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為什麼少數民族有民族服裝?而漢族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

用戶2244343535400


我國五十幾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民族服飾,而歷史最悠久人口最多的漢族卻沒有自己的民族服飾不禁令人感嘆。我們可能會回答:我們不是有漢服嗎?我們總能在歷史劇中看到古人服裝的樣式——飄帶,寬袍,長擺,如同空中縹緲的層雲,不停地搖曳著我們的好奇。

漢服這個歷史悠久,個性鮮明的民族服裝怎麼就消失了呢?

我國發行的第三套人民幣10元券,當時被人們稱之為大團結,幣面上繪製著我國各民族的服飾,唯獨沒有漢服,而票面上的漢族穿著是中山裝。

其實漢族自古以來就有自己的民族服飾,而且特色鮮明。春秋戰國時期漢語服飾的特點是寬衣肥袖。肥大的衣袖還可以兼做衣帶。

漢服的另一個特點就是不使用衣釦。因此為了不袒胸露懷就需要一根束帶將其束住。

古代從事體力勞動的階層穿短衫,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叫“裳”。現代漢語還有“衣裳”一詞,不過人們日常生活中,下身穿的改叫褲子了。

有錢有地位不從事體力勞動的讀書人,一般穿長衫,也就是上下連在一起的袍服。從漢代起便被用於朝服。

到了清代,漢服開始絕跡。漢人為如何穿衣絞盡腦汁。

改西裝吧,不倫不類!沿用滿人服飾吧又好像沒推翻封建帝制一樣。復辟漢式服裝吧,大家又忘記了具體的樣式,時間太過悠久。

中山先生根據當時日本學生裝,結合我國服飾特點,設計了中山裝,大受歡迎。

普通民眾比更沒保守,在服裝改良上選擇了改良主義,而不是激進主義。設計師結合傳統滿族服裝和西服特點設計了“旗袍”。

到了當代,穿中山裝變成了老頑固的象徵。旗袍被西方人稱之為“china dress”但大家都知道旗袍並非漢語傳統服飾。

究其原因,漢語是一個願意破舊立新的民族。隨著時間的流逝一直在變化發現,也體現在著裝上,因此也就難以留存傳統服飾。




水刃木向東


在中國為什麼少數民族有民族服裝,漢沒有?每個少數民族都有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裝服飾。其實漢族也有自己的民族服裝,叫漢服,從夏朝開始就有了,後面每個朝代都有變化。但是1644年明朝滅亡滿清入關後,滿人強制漢族剃髮易服,造成漢服斷代200餘年,再加上民國成立後新文化運動的全盤西化,所以漢服也沒能系統性的恢復。直到近幾年才在中國大陸逐漸復興。

漢族古時的民族服裝還是非常有特色的。春秋戰國時代,漢族的民族服裝基本定型,這就是寬衣肥袖的漢式服裝。寬大的衣袖是漢式服裝區別於其他民族服裝的最大特點,除此之外,肥大的衣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兼作衣袋,把東西往衣袖裡一塞,用手捏住袖口東西就不會掉出來,和西裝的衣袋相比,漢式服裝的衣袖可以放更多漢族服裝的另一個大特點就是不用衣釦。但由於沒有衣釦,所以必須用一根寬腰帶把衣服束住,才不至於敞胸露懷。當時直接從事體力勞動的勞動階層穿“短衫”,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叫“裳”。現代漢語中仍有“衣裳”一詞,但口語中已把下身穿的改稱“褲子”。對於那些有錢有地位的人,以及不直接從事體力勞動的讀書人,一般則穿“長衫”,即上衣下裳連為一體的袍服。從漢代起袍服被用於朝服,此後唐、宋、明等各朝代,均沿用衣袖寬肥、不使用衣釦的典型漢族服裝作為朝廷官員的正式服裝,寬衣大袖的服裝也成為中原地區漢民族文明的一種象徵。







王志毅


在中國為什麼少數民族有民族服裝?而漢族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

我是“十二十頁”我來回答,中華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服飾,漢族也不例外,漢族也有自己的傳統服飾,那就是漢服,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而服飾則是禮儀中的一種重要元素,每個民族都格外重視。

形成“漢族沒有自己民族”服飾這一思想,是因為少數民族每年在自己特殊節日時會盛裝出席,而漢族的漢服幾乎大部分人一生都沒有穿過

在初中的音樂課上就學過一首歌《愛我中華》“56個民族,56之花,56個兄弟姐妹是一家”看到這些字,不由自主的就會哼唱起來,這首歌也成了永恆的經典。

我國有56個民族,也有56種服飾,不僅服飾不同,習俗和節日也有所不同,並且每到重大節日的時候都會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飾,當然在日常生活中也會穿一些配飾,比如部分帽子、上衣、鞋子,但很少每天都是盛裝。

1、盛裝出席“三月三”歌節的壯族同胞

就在最近,壯族的“三月三”歌節剛剛過去,提到壯族就能想到廣西,因為那裡是壯族的大省,壯族之前不叫壯族,叫僮族,1965年由周總理提議改為壯族。

廣西的壯族大部分喜歡藍色的色調。所以他們叫“藍壯”除了“藍壯”還有“黑狀”黑衣壯是至今仍然保留著傳統特點和內涵的壯族服飾,它不但以黑為美,以黑作為穿著和民族的標記,而且在穿戴上講究實用與美觀。壯族的服飾主要是一些刺繡,並且在三月三這樣的省會,或者婚嫁的時候都會盛裝出行。

但漢族不一樣,漢族的節日比較多,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但很少聽見,我要穿漢服過春節,這種現象幾乎沒有。並且平時也很少穿漢服,或者穿一些仿漢服的衣服,所以給人一種“漢族沒有自己傳統服飾”的印象,其實不是,只是漢族同胞很少穿漢服而已。

2、漢服的款式

漢服並不是特指漢朝的服飾,而是包括了先秦到明朝漢族人穿的服飾,迄今為止已經快4000年了,每個朝代對漢服的喜好都不一樣。

唐朝喜歡雍容華貴的漢服,宋朝喜歡簡簡單單樸素的漢服,明朝則喜歡板正的漢服。

  • 齊胸襦裙

是對隋唐五代時期特有的一種女子襦裙裝的稱呼,漢晉以來裙子的裙腰束於腰上,而隋唐五代時期裙子的裙腰束得更高,很多都在胸上。襦裙可以一片式也可以兩片式,相對而言兩片式綁的更緊,更不易滑落。

  • 袒領襦裙

袒領服是唐朝時一種半袒胸的襦,衣料為紗羅製品,當時人們形容為“慢束羅裙半掩胸”、“參差羞殺雪芙蓉”、“綺羅纖縷見肌膚”等,下配以長裙,充分體現了唐代女子的婀娜身姿和自然之美

  • 襖裙類

襖,指有襯裡的上衣。而襖裙,是對古代漢族女子上身穿襖,下身穿裙的統稱。襖裙較有特色,上衣多為琵琶袖,收袖口,有袖緣,領子也有加護領。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雖然大多數人沒有穿過,但很多人還是非常喜歡的,尤其是00後,在街上也會經常看到一些穿漢服的男孩和女孩,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穿漢服,這是個讓人欣喜的好現象,至少說明人們開始重視漢服文化。

服飾不同,民族語言不同,中華兒女是一家

56個民族,56種服飾,但不止56種語言,有一些少數民族除了使用母語以外,還使用另外一種或幾種語言,其實,漢族也不只說漢語,還有一部分說臨高語、標話、茶洞語。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在調查過程中,發現這樣一個現象,拿海南臨高人來說,雖然說是漢族,但是說的是臨高語,這就是在上報的時候報的是漢族,就認定為他們是漢族。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語言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但是現在,全世界有6000多種民族語言即將消失。比如說我國的木姥語,目前會說的不足100人。民族的人數也關係著語言的延續,比如雲南的獨龍族,不足5000人,自然獨龍族語言會說的人就少。但是,人多的民族,如果不重視民族語言,也與可能消失,比如說滿語,會說的人少之又少。

雖然是56個民族,有56種服飾,存在100多種語言,但是統一膚色,同一國度,中華兒女是一家,古老的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


十二十頁


可能有人會說漢服就是漢族的民族服裝,可是也沒有見到過別人穿漢服,也許你會在路上偶爾看到別人穿著漢服,但是,這畢竟是非常少見的吧。而且,若是有人穿著漢服出來,有些人還會忍不住多看幾眼,但是有沒有感覺別人都是用異樣的眼光看著別人甚至還是嘲笑她們。所以啊,為什麼五十六個民族,只有我們漢族是沒有民族服裝呢?其實我國啊,早就在漢朝就已經規定漢服為我們漢族的民族服裝了。那個時候的漢服有兩個特點,一個是衣袖的袖口非常大,第二個是漢服是沒有衣釦的。這袖口肥大的還真是不方便,相傳還有個這樣的故事:說是古時候一位窮書生,他被一個財主邀請去財主家做客,財主當時拿出了橘子來招待這位書生。這位書生品嚐這個橘子,感覺是特別好吃,吃完之後還偷偷拿了幾個橘子藏在自己的衣袖裡。可是,這個書生在走的時候向這個財主告別的時候,不料那些橘子嘩啦啦的往下掉。這就引起了眾人,旁邊的人都紛紛嘲笑他。書生面對眾人的嘲笑也顯得尷尬,又面不改色的告訴財主說他認為這橘子很好吃,自己家的母親沒有吃過,想帶回家給母親嚐嚐。這些人便沒有再嘲笑這個書生了,還誇他是個大孝子。若是這種事情發生到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相信這個書生也會沒有了臉面,大家都會嘲笑他,怎麼還會誇讚他。漢服還有一個特點是不用系衣釦,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都是用一條腰帶把衣服給束緊。這樣才能避免那些袒胸露背的尷尬局面。這些穿大袖口的漢族服裝,可以真實的反應出當時漢人追求閒暇悠逸的生活。而且這種衣服看起來也非常有那種文藝氣息,古時候的人還喜歡穿這種衣服賞花觀月,吟詩作對。在革命成功之後,漢服便逐漸演變成了中山裝,當時中山裝推廣之後深受那些革命黨的喜愛,然而,到後來中山裝也沒有成為我們漢族的漢服。


顧鵬程85722806


人們都知道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裝,但是很少知道漢服就是漢族的民族服裝。

漢服最先起源於商周時期,隨著歷朝歷代對漢服的改進、融合,漢服不斷形成自己的風格與特色。但到了清朝,滿族入關後下令漢族“剃髮易服。”因此,清代期間,漢族服飾基本以滿服為模式。也可以說,清朝時期,漢服服裝真正意義上停止了它的傳承。

漢服是我們漢民族傳承了數千年的傳統民族服裝,在古代,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標識,漢服,是四書五經中的冠服系統。有《詩經》、《尚書》、《周禮》等為基礎繼承下來的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

漢服,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在《史記》中,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其實漢服最早的出現應該是在殷商時期。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

漢服中的“漢”字亦指的是漢族。如《馬王堆三號墓遣冊》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 中的“漢服”是指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裡的冠服體系。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款式的漢服到了一個多元化的發展階段。周代後期,由於社會的各種文化發生了極速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進一步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各諸侯國間的服裝風格也開始有了明顯的不同,並創造了深衣。

冠服制被納入“禮治”中,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古代的衣冠服制更加詳識全面。

然而,漢服的傳承到了清朝,就戛然而止。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消弱漢人的民族的認同感,也便於維護滿州的統治,實行了“剃髮易服”有著漢衣冠、束髮者治重罪……其嚴厲程度可見一斑。

順治二年時,清廷再次強制漢族人一律改為滿族服裝。有鄉間的農民因不知朝廷法令,偶爾著明代服裝進城,大多要被剝得全身精光。

清朝漢族男人們所穿的旗袍、長衫、馬褂也都基本以滿服為模式,是從以滿族為主體的服飾進行的改進,並非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

在我國古代,漢服的影響力也是不容小覷的,漢服的一些風格還被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國作為他們服飾的借鑑,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日本的和服和韓國的韓服,都與我們的漢服有著某些相似之處。


一騎紅塵如我妃


漢族不僅有自己的民族服裝,我還呼籲在重要場合應該提倡穿漢服、行漢禮。

漢族有自己的民族服裝

嚴格意義上說,漢族有自己的民族服裝,並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除了少數民族統治國家的元和清兩個朝代,其他時期的主流服飾都應該算是漢族服飾。

現在,在世界上漢族服裝的代表應該算漢服、唐裝和中山裝。而現代人日常衣著,包括一些西裝元素的常裝,也應該算漢族的服裝。

漢族是指炎黃子孫,起源於上古,是中國人民的主流

漢族起源於上古時期的炎帝和黃帝,也可以叫做炎黃子孫,目前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主流,人口約十三億,佔絕大多數。

漢族這個稱謂應該來源於漢朝,就像我們的文字稱為漢字一樣。漢族人最初就是指中原和華夏人,而其他少數民族主要是以後由漢文化統一的蠻、夷、戎、狄部落組群或者邊遠附屬國。

由此,中國歷史上除了元朝和清朝兩個時代是有蒙古族和滿族人統治,而強行推行兩個民族的服飾以外,其他時期,國家主流服飾就是漢族服飾。

少數民族穿戴自己的服飾有兩個原因

目前,也不是所有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飾,很多民族也已經不再穿民族服裝了,比如滿族、回族這些人口相對較多的民族,他們的日常穿戴同漢族沒有什麼區別了。

有些少數民族日常穿著自己特色民族服裝可能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弘揚民族文化的需要。很多少數民族人數已經很少,國家為了保留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也提倡他們穿著民族服飾,保留民族特色。

二是發現旅遊的需要。我國的少數民族,或者說日常穿著自己民族服飾的少數民族,多居住在偏遠地區,經濟相對不夠大大,發展旅遊業是他們的重要經濟支柱產業,而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本身就是一個很有特色的旅遊資源。

結語:

以漢服、唐裝和中山裝為代表的漢族服裝不僅莊重典雅,而且很具傳統美感。我一直呼籲國家應該建立漢服制度,在國家大型公祭活動、外事禮儀和重大傳統節日期間穿漢服、行漢禮,對於進一步樹立國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大有好處!


館閣秀才


有,只不過沒有人去穿


山東大兄


怎麼說漢族沒有民族服裝呢,那你去百度一下漢族是什麼樣子,不管你穿不穿,你只要是漢族,民族服裝就是漢服。


風之北41962804


我國五十幾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民族服飾,而歷史最悠久人口最多的漢族卻沒有自己的民族服飾不禁令人感嘆。我們可能會回答:我們不是有漢服嗎?我們總能在歷史劇中看到古人服裝的樣式——飄帶,寬袍,長擺,如同空中縹緲的層雲,不停地搖曳著我們的好奇。

漢服這個歷史悠久,個性鮮明的民族服裝怎麼就消失了呢?

我國發行的第三套人民幣10元券,當時被人們稱之為大團結,幣面上繪製著我國各民族的服飾,唯獨沒有漢服,而票面上的漢族穿著是中山裝。

其實漢族自古以來就有自己的民族服飾,而且特色鮮明。春秋戰國時期漢語服飾的特點是寬衣肥袖。肥大的衣袖還可以兼做衣帶。

漢服的另一個特點就是不使用衣釦。因此為了不袒胸露懷就需要一根束帶將其束住。

古代從事體力勞動的階層穿短衫,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叫“裳”。現代漢語還有“衣裳”一詞,不過人們日常生活中,下身穿的改叫褲子了。

有錢有地位不從事體力勞動的讀書人,一般穿長衫,也就是上下連在一起的袍服。從漢代起便被用於朝服。

到了清代,漢服開始絕跡。漢人為如何穿衣絞盡腦汁。

改西裝吧,不倫不類!沿用滿人服飾吧又好像沒推翻封建帝制一樣。復辟漢式服裝吧,大家又忘記了具體的樣式,時間太過悠久。

中山先生根據當時日本學生裝,結合我國服飾特點,設計了中山裝,大受歡迎。

普通民眾比更沒保守,在服裝改良上選擇了改良主義,而不是激進主義。設計師結合傳統滿族服裝和西服特點設計了“旗袍”。

到了當代,穿中山裝變成了老頑固的象徵。旗袍被西方人稱之為“china dress”但大家都知道旗袍並非漢語傳統服飾。

究其原因,漢語是一個願意破舊立新的民族。隨著時間的流逝一直在變化發現,也體現在著裝上,因此也就難以留存傳統服飾。


磊哥解說


中國有漢服,唐裝!中國現在是拋棄了自己的文化!老拍清宮劇更是背判自己民族的優秀文化!普通話也是滿人語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