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邑萬載書院——歷經更迭,時移代易,大多傾圮湮沒,遺址難尋

古邑萬載,山清水秀,物產豐富,向有辦學興教之風。早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就設有“麗江書院”“集賢書院”,為本地培育出了眾多人才。《袁州府志》也稱“萬載山水明秀,古號多士”。

古邑萬載書院——歷經更迭,時移代易,大多傾圮湮沒,遺址難尋



古邑萬載書院——歷經更迭,時移代易,大多傾圮湮沒,遺址難尋



  萬載書院,啟於元,盛於明、清,廢於晚清。萬載第一所書院創建於元朝至元年間(1264—1294年),由臨江儒學教授、萬載人張千崖創辦於萬載株潭獲富里,取名為“張崖書院”。張千崖歿後,元朝元統乙亥年(1335年)春,其外甥(萍鄉人榮嶽孫),見書院破落,便加葺之,並延師率其族人子弟就學。

  自張千崖後,明代萬載人辛滔,在萬載小北關外,創辦了類似書院的“綠筠書屋”,明代教諭龍國臣創建了“三峰書院”。清代,興建書院之風大盛,遍佈萬載城鄉,僅道光年間(1820—1850年),就創建書院12所。當時縣誌載:“熙朝文鳳翔洽,弦誦之聲遍乎里巷。”乾隆九年(1744年),知縣嚴在昌捐款、鄉民資助,在縣衙後建成了“龍山書院”,道光六年(1826年),知縣武穆淳捐《十三經注疏》一部,凡四百一十六卷存院,俾諸生童誦復講賞。嘉慶及道光年間,可謂是萬載書院的鼎盛時期,先後創辦的書院有49所之多。諸如龍河、龍岡、東洲、東山、高魁、石溪、尚志、明德、三峰、步雲、龍章、鵝峰等書院。

  萬載書院十分重視教學質量。以“龍河書院”為例,當時書院門首橫一匾額,上書“一登龍門”四個金字,意味著“鯉登龍門,身價百倍”。同時,對書院負責人的資歷要求很高,非進士出身不可,對入學學生一般都要求是童生,也就是說將來有希望成為秀才和舉人的學生。萬載書院,對師資的要求也很高,山長(教師,並總領院務)的選擇,必須是本縣有德有才的賢人。

  在教材方面,以“御定經史”為主,也以六德(智、信、聖、仁、義、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以及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教材。除定期講讀經文外,山長也可另開堂課,不必拘定書藝,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增長了學生的知識。

  為嚴肅學規,萬載書院制定了嚴格的規章制度。清同治九年(1870年),以當時聞名全國的四大書院之一的白鹿洞書院為楷模,進行了書院整頓,並仿效白鹿洞書院的學規,統一頒佈了8條。規定山長必須延聘本邑先達,書院定期於二月起館,十月散館,每月課文三次,對一些來書院並非為讀書而借為棲身之所、且又不守學規的學生,規定由山長責成學長稽查,一經發現,對初犯者,稟明山長進行教育,如不改過,則開除出院。章程中還規定了按月發給童生一定數目的津貼費,同時,為獎勵優秀學生,規定獎賞優等監生10名、童生12名,按名次發給賞錢。為杜絕童生冒名頂替入院讀書,規定每名入學童生,須將原童生之考卷交山長面驗筆跡,如有不符,不準入書院讀書,等等。

  由於書院規章嚴格、治學嚴謹,萬載書院培養出了很多人才。從元代至順元年(1330年)起至清光緒九年(1883年)止,僅從書院培養出來的進士就有35名,其中元代2名、明代8名、清代25名。如元至順庚午科進士白水人歐陽朝,早年求讀於集賢坊。元至正庚子科進士鵝峰人黃盅,早年求讀於東岐山房。明永樂乙未科進士江口人劉藎,早年求讀於其父創建的桐岡書屋。明永樂甲辰科進士田下人郭瑾,升任刑部右侍郎,早年求讀於綠蔭書屋。清乾隆癸未科進士高村人李榮陛,升任湖南永興等縣知縣。還有清嘉慶丙辰科進士康樂鎮人郭紹業等,早年都求讀於家鄉的書院。縣誌稱“曩時人才輩出,罔不從書院來”,是有一定道理的。

  萬載書院有其獨特之處。首先是深居閨閣的婦女,她們深知教育之重要,將平時積蓄的私房錢,解囊興教,創建書院。如清道光二年(1822年),職員宋壽昌之母聞氏,因龍河書院院宇傾頹,便捐資重建,共費銀5700餘兩,又捐膏火田600餘把(24畝)。道光四年(1824年)春,辛朝聘妻郭氏出田16畝資助龍河書院。又如縣西小浦辛氏,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出巨資購買膏火田、捐資購買十字布屋倡建了鵝峰書院。清道光三年(1823年),羅城麻田李宗漢的妻子楊氏,捐款倡建了育英書院,並捐田40畝,以補貼書院師生們的生活用度。道光三十年(1850年),麻田地方還建坊旌表義婦楊氏。清道光庚子年(1840年)陳錦韻之母吳氏倡建龍雲書院;楊紫桂之妻龍氏,以績麻所得捐助龍岡書院膏火錢1000串。

  其次,有些書院是由一姓眾建的。如建在康樂坊龍祠右側的義井書屋,由龍姓創建;建在郭村鋪的石溪書院,由邑紳郭世華倡合族眾建;還有建於羅城中洲嘴的蒙泉書院,由範姓所建。這些以一姓創建的書院,都以教育族中子弟為主。

  第三,由進士出身的賢達創辦書院。這些進士大多曾求讀於故鄉的書院,出仕後,他們不忘書院培育之恩,於是捐資創辦書院。如進士出身、官至吏部侍郎的辛從益,偕友10人,在建安坊龍江門外創建的“啟元書院”;由進士郭大經偕同泮友龍景賢、袁廷榮等13人,在城西錦衣坊創建的“樂泮書屋”等。同時,由汪朝祖、郭治清等十多人建立了具有書院特點的馬腦山房、尚志書院,開創了萬載士紳書院的先河。

  第四,歷代萬載縣令重視書院發展。萬載書院教育的發展,與歷代縣令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先後有嚴在昌、朱崧、周吉士等,他們在任上各為龍河書院捐廉銀100兩。縣令常維楨還修學官、設義學。

  ——。今存並仍為辦學場所的有:

  龍河書院,位於縣城龍河東岸馬腦山側,原址在縣城龍山後,清乾隆九年(1744年),知縣嚴在昌捐建(原名“龍山書院”)。道光六年(1826年)後,更名崇文書院。龍河書院,今為萬載中學校址。

  龍岡書院,位於株潭鎮紅星村龍家嶺。清道光七年(1827年),紳士湯薦馨等倡建,是萬載最早改為學堂的書院,辦學成績顯著,為全縣之冠,今為株潭中學校址。早在建院時,就興建了藏書樓,藏書樓為上下兩層,磚木結構,一層一廳兩室,室外木板吊樓。藏書樓歷經170餘年,於1999年因擴建株潭中學被毀。

古邑萬載書院——歷經更迭,時移代易,大多傾圮湮沒,遺址難尋

  


鵝峰書院,位於鵝峰鄉十字布,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建,曾為鵝峰職中校址。

  龍橋書院,位於三興鎮萬歲橋,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紳士張居敬等創建,今為萬歲初中校址。

  彥威書院,位於赤興鄉書堂村,清道光七年(1827年),職員張明芳等合建,今為書堂小學校址。

  多文書院,位於高村鎮歧源村,今為歧源小學校址。

  正源書院,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在西坑鄉黎源村花園背,由陳盛森等捐建,現為西坑初中。

  正誼書院,位於株潭鎮亭下村,清光緒元年(1875年),謝大舒等倡建,今為株潭初級中學校址。古樸的大門,精美的謝恩閣等建築,保存完好。

古邑萬載書院——歷經更迭,時移代易,大多傾圮湮沒,遺址難尋



古邑萬載書院——歷經更迭,時移代易,大多傾圮湮沒,遺址難尋



  龍潭書院,清代中期建立,在茭湖鄉槽頭村龍潭,現為茭湖鄉槽頭小學。

  東山書院,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孫、龍、郭三姓合建於嶺東鄉田心村,建築高雅,環境怡人,是萬載縣保存最為完好的書院。修繕後,重新為教育樓,現為嶺東鄉田心聯小。

  時至今日,全國許多地方都在恢復書院。半個世紀前,香港中文大學就建立了書院制的大學;2011年新學期,復旦大學個別學院試點四年書院制;蘇州大學在2011年9月也開始實行了書院制。同時,南方科技大學也開設了“致仁書院”。由此,具有中國傳統教育特色的“書院文化”,在探索中又恢復起來,在我國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古邑萬載書院——歷經更迭,時移代易,大多傾圮湮沒,遺址難尋



分享老物,分享知識與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