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小生的“五子登科”

秦腔小生的“五子登科”

隴上一痴 秦劇學社

秦腔小生的“五子登科”


小生之表演,京劇界有“五子登科”之說,即:嗓子、扇子、褶子、翎子、把子。凡以上五子全佔者,可謂小生魁首。回望百年京劇界,僅葉盛蘭一人而已。以此”五子”衡量秦腔小生之表演未嘗不可,以下分別敘述。

嗓子——指演員的演唱條件要過關,這是對各類小生的總體要求。秦腔小生之唱,真嗓為主,二音子為輔,要求高亢明亮,能勝任大段唱工,如《周仁回府》、《花亭相會》、《花園賣水》、《婁昭君》等戲,唱工繁重。名小生中,蘇哲民、蘇育民昆仲唱工最為突出,《婁昭君》中“欺寡人”的唱腔,紅極一時。該戲雖然失傳,但時下流行的《白逼宮》則承襲了它的唱法。

秦腔小生的“五子登科”


(蘇育民飾《遊園逼宮》之魏明帝)

扇子——指對袍帶、花褶子小生的表演要求,人物出場一般都手拿摺扇,故謂之。所飾角色要麼是端莊典雅的年輕官宦,要麼是風流倜儻的文人學子,前者如《雙羅衫》中的徐繼祖、《白玉樓》中的張彥;後者如《西廂記》中的張君瑞、《梁祝》中的梁山伯。這類人物偏重唸白和表演,名小生靖正恭的扇子生溫文爾雅,氣度雍容,講究法度;張新華則風流倜儻,顧盼生姿,表情和身段極為可觀;沈和中、王秉中、康頓易、莊正中、楊令俗亦長於此類小生,或英武、或風流、或瀟灑、或儒雅,各具特色。

秦腔小生的“五子登科”


(靖正恭飾《觀畫》之張彥)

秦腔小生的“五子登科”


(張新華飾《西廂記》之張君瑞)

褶子——秦腔稱為道袍,有黑、花兩種。因穿黑褶子者多系貧生,所飾人物大抵是窮酸秀才或落魄文人,與穿花褶子者表演差異很大,故單列一類。代表劇目有《坐窯》、《激友》、《吃魚》、《撲池送親》等。這類角色以表演神情取勝,蘇哲民、靖正恭、蘇育民、楊令俗均擅貧生,蘇哲民的《暗贈金》(即《激友》)、靖正恭的《吃魚》、楊令俗的《龍門寺》(即《坐窯》)、蘇育民的《撲池送親》都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秦腔小生的“五子登科”


(楊令俗飾《木楠寺》之呂蒙正)

秦腔小生的“五子登科”


(蘇育民飾《暗贈金》之張儀)

翎子——單指雉尾生。這類角色往往戴紫金冠,插雙翎子,所飾人物多為少年英雄,代表人物如周瑜、呂布,劇目有《黃鶴樓》、《群英會》、《連環計》、《轅門射戟》、《水淹下邳》、《伐子都》。沈和中的《黃鶴樓》、莊正中的《群英會》、蘇育民的《伐子都》、牛利民的《轅門射戟》等都有很高的藝術水準。

秦腔小生的“五子登科”


(沈和中飾《黃鶴樓》之周瑜)

秦腔小生的“五子登科”


(莊正中飾《群英會》之周瑜)

秦腔小生的“五子登科”


(莊正中飾《水淹下邳》之呂布)

把子——指對小生演員刀槍把子的要求。秦腔小生行當包括文、武小生,不單列武生一行,因此把子功也是秦腔小生演員必修技能。劇目有《長坂坡》、《殺四門》、《反西涼》、《招賢鎮》等,呼延鑫、沈和中、王秉中、徐撫民、王靄民、顏春苓、解新民等都是著名的武小生,沈和中的《獨木關》,徐撫民、王靄民的《長坂坡》、《兩將軍》、《神亭嶺》,顏春苓的《反西涼》等,均馳名一時。

秦腔小生的“五子登科”


(沈和中飾《玉鏡臺》之溫嶠)

秦腔小生的“五子登科”


(李新中飾《殺四門》之秦懷玉)

秦腔名小生中,靖正恭、楊令俗、任哲中不善把子,王秉中、張新華、顏春苓文武並重卻不善貧生,蘇哲民、莊正中天賦最高卻氣運最短,唯有沈和中、蘇育民可稱得上“五子登科”,文武不擋,唱唸皆優。

秦腔小生的“五子登科”


(蘇育民飾《伐子都》之公孫子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