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未來

圖片所示,分別是疫情期間柏林、首爾、倫敦、德黑蘭的街頭景象以及紐約時代廣場、東京國際機場、悉尼歌劇院、香港維多利亞港灣、麥加聖城的寂靜場景。

人類從沒有遭遇過這樣的變故,這些過去只是在科幻電影中見到的場景,如今已成活生生的現實。

往日喧囂繁華的都市,曾經不捨晝夜人潮如湧,如今幾乎空無一人,彷彿就象源源不斷輸送血液的心臟,驟然停止了跳動。

熙熙攘攘的東京國際機場,沒有了往日的人聲鼎沸和各色人等的行色匆匆。

人滿為患的悉尼歌劇院,只能孤獨地等待一場黃昏落日的來臨。

風光無限的香港維灣,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掩飾不住街頭的落寞。

號稱世界十字路口的紐約時報廣場,呈現出失魂落魄的模樣。

每年有300萬信徒朝聖的麥加聖城,安靜得有些悽迷。

……

寂靜無聲的世界,傳遞著令人窒息的恐懼,暗流般湧動的病毒,讓每個人都真切地感受到了它的猙獰。

或許這不是世界末日,但病毒以指數級速度全球蔓延,讓人們憂心如焚。我們當中有些人會因此失去生命,有些人可能會終身遭受折磨,大多數人即便僥倖躲過了侵襲,但其命運卻無一例外受其影響。這是一場所有人都逃避不了的災難。

人類能否躲過這場浩劫?是否人類末日的喪鐘已經敲響?當我們大多數人還深陷迷茫之際,一些哲學學者已經開始了終極思考。芝加哥大學的Agnes Callard發表《末日到來》(The End is Coming),認為,這

我們的未來


我們的未來


我們的未來


我們的未來


我們的未來


我們的未來


我們的未來


我們的未來


我們的未來

場疫情只是人類面臨的系列災難中最新最突然的一場。我們或許還沒有來到末日,但我們應當開始思考末日的問題。醫療、環境、政治、經濟、軍事的問題全部集中起來,人類的故事可能在某個時候進入終結,這個想法非常痛苦,但卻是個嚴肅的哲學問題。

他指出,有哲學家以“不孕場景"為例,推演出我們此生的意義取決於子孫後代,如果沒有了他們,我們將變得狹隘自私、殘忍無情,對他人痛苦冷漠以對,這最後一代正一步步演變成現實。一些經濟學家猜測人類的剩餘時間大的為700年,是否如此精確不知道,但有一點,絕對不是無限多年,人類不可能實現永生。

我們生活在一個令人害怕的時代,每當一扇窗口打開之後,人類看到的就是末日從未來衝向我們,科學家必須致力於儘量延遲最後一代人的到來,而人文學者則必須幫助我們為這種到來做好應對的準備。

肆虐的疫情讓我們恐懼,教宗方濟各面對空無一人的聖彼得廣場為全人類祈禱:“我們在同一條船上,我們所有人都脆弱而失落,但同時又彼此相重相需。所有人現在都要團結起來,每個人都需要彼此的安慰"。

我想再加一句,我們現在需要的是放棄恐懼,堅定信心。我們現在的努力,都是為了延遲世界末日的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