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鐘媽媽”催促大的孩子,都有這4個“缺陷”,長大後很難彌補

有一天幼兒園裡的老師在教小朋友們認識鬧鐘。麗麗說,這就和我媽媽一樣。每天早上的時候,媽媽就會對著我大喊大叫“要遲到了”,然後問“你為什麼還沒刷完牙”,出門為什麼磨嘰。

麗麗在表演的時候,很多小朋友都說自己的媽媽也會這樣,然後開始自顧自的模仿自己的媽媽起來。

老師只能嘆了口氣,今天時間是沒學明白,鬧鐘媽媽們卻認識了不少。


“鬧鐘媽媽”催促大的孩子,都有這4個“缺陷”,長大後很難彌補

看起來好像在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時間習慣的“鬧鐘媽媽”們,其實並不知道被催促長大的孩子,會有4個長大後都很難彌補的缺陷。

“鬧鐘媽媽”催促大的孩子,都有這4個“缺陷”

1. 做事沒有耐心

著名教育學家蒙臺梭利女士說過:“媽媽必須同時餵養孩子的身體和精神,且精神上的需求更重於身體的需要。”

而“鬧鐘媽媽”們經常只是在餵養孩子的身體,滿足孩子的物質生活需求,卻忽視了孩子精神上的需求。


“鬧鐘媽媽”催促大的孩子,都有這4個“缺陷”,長大後很難彌補


蒙臺梭利在名著《童年的秘密》中,她對孩子精神需求是這樣描述的——“一個人的幼兒時期,其實就是一種不斷習得能力的過程,這個週期性的刺激,將帶給兒童無限的歡樂與樂趣。”

因此,孩子行動慢並不是磨蹭,浪費時間,而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當父母打斷剛集中注意力的孩子,孩子以後做什麼事情都是沒有耐心的。


“鬧鐘媽媽”催促大的孩子,都有這4個“缺陷”,長大後很難彌補

所以,“鬧鐘媽媽”們為了培養有耐心的孩子,首先需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探索和自我學習的時間。其次,可以培養孩子進行時間規劃,自己有計劃的安排需要做的事情。最後,媽媽們可以在事前給孩子一個緩衝的時間,媽媽們可以提前5分鐘提醒孩子接下來要做什麼事情,讓孩子自己做出適宜的思考。

2. 不善於動腦思考

當鬧鐘響起來得時候,人就會依據習慣去做某件事情,而不會去思考做什麼事情。當起床的鬧鐘響起時,你就知道該起床,上班了。而一旦鬧鐘沒有準時響起,你就不會想起你需要上班的事情,於是你就遲到了。

“鬧鐘媽媽”的作用其實也是一樣的,事事到點就提醒,孩子就會習慣性的依賴自己的媽媽,而不會去動腦記住自己應該做什麼事情,應該如何優化日常活動。


“鬧鐘媽媽”催促大的孩子,都有這4個“缺陷”,長大後很難彌補

所以,媽媽們可以與孩子一起商量規劃自己的一日活動,在孩子覺得需要幫助的時間點進行提醒。對大一點的孩子來說,手錶是一件非常不錯的禮物。手錶會告訴孩子時間在流逝,如何依據實際情況來調整自己的計劃。

3. 情緒不穩定

孩子在小的時候情緒調節能力還在不斷髮展中,在突然快速的轉換不同的場景的時候,孩子的思維水平,情緒情感的轉變還是不能夠完全地跟上身體的轉變。


“鬧鐘媽媽”催促大的孩子,都有這4個“缺陷”,長大後很難彌補

“鬧鐘媽媽”的催促,讓孩子不停地在各種活動中切換,孩子無法形成有效的

情緒體驗,所以孩子的情緒會很不穩定。

聰明的媽媽一般會這樣做,首先讓孩子改變活動環節的時候是逐步過渡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次,媽媽們會減少孩子的活動環節的數量,只會保留幾個必要的行為習慣培養的日常活動。


4. 和父母對抗

頻繁的催促會讓人感覺到心煩,鬱悶。在這些消極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孩子們就會選擇和父母對抗。

因為,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而“鬧鐘媽媽”的催促就像是否認孩子所有的努力。孩子們渴望獲得來自父母的尊重,而“鬧鐘媽媽”將孩子緊緊安排,按照自己的計劃發展,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自主權利。所以,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鬧鐘媽媽”催促大的孩子,都有這4個“缺陷”,長大後很難彌補

做一個好父母,首先需要重要的是相信孩子的能力。其次需要給孩子適當的放手,讓孩子學會逐漸規劃自己的人生。最後,父母要和孩子及時溝通,知道孩子當時的需求。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還是溝通,如果遇到難解的問題,有的時候放一放,可能這個事情就迎刃而解了。對孩子也是一樣,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無需事無鉅細地去安排他們,他們在這個世界成長,有自己的學習能力。父母們不妨多給孩子買一些書,孩子14歲之前是可以形成“閱讀飢餓期”的,如果父母從5歲之前就經常給孩子講故事,那麼孩子對於閱讀的渴求會逐漸形成,併成為一種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