花。


記者:

這段時間有個比較熱的話題叫“疫情結束之後最想做的一件事”,您去過武漢嗎?對武漢什麼印象?疫情結束之後,您又最想做什麼?

王傳新:

我去年12月初就去過武漢,參加湖北省檢驗醫學年會,以前也去過多次。武漢是著名的江城,被譽為“百湖之市”,生態環境優美。另外,武漢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經濟實力也很雄厚,曾被稱為“東方芝加哥”。

疫情結束之後,我最想做的就是給我們白衣戰士凱旋慶功,代表醫院對他們無私無畏的付出表示感謝,號召全院幹部職工向他們學習,不忘初心擔使命,不負韶華爭朝夕,凝聚起幹事創業正能量,合力開啟醫院歷史性跨越的新徵程。


素材 | 融媒體中心新聞網工作室

文 | 劉婷婷

醫者頌 | 山大二院王傳新:給我們醫護人員打滿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