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的春天》:鳥兒都去哪了?春天本不該如此寂靜

每到春天,看到鳥語花香的場景總是會不合時宜地想到《寂靜的春天》這本書。

今年感覺更強烈一些。

《寂靜的春天》,在開篇中描繪了美國中部小鎮的喧囂,作者寫到:

小鎮被生機盎然、星羅棋佈的農場環繞,那裡滿是莊稼繁茂的田地,小山坡上遍佈果園。

春天的時候,仿若朵朵白雲的繁花散落在綠野之上。

秋日到來的時候,橡樹、楓樹以及白樺樹穿過由松樹圍成的屏風,搖曳著身姿,閃爍著如火焰般的光彩。在山丘之上,有狐狸在其間叫著。小鹿靜悄悄地從原野上掠過,身影在秋日晨間的霧氣中隱現。

突然之間,這個地區被一個怪異的陰影所籠罩,這裡的一切都在悄然改變。

一切鳥兒的聲音都沒有了。

《寂靜的春天》:鳥兒都去哪了?春天本不該如此寂靜

一、鳥兒都到哪兒去了?”

大家議論紛紛,迷惑不解。經常有鳥兒前來覓食的後園已然變得冷寂起來。

"在少數幾個地方,僅僅能看到幾隻氣息奄奄的鳥兒,它們不住地顫抖,已經沒有辦法再飛起來。這是一個生氣全無的春天。

往昔這裡的清晨,曾有知更鳥、貓鵲、鴿子、松鴉、鷦鷯的合唱,還有許多其他鳥類的和聲,現今卻沒有一點點的聲響。田野的四周、樹林和沼澤都淹沒在一片死寂之中。”

其實,這本書並不是一本小說,沒有或悽美或感人或甜蜜的愛情故事,也不是或緊張或驚險的懸疑大片。

作者在書中對農業科學家的科學實踐活動和政府的政策提出挑戰,並號召人們迅速改變對自然世界的看法和觀點,呼籲人們認真思考人類社會的發展問題。

作者卡森是一位頗有聲望的生物學家和科普作家,他在1958年的一個下午,收到了朋友的來信,信中說:飛機噴灑的殺蟲劑DDT毒死了保護區內的鳥。

“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如果再保持沉默,我的內心就無法平靜。”

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使卡森決心弄清事實。

她實地考察,調查訪談,聯絡昆蟲學家、化學家、生物學家,研讀數以千計的各類論著,寫成了《寂靜的春天》一書,揭開了事情的真相。

這本書最初命名為《人類與地球的對抗》,當編輯讀到卡森對那種奇怪的寂靜的描寫後,建議將書名改為《寂靜的春天》。

《寂靜的春天》:鳥兒都去哪了?春天本不該如此寂靜

二、”她喚醒的不只是我們國家,還有整個世界。“

在書中,卡森以詳盡的事實,揭露了過度使用化學殺蟲劑給人類帶來的沉重災難,指出了人類用毒藥來提高農業產量,無異於飲鴆止渴。

書中說:

殺蟲劑與環境疾病分佈的相關性表現在什麼地方呢?

我們已經看到了它們汙染了土壤、水和食物,它們具有使河中無魚,林中無鳥的能力。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儘管他很不願意承認這一點。現在這一汙染已完全遍佈於我們整個世界,難道人類能夠從中逃脫嗎?

僅僅是殺蟲劑和農藥濫用這一方面所帶來的嚴重危機,就已經讓地球上的生命和人類不堪重負。但是這其中,還有更多的危機潛伏著。

人類正處在懸崖邊上,一個不小心就會掉下去萬劫不復。諷刺的是,也許我們竟不知道這一切全是自己造成的。

為此,卡森向世人發出最後的吶喊:

假如以DDT 為代表的殺蟲劑被不加控制地繼續使用,那麼鳥類和其他的野生動物都會因為這種毒藥而滅絕,最後留給人類的就只能是一個“寂靜的春天”。

這本書出版之後,美國成立了環境保護總署,它至今仍然是美國最重要的制定環境政策和處理環境問題的獨立機構。

在該書的影響下,僅至1962年底,就有40多個提案在美國各州通過立法以限制殺蟲劑的使用;曾獲得諾貝爾獎金的DDT和其他幾種劇毒殺蟲劑也被從生產與使用的名單中清除。

該書同時引發了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各種環境保護組織紛紛成立,從而促使聯合國於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環境大會”,並由各國簽署了《人類環境宣言》,開始了世界範圍的環境保護事業。

1964年,卡森因乳腺癌去世。戈爾寫道:

“當一九六四年春天蕾切爾·卡森逝世時,人們已經明白她的聲音是不可能被掩蓋的。她喚醒的不止是我們國家,還有整個世界。

1992年,在卡遜逝世後的第28年,《寂靜的春天》被推選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圖書之一,被譽為“世界環境保護運動的里程碑”。

美國前副總統卡爾·戈爾也說過:

“如果沒有這本書,環境運動也許會被延誤很長時間,或者現在還沒有開始。”

《寂靜的春天》:鳥兒都去哪了?春天本不該如此寂靜

三、寫在最後

梁思成林徽因之子、民間環保組織“ 自然之友 ”創始人梁從誡給這本書作序的時候寫道:

我們知道,正是卡森這本書的出版,促成了美國第一個民間環保團體的建立;

而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民間環保組織在中國的出現,卻是在整整三十年後,即九十年代初。

我們深信,只有當多數中國人懂得了環境保護對自己和子孫後代的重要意義時,中國才有可能期盼一個綠色的明天。

鳥語花香的春天終會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