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已去,為何清穿劇鼻祖《步步驚心》至今無人能及

去年年底的一部《夢迴大清》徹底敗壞了穿越劇的名聲。有人直言都2020年了,這種穿越言情瑪麗蘇情節怎麼還有人拍?

確實這幾年來,從《雙世寵妃》到新版《尋秦記》以及《獨步天下》,穿越劇已經陷入小情小愛的困境,穿越二字失去了意義,更多是另一個時空下的“都市”偶像劇。

10年已去,為何清穿劇鼻祖《步步驚心》至今無人能及

為此不少觀眾不得不一刷再刷10年前拍攝的《步步驚心》,這部清穿劇鼻祖不僅讓穿越元素火爆銀幕(ps《步步驚心》拍攝時間早於《宮鎖心玉》),而且成為清穿劇經典之作,叫人念念不忘懷念至今。

10年已去,為何清穿劇鼻祖《步步驚心》至今無人能及

所以,今天筆者就在這裡好好跟大家聊聊《步步驚心》,告訴你們它為何是清穿劇的巔峰。


一、傳統女性形象“眾生相”


穿越古裝劇,一般介於正史與戲說之間,跟早期的男性敘事體系不同,《步步驚心》讓女性成為真正的行動主體,在女主角若曦(劉詩詩飾演)的視野下我們看到更多傳統女性的掙扎、無奈。

在眾人的想象中,傳統女性應該具備溫柔賢淑、寬厚待人的品質,但在《步步驚心》中,作者把筆墨對準女性的依附與服從,她們在男權語境下艱難生存,不論是後宮妃嬪還是當時整個社會中的女子,她們都在丈夫或父親跟前無條件地忍讓和妥協。

10年已去,為何清穿劇鼻祖《步步驚心》至今無人能及

夫為天,君為主,在倫常綱理下她們被迫養成逆來順受的個性。

像若曦的姐姐若蘭(劉心悠飾演),她愛著青山卻苦於父權和皇權的壓迫,嫁給八王爺後若蘭擁有了更高質量的物質生活,但她的精神世界已然崩潰。她想要反抗又自知無力,慢慢地活成一隻鴕鳥,在日復一日的時光中吃齋唸佛,逃避自己屈服命運的事實。

10年已去,為何清穿劇鼻祖《步步驚心》至今無人能及

這些女性皆活在男性的陰影之下。像深宮裡的良妃,連死去也未得到帝王的垂憐,僅換來片刻的停留。劇中有一處細節,良妃讓若曦畫花樣子,若曦畫下一株梨花,良妃看到答道:“天姿靈秀,意氣舒高潔,浩氣清英,仙材卓煢,我可不敢當。”

此處化用丘處機的《靈虛宮梨花詞》,可見良妃精通詩詞。但回過頭來聯繫她的出身背景,本是最低賤的宮女,後有幸被君王看中。可見為博得歡心,她在背後付出過多少心血。

10年已去,為何清穿劇鼻祖《步步驚心》至今無人能及

就連遠在蒙古的敏敏格格(郭曉婷飾演),也難逃政治聯姻,她中意十三爺(袁弘飾演)出於真心喜歡。可一旦促成,敏敏不會是十三爺的唯一,她或許會在眾多福晉中爭寵奪愛,一生圍著丈夫的喜怒哀樂過活。

一支“雪花紅梅”,在十三爺心中留下永久記憶,而敏敏也開始重新追尋兩情相悅之人。

10年已去,為何清穿劇鼻祖《步步驚心》至今無人能及

有若曦的勸導,敏敏是幸運的。而郭絡羅明慧就沒有這樣的好運,在她的認知中,“男人的命運就是女人的命運”,所以她可以忍受八爺(鄭嘉穎飾演)的涼薄偏愛,她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她的後半生皆是為八爺而活。

一個用情至深卻可憐可嘆的女子。

10年已去,為何清穿劇鼻祖《步步驚心》至今無人能及

即便活成不計前塵、不念富貴的雅妓綠蕪(郭珍霓飾演),也無法掙脫時代的牢籠。

養蜂夾道中,她與十三爺吟弄風月度過了清貧溫馨的十年,但回到王府,她的身世背景幫不了十三爺,幫不了女兒承歡,相反是拖累與負擔,在掙脫中綠蕪只能選擇跳河自盡。

10年已去,為何清穿劇鼻祖《步步驚心》至今無人能及

還有一顰一笑中透著真誠明淨的玉檀,僅因路邊的一次施恩便愛上九爺(韓棟飾演),她在宮裡苦熬數年甘願成為他人的棋子,至死不悔。

然而,回過頭來看,她們的生命依附男性而存在,她們無限度得謙讓付出,久而久之只會讓男權極其膨脹,在性別文化的建構中失去了自己的立場,成為他人的附庸。

透過若曦現代人的視角,我們惋惜她們的命運無常,感慨她們猶如空中漂泊的浮萍。

10年已去,為何清穿劇鼻祖《步步驚心》至今無人能及

與此同時,作為一個現代人,若曦也有很多不能言語的悲苦,而這大部分來源自:

“我知道所有人的結局,卻不知自己該去向何方”。

二、強烈的價值觀衝突


卡夫卡的《變形記》中曾提出人的異化與荒誕緣自環境的剝離。同樣穿越也是,張曉接受現代教育長大,追求個性自由對她來說本是件稀鬆平常的事,而當一個現代人被置放在另一個歷史環境中,一切變得陌生。現代價值觀與古代觀念產生強烈的衝突。

張曉來到三百年前的清朝,成為若曦,在這裡,她既是現代人,又是古代人,她一方面因無法吻合的社會環境感到苦悶、孤獨,另一方面又渴望被別人理解、認可。

10年已去,為何清穿劇鼻祖《步步驚心》至今無人能及

她聽得懂古人的規則與理念,古人卻不理解若曦的行為與邏輯。與十三爺相約飲酒鬧得人盡皆知,別人嘲她為“拼命十三妹”,若曦聞之心頭漸生悲哀,“這在三百年後根本沒什麼”,奈何奈何,這裡不是現代呀。

既然回不到未來,若曦必須要學會適合這裡的生存法則,在默認古人規則的同時,她更希望改變環境,以是若曦會對八爺提出要求:“皇位與我不可兼得”。

10年已去,為何清穿劇鼻祖《步步驚心》至今無人能及

可即便若曦知曉他人的未來與過去,憑藉現代人的優勢在宮廷中博得皇帝與諸位皇子的歡喜,但她也只不過是一個無關緊要、無足輕重之人。

太子求親一事是若曦觀念改變的轉折點,她說:“我是個人,我不是東西,不要把我賜來賜去”。這時的她才發現自己改變不了什麼,終究也是一顆浮草。

我只想好好生活,找一個真心愛我惜我呵護我的人。

10年已去,為何清穿劇鼻祖《步步驚心》至今無人能及

四爺的出現無疑給了若曦堅持下來的動力與希望,拒絕賜婚,浣衣局苦熬10年,她以為自己找到了一株救命稻草—愛情。

殊不知,此時的她也已慢慢活成那些無可奈何的傳統女子。斃鷹一事,若曦失去了判斷力將矛頭直指十四爺(林更新飾演),後來關於康熙的遺詔,若曦也沒有對十四爺說出實情。

10年已去,為何清穿劇鼻祖《步步驚心》至今無人能及

毋庸置疑,若曦愛著四爺,可他們明顯是兩個世界的人,玉檀被蒸徹底壓垮她的心裡防線,她在愛情與現代思想中來回掙扎。

離開這個困了她半生的皇城或是若曦最好的出路。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在臨終前若曦這樣說,把我的骨灰散落空中,這樣我就能重獲自由。

10年已去,為何清穿劇鼻祖《步步驚心》至今無人能及

曾有人說《步步驚心》是愛情悲劇,可實際上,它是現代人在封建社會下異化的悲劇,也是傳統女子的人生悲劇。


三、草蛇灰線,耐人尋味


《花月痕》曾提到“草蛇灰線”,即故事情節發展隱而不言,明中有暗,可以找到蛛絲馬跡。

《步步驚心》便是運用巧妙運用古典詩詞,既有隱喻又回味無窮。首先在女主若曦的愛情上,作者用倉央嘉措的句子:“第一最好不想見,如此便可不相戀,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若曦與四爺相知相許,心意相通,僅一個眼神便可知曉對方心意。

10年已去,為何清穿劇鼻祖《步步驚心》至今無人能及

但四爺不止是四爺,他還是君主,愛情是事業的點綴,與其相戀相思後,只想說一句最好不要。

第二,若曦第一次與十四爺相遇時,唸的正是賀鑄的《鷓鴣天》,“頭白鴛鴦失伴飛,同來何事不同歸?”這何嘗不是她與十四爺的命中讖言。

另外,若曦當時是聽到了姐姐若蘭的故事後有感而發,所以這幾句又預示著八爺與若蘭的悲傷結局,曾經短暫的相愛化為泡影,離心同居終難相守。

第三,十四爺曾在若曦生辰時吟道:“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若曦聽後若有所思。緊接著,她與八爺的那段塞外情緣提上日程。

10年已去,為何清穿劇鼻祖《步步驚心》至今無人能及

結語


現在提起穿越劇,部分人的想法是雷劇或神劇,但其實穿越劇是一個非常值得挖掘的題材,無論是若曦的無所適從,還是一眾被時代推著走的劇中人,他們的人生是社會環境下的悲悽、無奈。

而《步步驚心》之所以經典,不在於女主與幾位皇子的情感糾葛,而是它講述一群人的悲歡離合。


10年已去,沒有哪一部穿越劇能及它半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