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位!濟南口罩日產突破1000萬隻

1002.2萬隻!3月28日,濟南口罩日產量定格在了這個數字上!1月份,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初,濟南市口罩日產量只有不到6萬隻。

短短兩個月,口罩日產量飆升170多倍,佔全省日產量的三分之一,居全省首位。有人預言:濟南防疫註定要贏!因為口罩生產的攻堅速度早就跑贏了病毒傳播速度!

濟南,這座曾經主要靠個別規模以下企業生產口罩的城市,是怎麼做到的?這場宏大的攻堅戰背後有著怎樣的戰疫動員、怎樣的應急生產、怎樣的後勤保障?

全省首位!濟南口罩日產突破1000萬隻

聖泉集團口罩日產量已達到190萬隻。

口罩生產企業34家

日產過百萬只有4家

在濟南市工信局,記者拿到了一份口罩日產量監測表,上面清晰記錄了疫情發生以來,尤其是企業生產服務保障組成立以來,濟南口罩生產的跨越過程。

2月1日,醫用口罩產量1.9萬隻,日用防護口罩產量3.7萬隻,加起來總共還不到6萬隻。“這基本反映了濟南非戰時狀態的口罩生產狀態。”濟南市工信局生物醫藥產業處處長張奇良說,濟南不是口罩生產大市,過去主要靠個別規模以下企業供應。

濟南聖泉集團總裁唐地源對此深表贊同:“2018年,為了擴大石墨烯的適用領域,我們上了2條生物質石墨烯防護口罩生產線,實際日產量不足2萬隻,主要供業內使用。”就是這一個不經意的舉措,讓聖泉集團成為濟南最大的口罩生產企業。

2月2日,濟南口罩日產量8.8萬隻,2月10日突破10萬隻,達到13.35萬隻,其中醫用口罩2.6萬隻,日用防護口罩10.75萬隻;2月24日,突破50萬隻;3月9日,突破100萬隻;3月20日,突破500萬隻;3月25日,突破800萬隻;3月28日,突破1000萬隻……

此時,濟南口罩生產企業和生產線從1月份的4家、11條,分別擴大到目前的34家、70條;日產量過百萬只的企業有聖泉集團(190萬隻)、濟南尚潤通達複合材料公司(100萬隻),山東康爾泰防護服用品公司(100萬隻)、山東永芳日用品公司(100萬隻)。

疫情發生以來,濟南已累計生產口罩超過1億隻。

30天建成山東首條

口罩全產業鏈條

濟南不是傳統口罩生產大市,為什麼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實現狂飆突進?市疫情處置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企業生產服務保障組副組長、市工信局局長汲佩德介紹,這首先得益於濟南強大的“產業協作”能力。

濟南是一座具有深厚產業沉澱的工業城市,智能製造與高端裝備產業基礎雄厚,新材料、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產業具有優勢,這使得濟南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動員、組織生產。

口罩生產首先需要機器設備、生產人員,還需要無紡布、熔噴布、鼻樑條、耳帶、關鍵零部件等配料,這是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缺一個,一個口罩都造不出來。

“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必須打贏防疫物資生產的攻堅戰。”汲佩德說,抗疫戰役打響後,濟南市機器人與高端裝備產業協會等一批產業協會、聯盟等充分展示出“堅定信心、同舟共濟、奮力攻堅”的精神風貌。

有人如此比喻:沒有槍沒有炮,就自己造。翼菲自動化、森鋒科技、一機床、金恆豐科技等濟南企業接到任務後,迅速行動,溫嶺精鍛、匯九齒輪公司隨時提供加工服務,雷石智能公司3D打印及時供應口罩機關鍵配件,歐德神思、玄機公司等提供智能支持……

2月中旬,一機床即推出全自動高效口罩生產線,可配合自動包裝線使用,實現材料—成品—包裝全程無人化運行。翼菲自動化僅用1周完成全部設計,濟南易恆公司立即調整寶馬、奔馳、豐田汽車輪轂裝配計劃,騰出半個車間,為翼菲自動化加工裝配。

口罩機有了,還得有配料。位於章丘區的山東永信非織造材料有限公司站了出來,提供水刺無紡布。鼻樑條也必不可少,濟南沒有專業生產企業,華凌電纜公司主動請纓,在保持企業穩定生產的同時,緊急生產口罩鼻樑條,日產量迅速提高到300萬條以上。

生產口罩還需要核心原材料——熔噴料和熔噴無紡布,這是消殺、阻礙病毒的關鍵環節。此前,我國口罩產能無法在短時間內快速提升,就是受制於這類原材料。前段時間,口罩生產企業濟南順意康因缺少這種原材料險些停產。

濟南市工信局迅速從省內外協調熔噴無紡布供應,同時支持聖泉集團研發生產一次性生物質石墨烯口罩,支持康潔公司緊急開展技術改造生產熔噴布。

僅用30天,濟南就建成山東省首條口罩全產業鏈條,口罩生產各環節全部實現本地配套,創造了令人稱奇的“濟南速度”!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3月28日,濟南已有無紡布、熔噴布生產企業4家,日產量130噸;口罩機生產企業6家,月生產能力200餘臺;已開發生產日用口罩、醫用防護口罩、N95口罩、兒童口罩等6個品類、11個型號的產品。

民營企業勇擔當

眾志成城戰疫情

口罩日產量迅速飆升,離不開數以萬計的一線工人夜以繼日地幹;離不開企業家面對疫情,勇於擔當、積極作為,克服困難,率先復工復產、擴產、轉產。

1月22日,聖泉集團總裁唐地源突然接到正在參加山東兩會的董事長唐一林電話,要求加班加點生產口罩,兩條口罩生產線隨即滿負荷運轉。

2月9日,唐地源當著汲佩德的面,當場簽下一份口罩生產“軍令狀”,鄭重簽字承諾,2月10日起,每隔一天,增產口罩5萬隻,直至達到日產20萬隻!

短短5天,聖泉集團新增4條口罩生產線。“沒有人才,我們高薪聘請,沒有設備,我們在工信部門幫助下千方百計搞。”唐地源說。

從工業打印機領域翹楚,到口罩、口罩機生產行業當“新兵”,中國僑商會監事長、美國華人企業家聯合會會長、德邁國際產業集團董事長施乾平帶領的團隊,用30余天完成了口罩、口罩機企業的籌備、量產。

“1月27日,全球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物資已幾近脫銷,但防疫需求仍有巨大缺口。”施乾平回憶說,他第一時間召開董事會,決定暫時停產其主營的工業打印機項目,協商籌備智能機械公司和醫療器械公司,從北京、上海等地調回骨幹力量,開始涉足口罩、口罩機生產領域。

依靠北京金恆豐科技公司20多年在工業打印機領域積累的技術、供應商資源和生產經驗,德邁國際產業集團成立了全資子公司德啟智能,專攻口罩機制造。同時,1月28日,該集團開始建設10萬級無菌淨化車間和生產加工車間,第二天就訂購了50臺高速全自動口罩機。

2月3日提報公司註冊手續,2月12日山東華納醫療器械公司正式成立。3月25日,該公司日生產口罩超過60萬隻。

很多人會注意到,在這場疫情中,承擔濟南口罩產業鏈生產任務的多數是民營和中小製造企業,他們匯成了無懼風雨、踴躍奉獻的滾滾洪流,用實際行動展現出濟南民營和中小製造企業的蓬勃力量。

政府“人財物”保障

政策支持無後顧之憂

濟南口罩日產量短時間內迅速攀升,離不開以濟南市工信局為代表的政府部門大力支持。企業生產,離不開人流、物流、資金流,政府部門提供保姆式服務,打通堵點,全程幫辦。

在暢通人流方面,因地因企採取積極有效措施,為各類人員返崗提供便利條件,促進儘快返崗。重點做好“兩個堅決糾正”和“兩個不再隔離”,積極開展定製化點對點客運服務,接工人回來上班。

同時強化服務保障。2月4日,濟南市工信局派出多個工作組,分別進駐聖泉集團、思諾醫療器械公司、順意康醫療器材廠、登盛藥業公司、鴻運新材料科技公司等重點防疫物資生產企業。“我們來有兩個目的,一是落實好重點應急防控物資統一管理、統一調撥制度,二是幫助企業協調解決生產中遇到的難題。”濟南市工信局駐聖泉集團工作組組長李紀軍說。

據統計,近期濟南市工信局先後向11個省的42個城市發出67份函件,與79家市外防疫物資原輔料生產企業取得聯繫,協調落實原輔料、設備37批次,為聖泉集團、博科生物等防疫物資生產重點企業協調擴建31條口罩生產線,協調幫助4家企業緊急辦理二類藥械註冊證。

濟南市工信局強化政策保障,對在疫情防控期間,通過實施技術改造項目,新增或擴大產能的企業,對其生產設備投資給予50%的補貼,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為24家重點企業對接貸款需求45.3億元。同時推進政府兜底採購收儲,支持企業開足馬力擴大產能。

當前,國際新冠肺炎疫情呈加速發展趨勢。濟南市工信局主動作為,3月25日組織召開全市口罩產業鏈會議,落實促進工業品消費意見,促進口罩企業產品出口,為全球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濟南力量。

目前,濟南已有聖泉新材、欣恩環保科技等6家防疫物資生產企業的產品,出口意大利、美國、澳大利亞等10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金額已達2543萬元;需求訂單源源不斷。

“決定進入口罩生產行業,初心是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貢獻力量。”施乾平說,隨著全球公共衛生領域應急體系加快建設,口罩生產已出現商機,“危中見機,可以預見口罩生產或許可以彌補疫情對工業打印機造成的損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