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高高的“父母感”,和孩子做朋友,才是最好的教育

前幾天去小區裡的超市買東西的時候,正好撞見了店老闆在訓斥孩子,5、6歲大的孩子委委屈屈的站在那裡,感覺被說的都要哭出來了,旁邊的一位顧客則在打圓場,說算了算了。

原來老闆的孩子跟小夥伴在超市裡追逐打鬧,不小心撞到了一位顧客,同時還將手中的牛奶撒到了對方身上,店老闆看到了馬上就著急了,忙不迭地的跑過來安慰顧客並訓斥孩子。

“為什麼不聽話?為什麼不聽話?我說了多少次了,不要在店裡跑來跑去,你什麼就是不聽話?”無辜“受害”的顧客已經走了,店老闆卻還是在喋喋不休,看來是積怨已久,今天徹底爆發了。

現在很多家長都在抱怨孩子難教育,孩子為什麼難教育?因為孩子不聽話,倘若你要問父母,孩子不聽話的原因是什麼,恐怕沒有幾個父母能回答上來。教育方法不對,父母說什麼,說再多,孩子都很難聽進去。換一種相處方式,嘗試與孩子做朋友,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放下高高的“父母感”,和孩子做朋友,才是最好的教育

高高在上的“父母感”,只會和孩子產生距離

很多父母在跟孩子相處的時候,都存在一個誤區,那就是父母應該是高高在上的,在這樣的姿態下,孩子才會聽話。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父母的姿態越嚴肅,孩子的不順從就表現的越明顯。例如很多父母喜歡對孩子的一切指指點點,孩子吃什麼,穿什麼,跟小夥伴怎麼玩,父母都要帶著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來指導孩子,孩子不堪忍受父母的“指導”,常常做出反抗,卻又被父母壓制,造成惡性循環,親子之間越來越劍拔弩張。

如果父母跟孩子做朋友,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多了一個“夥伴”而不是“指導者”,心理上增加了對父母的接受度,在接下來的接觸中,父母“朋友”般的態度會逐漸獲得孩子更多的認可和信賴,這個時候父母對孩子提出意見或想法,孩子更容易從心理上接受,而不是一門心思的想要跟父母對著幹。

放下高高的“父母感”,和孩子做朋友,才是最好的教育

跟孩子做朋友對教育孩子有什麼幫助

1、孩子願意聽父母的話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最討厭的就是孩子不聽話,當父母變成了“朋友”時,孩子就會用對待朋友的方式來對待父母,對於“朋友”給出的批評和教育,孩子不會持非常反感的態度,反而會下意識的去改正自己,這樣父母的教育目的就達到了。

2、有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人們常說“忠言逆耳”,即使心裡清楚對方這樣說是在為自己好,情感上面卻還是很難接受,常常會因此鬧出矛盾,耽誤個人的成長。

父母跟孩子做朋友,用朋友的身份來教育孩子,孩子習慣了這樣的教育,在未來的成長中,會對別人的批評和建議有更高的接受度,能夠始終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更好的發展和成長。

3、拉近親子關係

大多數家庭矛盾,都是由父母教育孩子引起的,讓父母停止對孩子的教育是不現實,轉變教育方式則是完全可以的。

跟孩子作朋友,父母不會有什麼實際性的損失,反而能更好的教育孩子,孩子也願意跟“朋友”親近,既減少了家庭矛盾的產生,又拉近了與孩子的關係,是一舉兩得的好辦法。

放下高高的“父母感”,和孩子做朋友,才是最好的教育

父母如何和孩子做朋友,做好這三點很重要

跟孩子做朋友,也是需要方式方法的,方法不對,努力白費,以下三點,可以幫助父母更好的轉換自己的角色。

1、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

“高高在上”的姿態,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孩子希望得到的,是父母的關心和愛護,而不是嘮嘮叨叨的說教。

父母放下自己的姿態,把自己放到跟孩子一樣的地位上面,從心底裡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行為,這個時候再來教育孩子,孩子才會認為父母說的是對的,自己應該聽話。

放下高高的“父母感”,和孩子做朋友,才是最好的教育

2、放開對孩子的禁錮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很粗暴,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規劃孩子的生活。父母不喜歡做什麼,就不讓孩子做,孩子不明白其中的緣由,就會造成錯誤的認知,影響以後的生活。

放開對孩子的禁錮,讓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父母要做的,是保護孩子,而不是為了避免孩子受傷,就“捆住”孩子的翅膀,讓孩子盡情的去玩,去鬧,去成長,才不會浪費美好的童年時光。

3、參與進孩子的遊戲中

想要走進對方,最好的辦法就是跟對方做一樣的事情。孩子對於玩耍的熱情,是父母想象不到的,父母參與進孩子的遊戲中,會讓孩子感覺自己做的是對的,玩的更加放心和開心,父母也可以借遊戲的機會,走進孩子的身邊,對孩子有更多的瞭解。

傳統的教育理念不一定適用於現代的教育,父母想要更好的教育孩子,就要轉變自己的想法,跟孩子做朋友就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孩子多一個“朋友”,父母少一些負擔,兩全其美。

放下高高的“父母感”,和孩子做朋友,才是最好的教育

我是小梅媽媽,一枚90後寶媽,和你分享更多的育兒知識和過程,也希望這些能幫助每個有需要的寶媽,願每個寶貝都能更好的成長,更有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