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有“天子之名”,坐擁天下,為什麼還會被朱棣奪位?

白白說歷史


朱允炆是朱元璋親自選定的繼承人,名正言順的天子,卻將一把王炸活生生打成了爛牌,被朱棣奪去了帝位。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呢?原因很明顯,朱允炆是個理想主義者,不適合為帝。

明朝的藩王雖然沒有漢朝權力那麼大,但始終也會威脅到中央集權,所以削藩是應該的。但任何一件事情,不可能因為目標正確就一定會成功,決定成功與否的是過程。

朱允炆空有削藩的雄心,卻不明白欲速則不達的道理;他想要親賢臣遠小人,卻沒有識人之能,倚重的大臣空有忠心卻沒有幹實事的能力。簡單來說,他想做一個好皇帝,卻缺乏相應的心機手段,更沒有大局觀。

咱們先來看一看朱允炆是怎麼削藩的

藩鎮是歷朝歷代都有的問題,漢朝有著豐富的經驗。如果朱允炆夠聰明,他就應該去學習一下別人的經驗,吸取一點教訓。但他沒有,他說要削藩,就直接開始了。

登基才幾個月,他就對叔叔們開刀了。周王朱橚是第一個,接著是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岷王朱楩等等。這些藩王本身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卻都不到削藩的程度。

朱允炆這麼做,等於是落人口實,讓天下人都看到朱元璋屍骨未寒,他就對叔叔們不仁義,不是個厚道皇帝。

況且湘王朱柏是藩王中比較自律的那一類,沒什麼惡行,還非常孝順,因朱元璋之死悲痛得都不想活了,朱允炆還汙衊他要謀反,派軍隊偽裝成商隊,出其不意的包圍了朱柏的府邸,準備捉拿他回京受審,朱柏不堪受辱,率領全家人自焚身亡。

這件事讓朱家宗室極為憤怒,對朱允炆意見很大。

但朱允炆做得最錯的,還不是逼死朱柏,而是朱柏死後他迫於宗室壓力,暫停削藩,這讓朱棣獲得了寶貴的準備時間。

他削藩的步驟也很有問題。通過種種跡象,他預估朱棣要造反,卻不先動朱棣,而是動勢力較弱的其它藩王,這是在幹嘛?故意打草驚蛇、提醒朱棣警惕朝廷嗎?

“先易後難”是做作業的方式,政治不是這麼玩的。

再來看一看朱允炆重用的是哪些人

當然了,如何削藩並不是朱允炆一個人做出的決定。他有個智囊團,包括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人。

(電視劇中的方孝孺)

這些人都是當世大儒,用儒家經典教育朱允炆,理論知識一套一套的,“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形容的就是他們。自己就是書呆子,還把朱允炆也教成了書呆子。

他們是學者而不是政治家,沒有輔佐皇帝的能力。朱允炆的失敗,有一大半是他們造成的。

不過,雖然拖了後腿,他們至少還有忠心。朱允炆信任的另一個人李景隆,不但無能,連忠心都沒有。

建文元年8月,朱允炆派李景隆率50萬大軍討伐朱棣,大敗而歸;建文二年又給他60萬大軍,還是給燕軍送了人頭。可以說朱允炆的家底就是被李景隆給敗光的,簡直讓人懷疑他是朱棣派來的間諜。

(電視劇中的朱允炆)

他卻對李景隆還是那麼信任,甚至不治他的罪,只是暫停了職務,依然讓他居住在南京。然後,朱棣進逼南京時,李景隆打開了南京金川門,迎燕軍入城,當了可恥的帶路黨。

總之,朱允炆被朱棣奪了帝位的原因很多,但本質上就三個字:他無能。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你真的認為所謂的“天子之名”在戰爭中有什麼用嗎?如果有用,古代就沒有那麼多造反成功的例子了。歸根結底,建文帝朱允炆削藩失敗,他自己以及他的決策班底是要付主要責任的。當然,朱棣運氣非常好,鑽了個空子直搗黃龍,靖難成功。

我就來談談建文帝削藩失敗的原因:

一、決策層急於求成

建文帝的決策班底主要是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他們都是飽學之士,也足夠忠誠,但明顯政治經驗不足。更要命的是,開始削藩的時候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周王、代王、岷王、湘王、齊王皆被建文帝收拾了,成功的經驗讓建文帝及其班底飄飄然了起來,開始將矛頭對準了手握重兵的朱棣。當時朱棣上面的哥哥都已死去,他成了朱元璋兒子中最年長者,其據著險要的地理形勢、士馬精強、軍事經驗十分豐富,絕不是上面那五個王所能比的。這時的建文帝明顯是急於求成的,最終逼反了朱棣。

二、主動放棄底牌

其實在一開始,建文帝手中是有底牌的,那就是朱棣的三個兒子皆在南京。朱棣在奪位之後再也沒生出兒子,這三個兒子絕對是制約朱棣的底牌。可惜這些書呆子竟然把他們都放了!

“燕王稱病篤,乞三子歸,泰欲遂收之。子澄曰:‘不若遣歸,示彼不疑,乃可襲而取也。——《明史·黃子澄傳》

既然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已擬定削去燕王朱棣,與燕王朱棣準備血戰,就不該放歸燕王三子,如拘留於京師,亦可羈縻燕王。可他們偏偏將之放棄,徹底讓朱棣放開了手腳,大幹一場。

三、遣將不當

“乃拜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帥師分道北伐,至真定為燕所敗。子澄薦曹國公李景隆代將,泰極言不可,子澄不聽,卒命景隆將。當時帝舉五十萬兵畀景隆,謂燕可旦夕滅。燕王大喜曰:‘昔漢高止能將十萬,景隆何才?其眾適足為吾資也。’是冬,景隆果敗。”——《明史·齊泰傳》

耿炳文雖然在真定大敗,但其怎麼說也是朱元璋時期的重要將領,怎麼也比紈絝子弟李景隆強的多吧,李景隆的爹李文忠算是英雄人物,但他真的是毫無能力之輩,事實證明李景隆果然是酒囊飯袋。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三軍主帥是個廢物,你讓這場戰爭怎麼打?

四、禍起蕭牆

其實即使李景隆是個廢物點心,但燕王朱棣以一地對抗全國那也是十分困難的。靖難之役持續了三年多,由於補給線過長,朱棣手中沒有多少城池,他也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如果再耗下去,失敗的很可能就是他。

這時,一個南京空虛的消息被他得知。於是,朱棣一鼓作氣繞道前進,把兵峰開到了南京城下。其實南京城高牆厚,朱棣想要攻破也不是一件易事,其軍隊的背部也面臨著前來勤王的軍隊壓力。可惜,堅固的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那位花花公子李景隆和守衛金川門的谷王朱橞開門迎客,燕王軍隊挺進南京城,建文帝最終功虧一簣。

應該說,建文帝的失敗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簡單的說就是書生意氣太濃,將一手好牌打爛,他完全可以依靠舉國之力拖垮朱棣,可惜其急於求成,最終落得個去向不明的千古謎團。


黑水布衣


朱允炆22歲稱帝,他上臺時,朱元璋已將明朝治理得國泰民安,經濟也在逐漸恢復發展。不過朱元璋執政嚴厲,殺戮太多,大臣們都戰戰兢兢,不敢放開手腳行事。而且明朝剛剛開國,朝中的武將很多,對太平年代的治國執政也很不利。建文帝就決心改變這種局面,他本來就性情寬和,所以就大力提拔文官,重用那些飽讀詩書的儒士,如兵部尚書齊泰就是應天府的鄉試第一,太常寺卿兼翰林學士黃子澄則是會試第一,翰林侍講方孝孺乃是名儒宋濂的學生,因此建文帝的政權被稱為“秀才朝廷”。文人們做官後,又將《大明律》中比較嚴厲、量刑較重的律法做了修訂,由此形成了比較寬鬆的治國政策。建文帝還進一步減輕了賦稅徭役,來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經濟發展。不過儒士們雖然學識淵博,卻缺乏實戰經驗,許多措施都成了紙上談兵。建文帝的改革並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而他的皇位危機卻悄悄來臨了。

建文帝很快就感覺到這些叔父們的威壓,為了壓制藩王的勢力,他採納了親信黃子澄的建議,決定用削藩來加強中央集權。建文帝先從實力較弱的周王、齊王等藩王下手,打算孤立實力最強的朱棣,最後再全力對付他。朱棣早就有稱帝的野心,根本不會坐等建文帝來對付自己的。他一直在暗中積聚力量,修繕兵器,訓練甲兵,伺機起事。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就打算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造反,他以誅殺“奸賊”齊泰、黃子澄為名,展開了這場爭奪皇權的叔侄大戰。朱棣自稱舉兵為“靖難”,所以史稱“靖難之役”。





徐徐風來


朱元璋生前為了朱家江山萬世永系,大肆屠殺跟隨他一起打天下的開國功臣,朱元璋的如意算盤是那些難以駕馭的功臣都被我幹掉了,現在有我朱姓自己人保家衛國,我的小皇孫允炆可以高枕無憂,做一個安穩皇帝了。

殊不知,皇孫朱允炆的帝位被自己的叔叔朱棣取而代之,發動“靖難之役”。

首先,以前的朝中重臣都被朱元璋給幹掉了,留給皇孫允炆的是有方孝儒、齊泰、黃子澄等儒生,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飽讀詩書,都是文人、都有遠大理想、但同時都是書呆子,並且都成為了他的智囊團,都只是善長於紙上談兵,正式典型的書生誤國,並非浪得虛名。

其次,朱元璋封了24個兒子和一個孫子為王,面對藩王勢力的不斷膨脹,朱允炆繼位後,聽從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的建議,著手進行削藩,震懾了他的皇叔們,目睹兄弟們的一幕幕慘劇更激起燕王朱棣的反抗之心。而朱允炆沒有聽從齊泰的建議,首先除掉朱棣朱棣是實力最強大的,這給朱棣留足了籌劃起兵的準備時間和有利時機。

再加上,朱允炆性格仁慈,優柔寡斷,錯失了很多除掉朱棣的良機。朱允炆是一個好人,但是不是一個好皇帝,做事風格不具備當皇帝的霸王之氣。這一點比起他爺爺朱元璋來說實在相差太多,差一股狠勁。

在靖難之役中,朱允炆年紀輕輕便登基為帝,年輕氣盛,處理朝政不夠穩重。做事心慈手軟,如果沒有那道“勿傷吾叔”的指令,朝廷大軍完全可以一舉擊斃朱棣。也正是因為這道指令讓朱棣毫髮無損,朱允炆的心慈手軟還使得使得朱棣大搖大擺地突圍而去,給自己一方留下了一個最大的遺憾。

而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生於朱元璋打天下的戰火之中,久經官場,有優秀的軍事才能和政治鬥爭經驗,也夠狠。

朱棣從小跟著父親出生入死,東征西討在極其不安定的環境中長大的,沒有錦衣玉食也沒有溫暖的家庭,只能隨軍到處都在打仗,在朱棣身邊的也大多是士兵或者將領,這讓朱棣很快熟悉的軍旅生活,雖然他那個時候很小,也為之後的靖難打下了群眾基礎。

朱棣有著幾乎所有名將應有的素質,他有著極高的軍事天賦,也很會操控人心。朱棣深知造反的風險之大,要想屬下這幫人死心塌地的為他賣命,必須要把“交情”處好。





馬兒說歷史


朱允炆是天子,雖坐擁天下,而且聰明好學,以寬大仁厚為長,但由於性格、實力等原因仍然敗於朱棣,經過分析,主要有3個原因。

一是武將匱乏。本來明初,武將眾多且十分善戰,如徐達、藍玉等,但由於朱元璋怕軟弱的朱標和朱允炆駕馭不了這些武將,就開始逐步消滅這些武將,給朱允炆留下的就是一些守城之將。而朱棣被封燕王,一直守著邊境,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還有朱能、張玉等大將。

二是性格弱點。打小受儒家文化的薰陶,朱允炆非常孝順、恭謹,不擅政治鬥爭,駕馭不了權力,就連選的三名老師(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都是儒家師傅。本來在削藩時能夠一舉拿下朱棣,但因為不忍而放棄,這點一直被詬病,說朱允炆太過仁慈,愚不可及。

三是經驗尚缺。朱允炆不像其父親朱標,處理過國家大事,又深得父親信任、兄弟順從。朱棣功於心計、城府極深,由於年齡的關係,曾經跟隨明初那幾位超級大將打過仗、流過血,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而且朱棣並不太受儒家影響,他剛開始拉著寧王一起謀反,在功成之日卻反悔當初許下的承諾,可見朱棣之會玩陰謀,與朱允炆相差十萬八千里。

就是由於各方面原因,朱允炆敗了,給後世之人留下許多懸念。




人生難免糊塗學歷史


朱允炆性格軟弱,且重文輕武,爺爺大肆殺伐武勳,讓國家的武將折損盡失,致使朱允炆無將可用。

朱允炆抱著仁義不撒手,文臣誇誇其談,急功好利。

建文朝的執政班子齊泰、方孝孺、黃子澄等都是紙上談兵。

尤其在靖難之役中的戰略部署,漏洞百出,而朱棣又恰恰是個進攻型的天才統帥。

朱允文還給朱棣送了一道“免死金牌”。婦人之仁面對豺狼一般的朱棣焉能不敗?

而朱棣的班子就厲害了。

朱高熾內勤一把好手,關鍵時刻還守住了北京城。

姚廣孝智謀過人,政治軍事都是把好手。戰略眼光獨到,最後避開濟南打南京的戰略就是他提出的。

張玉與朱能皆不世之將才。

再加上朱棣本人政治軍事也是把好手,能征慣戰,心狠手辣。

綜上,朱允炆雖有天子之名,但是,一句莫傷我皇叔,終於傷了自己。



當代曹植


三個方面的原因。

1、因為他爺爺給的選的人太差。

建文朝的執政班子齊泰、方孝孺、黃子澄等都是紙上談兵。

治國方略和戰略制定的還行,可是到實施就差遠了。

尤其在靖難之役中的戰略部署,漏洞百出,而朱棣又恰恰是個進攻型的天才統帥。

2、朱允文婦人之仁

朱允文還給朱棣送了一道“免死金牌”。婦人之仁面對豺狼一般的朱棣這能不敗。

3、對手太強大

朱棣的班子就厲害了。

朱高熾內勤一把好手,關鍵時刻還守住了北京城。

姚廣孝智謀過人,政治軍事都是把好手。戰略眼光獨到,最後避開濟南打南京的戰略就是他提出的。

張玉、朱能不世之將才。

再加上朱棣本人政治軍事也是好手,能征慣戰,心狠手辣,要麼不做,要麼做絕,他不當皇帝誰當。

綜上允文同志雖既有天子之名,又有天子之實,也難逃皇位被搶的厄運呀。




孤山老叟


朱允炆有“天子之名”,坐擁天下,為什麼還會被朱棣奪位?

(注:本人文風比較輕鬆,勿見怪)

其實,朱允炆被朱棣打敗的原因很多。為了讓大家更清楚的瞭解,接下來就讓我們一點一點來分析:

No.1 允炆之敗 元璋背鍋

其實,客觀的來講,朱元璋對朱棣篡位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怎麼說呢?朱元璋不是支持朱允炆嗎,怎麼會害他呢?

其實,在我看來啊,靖難第一功臣當數朱元璋。此話怎講?你們不知想過沒有,為什麼南軍(朱允炆方)如此不堪一擊?為什麼朱棣實力如此雄厚?為什麼朱棣會有如此藉口?仔細想想,這一切的一切,是朱元璋自己親手造成的。

首先說南軍,為什麼戰鬥力如此弱?

回想朱元璋,可能受郭子興影響,有點“小心眼兒”。

開國之後,朱元璋幹了什麼?大殺開國功臣。為何?朱元璋疑心太重,怕大臣們反了。

細數一下,除了湯和和耿秉(炳)文,哪個功臣不是死在獄中就是被處死。湯和若不是瞭解朱元璋,提前交了兵權,自然在朱元璋死前三年病卒。那麼又想,憑什麼耿秉(炳)文就能活下來?沒能力的人就容易活下來。

其實耿秉(炳)文也不是有多菜,只是因為他是一名防守型武將,對朱元璋和後世造不成很大的威脅,所以朱元璋就把他留下來。靖難的時候,耿秉(炳)文已經老了,已經不能打仗了。再看看宮內,不都是些方孝孺,黃子澄之類的書呆子,除了唸書,幹不成幾件正事。

所以除了鐵鉉以外的個別人,南軍人再多,也沒幾個拿得出手的了。所以,戰鬥力可想而知。反觀朱棣,從小與武將廝混,得到爸爸老朱的賞識,保衛邊防北京,戍邊是多麼重要的事啊,兵力不強才怪呢!

還有朱元璋對“靖難”的設定,下面我們會詳細講解。

No.2 朱棣兵強 實力雄厚

其實,上面已經說過,朱棣和武將們在一起,漸漸成了戰場殺手,得到老爹賞識,送去北京戍邊。還不忘對朱棣說,我給你拍了幾個好叔叔戍邊,你就安心當皇帝吧。我想,朱允炆心裡也是五味雜陳。

燕王朱棣的兵力在藩王中數一數二,可畢竟是個藩王,為何會如此強大?這就扯上寧王了。

怎麼說呢,寧王是誰?朱棣的親弟弟,當時流行“燕王善戰 寧王善謀”之說,可見寧王之強。寧王也是戍邊藩王,兵力雖不如朱棣多,但有一個相當於今天的“特種部隊”—朵顏三衛。這是一支由投降蒙古人組成的軍隊,戰力相當之強。而朱棣卻用錢收買了他們,並說服寧王,事成之後,平分天下。

寧王也是無可奈何,知道有風險,而且平分天下又是不可能的,所以只好事成之後去一個好地方“養老”。

(然而,事實上,後來寧王沒能實現願望,只好去了南昌……)

當然,朱棣勝利也不是偶然的,他坐到一個大多數人做不到的事—親自帶兵出征。這樣一來,士氣必然旺盛!

No.3 功臣之最 張玉景隆

其實,這是開玩笑的題目。怎麼說呢,可以說其實是一褒一貶。

張玉,是“靖難第一名將”,張玉的犧牲,震怒了士兵,愈發愈勇。

所以有時候,死人比活人好用……

景隆(朱允炆方)是誰?李景隆,名將之後,即曹國公李文忠之子。

“虎父有犬子”,一代名將李文忠怎麼會有這樣一個“飯桶”兒子,可悲。

不過,正是李景隆的出戰,為朱棣提供了很多契機。

……

所以,說景隆才是真正的“靖難第一名將”也不為過。

……

No.4 防風固沙 綠化必行

其實,老實說,上天是站在朱棣這邊的。何謂也?你想想,天颳了兩次大風,都朝朱允炆方向刮,搞得南軍眼睛睜不開,還把李景隆的帥旗刮斷了。這種運氣,你得連續中多少張百萬彩票啊!

朱棣的運氣這是有多好啊,不然,造反到這裡也就結束了。

不過,這真的是老天讓朱棣造反嗎?不迷信的我,竟然信了……

不過,這給了我們一大啟示:植樹造林,真的很重要啊。不然,就成了嚴肅的軍事問題……

綠化很重要啊!

綠化很重要啊!

綠化很重要啊!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No.5 允炆愚蠢 贈防彈衣

其實,朱允炆也是一大功臣。怎麼說呢?朱允炆曾下令,不能傷害他叔叔(朱棣),然而,社會青年朱棣卻沒有下令“勿傷我侄”的命令,甚至還用這來偵測敵方軍情……

敵人也不敢殺他,萬一朱棣沒死,哪天朱允炆和朱棣和好了,自己的腦袋也就搬家了;萬一朱允炆也不同意呢?所以,朱允炆犯下了相當愚蠢的錯誤!

No.6 請別忘記 黑衣宰相

這裡的“黑衣宰相”是誰?姚廣孝!若不是姚廣孝,朱棣可能不會造反,可能半途放棄,可能有信心而無謀。

這一切,姚廣孝功不可沒!

事成之後,姚廣孝是朱棣唯一的朋友,白天穿朝服,晚上入寺為僧。朱棣對他也十分尊敬。

這期文章就到這裡,感謝您的支持!

(純屬個人觀點,不喜就噴!)








無名學者


洪武二十五年,即公元1392年,朱元璋立太子朱標病逝,朱元璋痛失愛子,立朱標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並於自己離世之前,為朱允炆能順利接管天下,掃平了一切障礙,殺了相當多的開國元勳。孰不知,千防萬防,防不住那個四叔朱棣,一個正統的皇位繼承者,為什麼擋不住他四叔的鐵騎,以至於最後被焚燒呢?我們且看這其中緣由。

朱允炆此人性情溫順,頗有教養,自幼熟讀儒家經典,所接觸的人物,淨是些泛泛而談的理想主意思想家,朱允炆的治國策略是實施仁政,他身邊的智囊團全是大儒學者或者是思想或政治家,譬如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人,這些人全是老學究,但也是書呆子哇,不過你老老實實的做你的皇帝也好,偏偏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實施削藩以鞏固自己權力,這就有點像漢景帝的削藩哈,不過他不如漢景帝準備的充分。



朱允炆團隊戰鬥力確實也不弱,郭英、耿炳文、徐輝祖等,這都是相當厲害的角色,作為文臣的徐輝祖,那是徐達的兒子,曾經諫言不能硬幹、硬削,要軟著誆著他們來養老,這個少年皇帝偏偏要硬幹,前期耿炳文打的朱棣哇哇哭,小皇帝嫌慢,換上了所謂的名將李景隆,這李景龍也是書呆子黃子澄推薦的草包將軍,果然,披甲上陣的草包將軍率領的幾十萬軍被朱棣打的落花流水,以至於最後朱棣兵臨南京城,還是這李景隆打開了城門,迎接朱棣,真可謂是奸詐小人。



這朱棣是個厲害的主,自幼隨軍打仗,在明王朝那幾個開國名將領的指導下,軍事作戰領導能力已經有了相當高的水平,數次與蒙古軍作戰,在朱元璋眾皇子中,功績甚高,所以朱標死後,朱元璋立孫子朱允炆為繼承人時,朱棣是很失望而且懷有怨恨的。


以上幾點可以看出,一個羽翼未豐的朱允炆,絕對鬥不過叱吒戰場的朱棣,這其中主要原因在於個人思想,據說朱允炆曾下令不允許殺掉四叔朱棣,但他叔可沒有這麼有情。一把火燒了皇宮大院,以至於火燒後的殘骸已分不清是誰。


蘭陵不算黑


導言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採納齊泰、黃子澄等身邊近臣的建議,想要大量削藩。

因為忌憚燕王朱棣的勢力,沒敢對其下手,而是先取消了周王朱橚的封地,想以此來牽制燕王。此後,湘王、代王、齊王等先後因罪被削藩。對於燕王朱棣,建文帝不僅派人監視,還想要調走他的軍隊。建文帝的種種行為刺激了燕王,使本來就蠢蠢欲動、意欲謀反的燕王下定謀反決心。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上書建文帝,指斥齊泰、黃子澄為奸臣,並援引《組訓》:

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同逐一領鎮兵討平之。

奏書剛發,燕王便迫不及待,舉兵造反。經過四年的征戰,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攻下帝都應天(今南京),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有人說他死於火中,有人說他趁亂逃走。同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這就是著名的“靖難之役”

那麼,由朱元璋欽點的建文帝,堂堂一介坐擁天下的正統皇帝,為何在燕王朱棣面前不堪一擊?原因有很多,但我想,主要原因無非是以下三點:

第一,從領導者性格來看,朱允炆長於深宮,生性仁慈軟弱,而朱棣馳騁疆場,果敢勇猛。

第二,從用人情況來看,朱允炆不善用人,而朱棣不拘一格,懂得用人之道。

第三,從統治集團的團結程度來看,朱允炆陣營內部不和,而朱棣陣營團結一心,士氣高昂。

下面我將具體展開論述。

領導者性格對比

領導者是一個集團的精神內核,一般而來,領導者內心強大、性格完善,則有利於帶領團隊取得最終的勝利。建文帝朱允炆和燕王朱棣的性格,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1.建文帝朱允炆生性軟弱,仁慈和善,猶豫不決。

建文帝是明朝第二任皇帝,他即位後,一改明太祖朱元璋嚴苛的治國方式,在政治上實行仁政,以儒家思想為主要的治國思想,減免地方賦稅,讓貧苦的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從他頒佈的治國措施來看,他也算一位仁厚的皇帝。史載:

太祖命太子省決章奏,太子性仁厚,於刑獄多所減省。至是以命太孫,太孫亦復佐以寬大。嘗請於太祖,遍考禮經,參之歷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七十三條,天下莫不頌德焉。

從朱允炆請求朱元璋減輕明朝的嚴刑峻法這件事來看,建文帝朱允炆和他父親朱標比較像,都屬於仁愛有餘、勇猛不足的人。

對於朱允炆這種性格,也可以理解,畢竟自小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女人之手,又熟讀儒家經典,深受儒學仁愛思想的思想。

2.燕王朱棣生性堅強,有勇有謀,果斷勇猛。

相比於建文帝朱允炆,燕王朱棣是截然不同的性格。

燕王朱棣自小就跟隨朱元璋打天下,十歲時,他便被封為燕王,二十歲時,到北平就藩,駐守邊城。

朱棣性格的勇猛剛強,能征善戰,《明通鑑》有明確記載:

太祖諸子,燕王善戰,寧王善謀

經過無數次的南征北戰,燕王朱棣早已練就一副有勇有謀的本領,面對年輕稚嫩的侄子朱允炆,燕王步步為營,理由充足,打得朱允炆措手不及。

領導者用人情況對比

1.建文帝朱允炆識人不明,用人不當

朱允炆在政治上所依靠的大臣主要有三位,即方孝孺齊泰黃子澄。對於方孝孺,朱元璋的評價是“今非用孝孺時”,所以建文帝並未給他授予官職;齊泰是朱元璋臨終時留給朱允炆的大臣,也是建議朱允炆削藩的主要人物之一;黃子澄為東宮伴讀,與朱允炆關係親近。僅僅齊泰是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人才,但是朱允炆也經常不聽齊泰的建議。

如果對這三人稍微有一點了解的話,便知道他們三人都飽讀詩書,有政治理想,有道德情懷,是典型的儒家書生。治國理政上,這三位大臣雖很有想法,但他們缺乏經驗,容易陷入空談。他們三人教書育人可以,治國理政卻差遠了。

建文帝初登帝位,本應該好好鞏固統治基礎,偏偏要聽從齊泰和黃子澄的建議"立刻削番",這本來就是一種自取滅亡的行為。

在軍事上,朱允炆也所用非人,他任用的將軍李景隆是一介紈絝子弟,不懂兵法,屢戰屢敗,軍事才能遠遜於朱棣。

2.燕王朱棣賞罰分明,用人獨到

燕王朱棣,在長期的征戰中,身邊網羅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他喜歡招攬奇人異事,他身邊的謀士有很多是和尚術士,看上去不倫不類的,其實,這些人集中了來自民間的智慧,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

朱棣用人往往不看身份,他有些大臣,出身低微,但朱棣不以為意,還是以能力為評判標準。

即使朱棣當了皇帝,他也廣開用人之路,並沒有對前朝遺臣大開殺戒,而是各盡其用。

集團內部團結程度對比

建文帝朱允炆雖為一國之君,但他初登帝位,皇位未固。在這種情況下,他又急於削藩。當時朝廷內部,對於削藩議論紛紛,流言四起,建文帝沒有很好地統一思想,沒有制止一些不良言論,導致統治集團內部根基不穩,從而給朱棣以可乘之機。

返觀燕王朱棣陣營,起兵以後,沒於退路,只有破釜沉舟,如果靖難失敗,那麼,他們面對的將是死亡。在這種情形下,朱棣陣營上下一心,顯得格外團結。

結語

朱允炆雖然有“天子之名”,是一國之主,坐擁天下,但他年輕幼稚,缺乏政治鬥爭經驗,所用非人,統治集團內部又不夠團結。而朱棣當時雖然只是一地封王,地位沒有朱允炆高貴,但作為朱允炆的叔叔,他有勇有謀,政治鬥爭經驗豐富,身邊聚集了一大批奇人異士,集團內部又很團結。

這樣對比以後,便可以清晰地看到朱允炆在和其叔叔爭奪天下的過程中,他的有利因素逐漸消失,而燕王朱棣的有利因素一步步增多,就這樣,勝利的天平逐漸傾向朱棣,最終朱允炆在政權爭奪中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