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縣路南抗日政府

井陘路南抗日政府建立,南良都人李正芳出任首任縣長

古驛陘風 1月19日

井陘路南抗日根據地是隨晉冀魯豫邊區的創立和開闢而形成的。

1937年12月初,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五旅第七六九團第一營,在孔慶德營長率領下進入井陘路南開展遊擊活動,先後襲擊了頭泉火車站和微水火車站的日軍,之後深入金良川和蘆王川各村,向群眾宣傳黨的抗日救國主張,講解黨的統一戰線政策,聯絡愛國青年,拜訪當地名流士紳。孔慶德營長首先與南良都村開明紳士李正芳取得聯繫,讓其協助建立抗日武裝等組織。李正芳先生變賣了部分家產,購買了槍支,與當地青年梁敏章、馬安之、馬子清等共同組織起抗日武裝。並於1938年14日在胡家灘村召開了抗日動員大會,宣佈成立井陘縣抗日動員委員會,李正芳任主任;緊接著又在楊莊村成立了井陘縣抗日政府,李正芳兼任縣長。井陘縣抗日政府建立後,採取徵兵辦法,迅速擴大武裝,成立了井陘縣遊擊大隊。同月,馬子清、吳靖東等人在南蘆莊村成立了第一個抗日區政府。此時,部隊派來民運幹部李震、周璧等以八路軍工作員的身份協助政府工作,期間介紹梁敏章、馬安之、馬子清等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4月,日軍向晉東南進行九路圍攻,井陘的日偽軍也兵分兩路向縣政府駐地楊莊和區政府駐地南蘆莊進攻。這屆抗日縣政府不能再行使職權。

1938年5月初,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五旅再次活動在蘆莊、尖山、長峪一帶;同時,冀西民訓處派吳錫彤來井陘路南重新組織抗日縣政府。吳錫彤首先與梁敏章、馬安之、馬子清等人取得聯繫,於5月5日在胡家灘村召開了各村村長和有名望人士大會,宣佈井陘縣抗日政府再告成立。吳錫彤任縣長,縣政府駐高家峪村。與此同時,中共冀晉特委與部隊共同派八路軍工作團進駐井陘路南,與抗日縣政府一道開展工作,這即是最初的井陘(路南)縣委。工作團團長先後由李震、池必卿、張增堂擔任。工作團成立不久,各村農民抗日救國會相繼成立。

5月中旬,井陘縣抗日政府隨同三八五旅一部活動,從高家峪移駐東尖山村,本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部隊協助縣政府解除了當地的地主武裝、聯莊會等反動組織,重新打開了路南的抗日局面。這時縣政府也先後成立了政務、軍事、除奸、組織、經濟、總務等室,還在東尖山村召開了一次有七十餘村群眾參加的千人大會,從而擴大了抗日聲勢,掀起抗日高潮,並組建起井陘正太遊擊大隊。

這次組織抗日政府和游擊隊時,吸取了上次的教訓,作到擴大與鞏固並重,對各群眾組織負責人慎重選擇。時間不長,各級抗日群眾團體自下而上紛紛成立。在建立抗日組織的同時,黨的組織也在迅速發展壯大,至1938年底路南抗日根據地百分之五十的村莊都建立了黨的組織。此時八路軍工作團(即縣委)對外改稱“派報社”,設有組織、宣傳兩部,縣委書記由智化日接任。

抗戰時期,井陘同時存在三個縣政府:路北一個抗日縣政府,路南一個抗日縣政府,中間夾著日偽縣政府。全縣人口18萬,路北10萬,路南8萬;路北根據地內大約3萬,其餘7萬在游擊區和敵佔區;路南根據地約兩萬,6萬在游擊區和敵佔區。井陘縣日偽政府縣長王景嶽。此外,井陘還駐有日本兩個軍事組織,即憲兵隊與警備隊。日本憲兵隊是井陘日偽軍政機構的“太上皇”,偽軍政警憲悉聽其命。日本警備隊駐井陘600人,駐井陘礦200人,駐井陘的600人分佈在各火車站和沿鐵路的重要橋樑、隧洞哨卡上以及各炮臺,另留守井陘城約100人。

井陘縣路南抗日政府


1941年-1943年根據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