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熊氏之墟”是怎麼演變來的?

《帝王世紀》:“……今上谷有涿鹿縣及蚩尤城,阪泉地又有黃帝祠,皆黃帝戰蚩尤之處也。

或曰:黃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或言:故有熊氏之墟,黃帝之所都也。鄭氏徙居之,故曰新鄭矣。”

這是《帝王世紀》中關於“黃帝”的記載!但是,某些居心叵測之人在引用時,故意去掉了前半段、“或曰”、“或言”以及最後一句“鄭氏徙居之,故曰新鄭矣”!

“有熊氏之墟”是怎麼演變來的?


話說,新鄭有鄶人,為祝融即重黎之後,在此曾建祖廟。《左傳》昭公十七年:“鄭,祝融之墟也。”這是真實存在,《左傳》記載是可靠的,不應懷疑。

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沿襲此說:“鄭國,今河南之新鄭,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也”。

到了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說:“或言,縣故有熊氏之墟,黃帝之所都也。鄭氏徙居之,故曰新鄭矣。守敬按:因先封西都畿內之地,故稱鄭氏,自鄭東徙此,而施舊號於新邑。”

皇甫謐一句“或言”的推測,便從“祝融之墟”轉換為“有熊氏之墟,黃帝之所都”。

“有熊氏之墟”是怎麼演變來的?


唐杜佑《通典•州郡典七》:“新鄭,……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黃帝都於有熊,亦在此地,本鄭國之地。” 至唐代,已確認為歷史事 實了。

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新鄭縣,黃帝都於有熊即其地,又為祝融之墟,於周為鄭武公之國。”(卷五) 到了宋代已先是有熊黃帝之都,後為祝融之墟。

清代顧祖禹《方輿紀要》說:“開封府新鄭縣,古有熊地,黃帝都焉,周封黃帝后於此為鄶國。春秋時為鄭武公之國,曰新鄭,以別於京兆之鄭也。”(卷四十七)到了清代已確認為是古有熊之地,黃帝之都。

“有熊氏之墟”是怎麼演變來的?


這近千年一路說下來,似乎成了真實的歷史定論了。從“祝融之墟”演變到“黃帝都於有熊”,又為“祝融之墟”到“古有熊地,黃帝都”。這一路演繹下來,新鄭便成了黃帝之都了。而到了21世紀初,直接演變成了“黃帝故里”!其中的轉換點在於皇甫謐的一個推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