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特殊時期“賒”政策,只要留得市場在,不怕不還債

本文大概1600字,讀完共需

2分鐘

作者劉志勤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本文刊於3月28日觀察者網,原標題為《“賒”、“賒”、“賒” ——特殊時期的特殊政策》。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已經讓經濟社會發展也出現許多被“感染”的症狀:全身乏力(發展動力不足)、呼吸不暢(流動性弱、缺乏食慾嗅覺變差、資金供應緊張).......為了解決這些問題,G20開會呼籲全球各國政府團結抗疫,並答應提供高達5萬億美元的支持抗疫計劃,幾乎各個國家還有各自的出資計劃,用於支持各國企業的生存發展,並儘快恢復經濟的正常秩序。

股票市場受到鼓舞,有漲有跌,既沒有狂歡也沒有萎靡,市場在疫情蔓延的風雨中飄搖。

稍有常識的人都會知道,這樣的會議建議主要意義是象徵性的為主,因為如何落實這五萬億美元,僅僅制定這個計劃就不是一個省心省力省時的活兒,期間不知要花費多少時間討論加磨嘴皮才能達成協議,各家份額多少、何時投入等等。等都弄明白了,說不定“黃花菜也涼了”。真可能全球疫情開始緩和時,許多國家的承諾的錢還沒有出庫呢!

中國不能等其它國家行動時,才採取符合自己國情需要的金融支持政策,我們不能指望國際社會會幫助中國克服困難,必須依靠自力更生,才有可能度過當前的難關,爭取早一點為世界經濟復甦提供中國式支持。

中國財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已經出臺相關政策,支持國內企業的特殊需求,正在充分調動中國企業的積極性,為復工復產、城市復活制定多項優惠政策,期望達到解放企業手足,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除了減租減息之外,中國不妨主動採取財政寬鬆政策,在目前已經對有關稅務減免的基礎上,繼續大膽出臺一些新的政策,支持個人消費,支持企業發展經濟活動,實行”消費有獎,生產有獎”的”雙獎勵”政策,可以收到立杆見影之效。

1、給個人發放“抗疫消費補貼”,或是消費劵、消費卡。鼓勵、允許個人消費的積極性,推動消費升級,催生和釋放新興消費力量,特別是生命保障與養老養生系統的消費,可以較快提高市場活躍度,刺激市場體系的應急反應,也能夠形成一大批新的產業,是有利國家,有利企業,有利個人的一舉三得之策。

目前國家上已經有不少國家開始發放補貼,會刺激市場需求。這些市場需求會轉化成訂單,回到中國企業的工廠生產線上。這樣中國的企業依靠內銷與出口,基本可以安全度過這次疫情危機,不會遭受特別大的損失。

2、中國金融要實現半年內有效的特殊政策就是一個“賒”字,對有真正市場需求,真正貿易活動,真正交易記錄的企業實現“賒賬”、“賒債”、“賒貸”的政策,幫助企業共度眼前難關。這個政策的基本出發點就是“先救命,後要錢”。“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換成銀行界就是:留得市場在,不怕不還債。

不少企業始終面臨資金困難,局面很難短時間得到解決。加上有的地方機構,在執行中央政策時故意有“踩空現象”,讓企業空歡喜。例如,政府決定減免企業水電租金等,卻被當地主管機構半路攔截,“劫了皇糧”,企業和百姓未曾得到半點優惠。

為了讓最大多數企業享受到中央的優惠政策,可以進一步明確“賒賬”的具體措施,如資格、資質以及“賒後”的解決方案等。

目前國際疫情防控遇到物資供應緊急的狀態,中國的企業要盡一切可能充實到這個產業鏈供應鏈之中,為中國和世界巨大的需求加大投入。

美國已經讓通用這樣的大廠轉產生產呼吸機等,中國的企業應當具有更快的轉型能力,應當研究發明新的、更實用的醫療救治設備,支持國際抗疫消費。

對發展中國家也可以適當採取“三賒”政策,在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之後,再讓這些發展中國家慢慢還款或易貨貿易,做到雙贏。

如果說中國的疫情防控是對中國治理能力的有一次“大考”的話,那麼這次應對全球蔓延的疫情防控,對中國的治理能力就是一次“殿試”!中國的考場,中國的表現和治理能力的考試獲得世界各國讚許。現在進行中的支持全球疫情防控,挽救更多人民的生命,是一場更嚴格、更重要的“考試”,如果經過世界這個大舞臺,大考場的考試成功,經過這場聯合國級別的“殿試”,中國將獲得世界各國的真正尊重,中國將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最閃亮的明星。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於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投資董事長裘國根先生向母校捐贈並設立教育基金運營的主要資助項目。

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大重陽聘請了全球數十位前政要、銀行家、知名學者為高級研究員,旨在關注現實、建言國家、服務人民。目前,人大重陽下設7個部門、運營管理4箇中心(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來,人大重陽在金融發展、全球治理、大國關係、宏觀政策等研究領域在國內外均具有較高認可度。

掃碼關注我們

人大重陽

新浪微博:@人大重陽

「观察」特殊时期“赊”政策,只要留得市场在,不怕不还债

“在看”我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