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無症狀”傳播又起,統計可否公開?

肺炎日記|3月29日:“無症狀”傳播又起,統計可否公開?

圖/人民視覺

  【財新網】(記者 黃蕙昭 綜合)一例因“無症狀感染者”引發的本土傳播再引爭議。當前,國內無症狀感染者不算作確診病例,目前其規模未向社會公開;但無症狀感染者導致的傳播案例已多次出現。輿論呼籲,無症狀感染者統計數據應公開透明,從而提高民眾警覺,增進疫情發展認識,並及時撲滅疫情復燃的火花。

  2020年3月28日0時-24時,國內新增確診病例45例,新增死亡病例5例,新增疑似病例28例。新增45例確診病例中,44例為境外輸入病例,1例為本土病例。

  這一新增的本土病例來自河南。據河南省衛健委網站消息,該新增病例於3月28日確診,患者曾在平頂山市郟縣接觸過當地醫院的一名張姓醫生。後該醫生與其一名同事被確定為無症狀感染者,另一名同事為單陽性。不過,因該醫生曾出現“有點感冒”的症狀,對於醫生是否屬於無症狀感染者,是否需要納入確診病例上報,民間不乏質疑。

  當前,輿論對於“無症狀感染者”最大擔憂有二:其一,國內無症狀感染者數據尚未公開披露,民眾無法得知其規模和傳播趨勢,這是否會讓民眾降低警覺疏於必要防護,或引發過度恐慌助長謠言傳播?其二,由於無症狀感染者不計入確診病例,是否會出現地方為保持“清零”,將確診或疑似患者納入無症狀人群的瞞報行為?

  為此,評論者呼籲,無症狀感染者人群數字有必要及時儘快公開,並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提高公眾認知和警覺。同時,將無症狀感染者納入確診統計,也與當前國際普遍做法接軌,有助於中國與國際社會一體化協作。而在湖北逐步“解禁”之時,有專家建議,考慮到武漢前期感染人數眾多,為摸清無症狀感染者規模,應儘快在武漢開展血清學回溯篩查,防止解封后疫情反彈。

  新冠疫情之下,疾控的重要意義再度凸顯。對於本次疫情中疾控工作所暴露的問題和隱憂,應進行哪些改革和調整?為此,衛健委專家組鄭雪倩律師接受了財新記者專訪,討論疾控改革的未來道路。鄭雪倩主張,在維持現有基本格局的基礎上,應該增加疾控機構部分職能,同時疫情信息公佈上為其“留一條縫”,緊急情況下可直接公佈疾情。

  國際疫情蔓延,讓全球呼吸機告急。剛剛經歷過國內疫情考驗的呼吸機廠商,如今再度接到蜂擁而至的海外訂單。不過,不同於口罩和防護服,醫用呼吸機擴產難度更大:其上游供應商規模有限,而現在原材料的價格已經上漲,中國廠商的部分零部件還依賴進口,“材料”成為生產最主要的障礙。此外,如何運輸、如何週轉,同樣為廠商馳援海外帶來考驗。包括呼吸機運輸在內,本次新冠疫情也暴露了國內航空貨運方面專業化缺失的短板。

  新冠疫情期間的惡性事件引人憂慮。據北京檢方3月28日通報,3月14日,在北京東城區一家超市內,因提醒摘下口罩的郭某某佩戴口罩,72歲老人段某某遭到毆打。六天後,老人因顱腦損傷救治無效死亡。多個信源稱,兇手郭某某也是北京本地人,上大學期間因殺害女朋友被判無期徒刑。值得注意的是,早有輿論呼籲注意疫情下變相增長的“罪惡”——包括家暴、虐待等,在特殊時期,弱勢群體的處境更需要加倍警惕和關注。

  新冠肺炎相關研究仍在持續深入。率先全球公開新冠基因序列的張永振團隊在《細胞》上刊文,概述新冠病毒的基因組數據,並討論了其出現、傳播及未來進化的可能。文章指出,冠狀病毒具有跨越物種、適應新宿主的能力,目前不能排除新冠病毒在被正視前,早已出現在人群中,逐漸變異並完全適應人類的可能。新冠病毒很可能成為人類第5種人際常見冠狀病毒。

  另一方面,面對新冠病毒“常態化”的可能,一項新科技引發關注:3月27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宣佈,已研發出可吸附滅活新型冠狀病毒的納米功能材料,體外實驗結果表明,新材料具有直接吸附滅活新型冠狀病毒的作用,滅活效率達到96.5%至99.9%。該技術能否用於感染防護實踐,或可期待。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發佈於今日頭條平臺,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實時全面深入的疫情報道,請點擊下載財新App閱讀

更多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相關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