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姓+母姓”成為新興起名套路,重複率低了但新的問題也來了

每一代父母在給孩子取名字的時候往往都有著自己的偏向,上一代的父母取名字就總是愛在那麼幾個字中挑選,導致一代的孩子的名字都隱約有些相似。

而新一代的父母明顯開始有了新的想法,他們強調個性,希望給孩子取出更加特別的名字,因此一種新的風尚出現了,即用父親的姓加上母親的姓,形成孩子的名字。

“父姓+母姓”成為新興起名套路,重複率低了但新的問題也來了

前段時間聽見同事就這樣給孩子取得名字,到登記的時候還被勸了一通,究竟怎麼回事,讓我們接著看。

c同事小吳最近可謂是喜氣洋洋,兩口子備孕多年,終於前段時間妻子給他生了個健健康康的男孩。

然而緊接著難題也來了,就是給孩子取名字,還是孩子奶奶靈機一動,讓把小吳妻子的姓直接作為孩子的名,一家人愉快的準備給孩子上戶口。

“父姓+母姓”成為新興起名套路,重複率低了但新的問題也來了

結果到上戶口窗口一說孩子的名字,工作人員都笑了,原來孩子媽媽姓毛,孩子姓名吳毛,這個名字諧音可一點都不雅,小吳只好面紅耳赤的回家重新給孩子起名了。

"父姓加母姓"這個起名套路確實夠新也夠獨特,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和別人的名字重複率確實變低了,但是與此同時卻產生了非常多的新問題:

第一點,所謂的複姓實質上和傳統複姓有區別。

事實上,年輕父母們多是因為雙方感情較好,再加上現今女性在家庭中地位的提升,故而選擇將兩個人的姓氏合起來,作為一個新的所謂複姓,再給孩子取名。

“父姓+母姓”成為新興起名套路,重複率低了但新的問題也來了

但是事實上這種複姓並不受到認可,官方還是隻認可姓名的第一個字作為孩子的姓氏。

另外如果第一代給孩子取的是兩個字的複姓,那麼第二代是不是就要結合兩個複姓,單純連姓都有四個字,那麼再往下取名確實也是個難題了。

第二點,不夠優美和大方。

中國傳統也有非常多的複姓,例如東方、南宮、西門、歐陽等等,往往帶著一種濃重的東方雅韻的美,而新興的複姓雖然偶爾也有比較文雅的組合。

但大多是韻腳不和的兩個姓氏的強硬組合,顯得非常潦草,讓孩子的名字也顯得格外的粗糙。雖然想法確實獨特,但是結果確實不甚理想。

“父姓+母姓”成為新興起名套路,重複率低了但新的問題也來了

第三點,姓氏組合諧音不雅。

如果單純是生硬,或許還可以多多熟悉彌補,但是有時候,雙方姓氏可能格外的不合拍,甚至會形成一些諧音組合。強行作為孩子複姓,只會讓孩子受人笑話。

雖然複姓取名法有諸多不適之處,但是漢字博大精深,保留將孩子媽媽姓名加入孩子名字的好意,其他的問題完全可以通過小小的變通來填補。

大家繼續看看下面的幾種方法:

第一種,將姓的字形拆開作為孩子的名字。

媽媽們的姓氏作為孩子的名可能字形上和讀音上都有不雅,但是或許把媽媽的姓拆開會有全新的發現。

“父姓+母姓”成為新興起名套路,重複率低了但新的問題也來了

例如說姓李的媽媽,可以把孩子的名字取成子木,姓賀的媽媽可以取加貝這兩個字,這樣也同樣是複姓式的做法,卻要文雅許多。

第二種,父母姓氏之間可以加上其他的字。

兩個姓氏之間,有時候強行湊成一個名字會顯得比較生硬,讀起來也會很不順口。所以有時候不如在兩個姓氏之間或者之後添上一兩個字,或許能夠成為一個更順口,更合韻味的名字。

例如說楊和柳,可以取名楊柳青青,更適合女孩,更有文靜優美的意蘊。

“父姓+母姓”成為新興起名套路,重複率低了但新的問題也來了

第三種,可以將姓換用諧音字。

有些姓不適合作為名,是因為太具有名的特徵了,一看就知道是兩個姓氏的簡單堆積,顯得非常潦草。所以家長們不妨將媽媽的姓換做同音的更適合作為名的字。

例如說,李可以換做俐,徐可以換做旭,能夠做到雅和意的兼得。

父姓加母姓確實是個好思路,也確實是對媽媽辛苦的一種慰勞,但是孩子的名字往往還是要伴隨他們一生,一味的講究這些倒不如一個更順口的名字來的合適。

“父姓+母姓”成為新興起名套路,重複率低了但新的問題也來了

所以家長們給孩子取名字的時候,如果能夠兩者兼顧當然是最好,但是如果不行,最好還是考慮給孩子取一個好上口的名字,對孩子更好一些。

那麼大家有考慮過這種取名方法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