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历史]英国近现代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文化特色思考与体会

本文通过对纽卡斯尔和伦敦两地有代表性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状况的调研,就英国工业建筑遗产“坚守价值、顺应变化”的文化特色提出一点阶段性的思考与体会。借用色轮中的原色、补色和调和色的定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来分类阐释从演绎文化特色入手的保护利用理念。主要包括“回望过去”-演绎文化特色原色,“活在当下”-体现文化特色调和色,以及“面向未来”-反映文化特色补色,这三种类型在英国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的实践中非常突出,相互交织,缺一不可。


英国的工业建筑遗产构成与发展契机

1. 工业遗产的构成

从18世纪中叶,英国在煤炭和钢铁资源优势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采掘及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部门,工业布局集中于煤铁产地及水利资源丰富的地区。先后形成了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谢菲尔德、纽卡斯尔、伦敦等老工业基地。按不同的分类方式,工业建筑遗产有不同的类型,其中,有形工业建筑遗产主要包括能源生产建筑、工厂、仓储建筑和行销工业产品的市场,同时也包括铁路、道路、桥梁、码头、航空港口及运河以及与工厂配套的办公、居住、宗教等附属建筑等。


[建筑历史]英国近现代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文化特色思考与体会

[建筑历史]英国近现代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文化特色思考与体会

[建筑历史]英国近现代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文化特色思考与体会


2. 保护与再生契机

逆工业化是指由于本地制造业/工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连续下降,而导致工厂企业纷纷破产、倒闭、外迁或转行的一系列工业衰退的浪潮。逆工业化带来的产业结构转型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最直接。生产性建筑聚集的经典型工业区在转型过程中,空置建筑存量大大增加,同时,废弃建筑下的土地往往因重工业污染而无法直接开发,也成为城市中长期闲置的土地。改善空置工业区破败的建筑、对污染土地的生态型修复、利用大型事件来宣传城市形象,就成为了工业建筑的转型与城市空间改变的契机。这在纽卡斯尔和伦敦,都是非常典型的现象。纽卡斯尔原有的支柱产业煤矿业萧条之后,大量矿区的房屋与土地被空置,与之关联的河运码头也被废弃;伦敦泰晤士河畔雄伟巨大的发电站,则因为污染伦敦市中心空气质量达数十年之久的烟囱而被关停。


[建筑历史]英国近现代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文化特色思考与体会


在1979年,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澳大利亚国家委员会在参考《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和修复宪章》(1964年,威尼斯)及ICOMOS第5届大会决议(1978年,莫斯科)的基础上,在澳大利亚南部城市巴拉批准实施《巴拉宪章》。澳大利亚ICOMOS分别于1981年2月23日、1988年4月23日和1999年11月26日对宪章进行了修订。其中,对场所的组成要素的注释中,明确包括有工业区,这体现了工业区的文化重要性、社会多样性、以及具有不可替代的珍贵性。早在1882年,英国出台了第一部遗产法即“古代遗址保护法”,然后直到1947年的城乡规划法,重点历史建筑名单(listed building)开始首次收录非空置建筑(occupied buildings)。在1967年的城市文明法案中,引入了保护区的概念,承认了建筑群的价值以及保护区域整体特点的重要性,这也成为一种应对历史城市再开发热潮的方式。在英国本土,对工业区和工业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从自发的先见式再开发开始,经历大量有益的尝试与探索,逐渐形成一种潮流,并持续着进化与发展。


英国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特色初探

建筑遗产的文化特色应该是姿态万千的,但总应有规律可循,如同色彩万变不离其宗。以下就借用色轮中的原色、补色和调和色的定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来分类阐释从演绎文化特色入手的保护利用理念。这三种类型在英国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的实践中非常突出,相互交织,缺一不可。

1. “回望过去”:演绎文化特色原色

原色指能调配成各种颜色的基本颜色。如同城市的根基存在起源点一样,城市文化也存在原色。像欧洲古典式的城市脉络(如意大利罗马)和东方古典式的城市脉络(如中国北京古城),二者有质的不同。色轮中的原色是无法通过混合其他颜色调配而出的,同样,文化特色的原色之间也很难互相转换。

在建筑保护更新中,通过复原空间的品质,将根植于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影响力,运用在还原或强化建筑历史地位的过程中,以凸显城市文化特色的原色。改建和扩建通常会谦逊地融合在历史场所中,不为人所察觉。由此,保护更新后的建筑会成为城市历史的回溯点,其文化功能被重新挖掘、重点强调、不断延续。而为了唤醒大众对有形的建筑遗产文化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忆,象征传统的建筑符号经过抽象提炼 会有意识地运用在加建部分。


[建筑历史]英国近现代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文化特色思考与体会


坐落于英格兰东北部的Beamish 民俗博物馆,就是以年代和产业为主线,采用“回到过去”的情景再现方式,忠实追溯并无差别地保留并记录各年代的历史场景与人文细节,生动再现支柱产业煤矿业的发展历程与普通民众的工作生活场景。Beamish 民俗博物馆的保护利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要采用异地重建的方式,以构件保护为主,按照不同年代特色与功能分区,再现了时代风貌与建筑细节特征;二是在藏品征集尽量呈现价值的多义性,对藏品无差别对待,丰富了博物馆的内涵;三是陈展方式具有时代特征,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展现,包括工艺流程、人文习俗、工作生活习惯等;四是注重长效管理,其有庞大而稳定的志愿者团队和专家团队,为博物馆的良性运维提供了充足的技术与人员保障;五是经营模式多样,由于陈展模式的特殊性,人们在情景中体验时消费的几率非常高,其收入不仅仅依赖于特定的博物馆商店,如1940s小镇本身就是一个提供餐饮服装杂货的博物馆商店群。因此,Beamish 民俗博物馆每年仅需要1%的政府资助,且是全英格兰付费博物馆中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


[建筑历史]英国近现代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文化特色思考与体会

[建筑历史]英国近现代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文化特色思考与体会


纽卡斯尔市泰恩河南岸的运煤码头(dunsion staiths)历史上是一座供运煤车卸货的木质有轨运输码头。如今,作为一座历史古迹(monument),其往昔繁忙的景象虽已无法重现,但其建筑的独特形象以及滨水的湿地自然环境景观,被忠实地保留和展示出来。


[建筑历史]英国近现代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文化特色思考与体会


2. “活在当下”:体现文化特色调和色

色轮中除了原色之外的都叫做调和色,可以根据三原色的不同调配比例而得。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更为普遍的就是在融合多元文化之后出现的城市特色,城市特色变得兼容并蓄,发展格局更为多元化。

与Beamish 民俗博物馆相比,Woodhorn 矿业博物馆没有停留于缅怀昔日矿业发展的辉煌与伤痛,而是选择“活在当下”。起初,该矿区的保护来自大众的提议,以纪念煤矿工业的兴衰和这一区域的民众记忆。此后,该博物馆获得了包括来自欧盟、遗产彩票在内的很多基金用以发展。如今,博物馆区由原来的二级保护建筑升级为古迹,并设有诸多功能,如展示实体遗产的巨型装置、绕线车间,展示矿业遗产和民众记忆的博物馆,此外还保存有所在郡的档案。尤其重要的是,该博物馆与当今生活紧密联系,其陈展计划更加侧重面向社区,承办诸如婚礼宴会、奥运会铁人三项赛训练在内的多种活动,扶持并展示社区艺术家的作品,增加博物馆与大众的互动。致力于积极向访客传达这一地区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力求保存生活中的感受和希望,以及传递“唯一不变的是一直在改变”的保护利用理念。


[建筑历史]英国近现代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文化特色思考与体会


位于Swan Hunters 遗址旁,作为一个历史上的码头工业区的重新开发,则提供了另外一种“活在当下”的复兴思路。其东滨泰恩河,西邻世界遗产核心保护区-哈德良长城东段,没有设立常规的(世界遗产)缓冲区。其功能定位在于关注码头区的商业办公功能的植入,并针对遗产保护设定了建筑的限高与功能风貌要求。

在对Newcastle河岸的滨水工业遗产考察中,以皇家港口和东岸复兴为代表,呈现了纽卡斯尔滨水工业建筑遗产全面复兴的景象。


[建筑历史]英国近现代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文化特色思考与体会


同样在伦敦的南岸,一个致力于关注社区生活、恢复社团活力的滑板中心项目正在策划之中。在历史上,这一地区是伊丽莎白女皇大厅和艺术厅,但在近几十年间,这里成为了滑板少年的大本营并日渐兴起。这个建筑是一个被暂缓保护的特例,虽然没有明确的保护身份,但社团运营方以及南岸基金组织没有选择有更大商业利益回报的开发模式,而是积极地共同携手保护包括传统木模板浇筑的具有特殊木纹理的无梁楼盖结构体系的有形建筑在内的物质遗产及以“滑板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计划经集资后将于近期开工,旨在恢复这个已经被弃用十余年的滨水空间活力,为年轻人提供活跃而自由的24小时社团活动与教育中心。


[建筑历史]英国近现代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文化特色思考与体会


3. “面向未来”:反映文化特色补色


在颜料的色轮中,红色的补色是青色,黄色的补色是紫色,蓝色的补色是橙色。在城市文化发展进程中,也总有跟文化原色相向而行的文化补色时期,这在城市职能的转型时期体现得比较突出,如伦敦的泰特现代艺术馆改扩建和巴特西电站建设。

伦敦的滨水发电站在1981年因为原油价格上涨促使政府采用更高效的发电方法而导致其关闭。到了1980s晚期,泰特决定创建一个新展览馆来容纳其不断增加的国际现代艺术收藏品。经过调查发现,废弃的滨水发电站坐落于伦敦的中心区,不但具有庞大的建筑体量,而且雄伟地坐落于圣保罗大教堂的对岸,并毗邻重建的莎士比亚环球剧院,非常适合于改建为展览建筑。泰特现代艺术馆先后经历过两次改造更新,第一次改造完成了从发电站到艺术馆的华丽转身,第二次扩建则完成了作为当代艺术馆的升级。

经过首次改造后,泰特现代艺术馆同圣保罗大教堂之间以千禧年步行桥相连,是一座非凡的新旧建筑结合体。建筑外饰面为褐色清水砖、内部为钢结构,使用超过了4.2亿块砖。中央烟囱的高度限制在99米,以低于圣保罗教堂的穹顶高度。建筑外观最值得注意的改变是加建了一个横跨屋顶的两层玻璃构筑物,它不仅为设在顶层的展览馆提供自然光,同时还容纳了一个视野极好的咖啡厅,可远眺伦敦城。

经过第二次扩建后的泰特现代艺术馆,于2016年6月重新开放。扩建体量被称为“开关屋”(switch house),它将彻底地重新定义泰特现代艺术馆的复杂形态和逻辑。其耗资2.6亿英镑,包括22500㎡建筑面积,10层高度,容纳有展览空间、教学用房、表演、办公、餐饮、零售区在内,以及停车和两处全新的开放空间。新旧建筑之间在1层、2层和5层相连,新建筑还提供了一个位于第10层的观景平台,可以远眺泰晤士河两岸。为提高可持续性,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还采用了余热回收、地下水冷却和地源热泵系统等。经扩建后,涡轮机大厅巨大的空间成为博物馆的核心,与新旧建筑南北相连。展览画廊的布局也被完全重新设计,用以展示从现代主义的起源到今天在整个世界的现代艺术作品。正如泰特现代艺术馆的馆长所言:“艺术是人类行为中最具活力和最具参与性的形式之一, 当人们步入博物馆的今天, 他们不想走出他们的生活, 他们想接近它。新的泰特现代艺术馆将不仅仅是一个艺术的容器, 它将成为一个人们邂逅的平台。”


[建筑历史]英国近现代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文化特色思考与体会

[建筑历史]英国近现代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文化特色思考与体会

[建筑历史]英国近现代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文化特色思考与体会


同样位于泰晤士河南岸,更上游的巴特西电站选择了与泰特不同的再开发之路,方向同样指向未来。巴特西电站自1930年成立以来,为伦敦持续供应约20%电量。在35年前停运之后,已变为久负盛名的文化资产,包括平克弗洛伊德演唱会,电影蝙蝠侠、电影国王的演讲均在此取景拍摄,前任首相卡梅伦也曾发布演讲于此。

由于历史原因,改造前的巴特西电站,其原结构体系均已被拆除,仅余外观为历史原物。这是一个由历史英格兰(Historic England英国历史建筑与遗址委员会)提供咨询的工业区再开发项目,也是欧洲最大的保护建筑。


[建筑历史]英国近现代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文化特色思考与体会

[建筑历史]英国近现代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文化特色思考与体会


3. 思考与体会

正视遗产的多义性价值,并尽量提升

自近代以来,无论是英国本土还是国际社会,对遗产的认识是不断进化的,而在英国,这一点尤为突出。首先,遗产的定义被不断增补,遗产的分类也在不断拓展。遗产的价值在被不停解读和延续,对重要性的理解在持续更新,在2008年出台的《保护原则》中,将“重要性” 定义为 “一个地方文化与自然遗产价值的总和”。

以英国本土的情况来看,遗产的价值主要包括:证明性价值:指一个地方为过去人类活动提供证据的价值;历史价值:即一个地方将人与事物的现在与过去相连;美学价值:即人们从一个地方中获取感官或智力上的刺激;共同价值:指一个地方对人们的意义。此外,遗产的价值还包括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特别是遗产的社会价值,它将建立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不容小视。

工业遗产并未因其日益显著的保护价值提升和关注度提高而受到“福尔马林”式的保护,而是经过对价值的反复挖掘与探讨,积极应对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其从没落走向新生,与大众生活更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一点非常值得学习借鉴。

合理规划复合场所功能,以顺应变化

由于工业遗产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对其场所用途的规划常常要顺应变化,是复合而长远的。又因其体量多样、空间灵活、场地宽裕,往往包含多种价值;适合容纳多种用途、可以进行多期规划,能够在变化中不断进化,常常给大众生活与经济发展带来惊喜。从设计的角度来看,需要设计者能够站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立场上考虑问题,提供一个有余量再发展的解题思路,值得深入思考。总的来说,以“坚守价值,顺应变化”为导向的英国工业遗产,正在一刻不停的奔向未来,其所拥有的身为遗产和地标的厚重历史,没有成为桎梏其发展的枷锁,反而成为助力其腾飞的翅膀。其保护利用理念和措施,对上海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