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夜思》的大意是什麼?該如何賞析?

你56144667


《靜夜思》淺顯易懂,讀書時代學習李白寫的第一首古詩。描寫了秋季裡某一深夜,詩人朦朧醒來於屋內抬頭望月的所感,抒發了濃郁的思鄉之情,講述了一個外出漂泊遊歷的遊子內心真實的感受。《靜夜思》是經過後人記載流傳下來的,涉及的版本可能有很多,最為廣泛的是明代版本和宋代版本。

明代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宋代版本:
抬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譯文: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1.版本對比

關於《靜夜思》流傳下來的版本可能會有很多,在文學界中流傳最廣泛的版本有明代版本和宋代版本。兩個版本的區別在於第三句詩,明代版本為“舉頭望明月”,宋代的版本為“抬頭望山月”。一個是“舉”的動作,把月亮描述為“明月”;一個用“抬”的動作,把月亮描述為“山月“。

“舉頭望明月“中”舉“字,比較符合古時文體用語,也是抬起的意思,”明月“是指明亮的月亮,說明當時是在空曠的環境中,月亮高高升起,四周可能是一片偏僻的平野,也有可能是郊外的某一住處,夜裡顯得更加靜寂。”抬頭望山月“中”抬“字,直接明瞭,就是抬起的意思;而用”山月“來描述月亮,突出在詩人居住對面有一座山,當時的月亮剛剛升過頭上高一點點,反襯出環境比較偏僻,夜裡可能只有鳥蟲的叫聲,不然就是一片靜靜的黑夜,突出孤寂安靜的意境。

2.背景介紹:

大概在唐玄宗開元十四年,秋季,當時李白約26歲,開始外出遊歷的時間不長,路過揚州住在客棧或者旅舍中。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同時同地所作的還有一首《秋夕旅懷》。

秋夕旅懷
涼風度秋海,吹我鄉思飛。
連山去無際,流水何時歸。
目極浮雲色,心斷明月暉。
芳草歇柔豔,白露催寒衣。
夢長銀漢落,覺罷天星稀。
含悲想舊國,泣下誰能揮。


26歲正當是一個人年輕氣盛,意氣風發的時候,心中懷有一腔熱血,為功名而奮鬥的正當年齡。而此時的李白,功未成名未了,相當於剛畢業的大學生,既沒有理想的工作,也沒有屬於自己的事業,空有一番熱血,卻沒有用武之地。一個人外出打拼,毫無方向,一片茫然,面對寂靜的夜晚,漂泊在外,做客他鄉,看著月亮,禁不住思念親人與家鄉。

3.賞析: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構思細緻而深曲,脫口吟成、渾然無跡。內容是單純,卻又是豐富的;內容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體現了“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全詩貫穿著動詞,“疑“”舉“”望“”低“”思“這些動詞,很自然的把人日常的情緒表現時的動作描述出來。看似普通,卻極具巧妙之處。再加上外出漂泊的一些年的經歷,結合所居住的環境,襯托出來的思緒,其實是真情流露。只不過古人都習慣把相思寄託給明月,將情緒隱含在詩句之中,既能體現文人才華,也不失態,堂堂七尺男兒,有淚不輕彈。

4.總結

獨自漂泊在外,實屬不容易。古有言“父母在,不遠遊“,非要出遊,也不應該太遠。遊遍祖國大好河山是好事,但也要依實際情況而定。熱血青年,追逐夢想,成就功名,是好事,如果可以選擇,應該選擇距離家鄉近一點的地方會更有成就感。

我是於言,善讀書愛寫作,用文字講述生活;看影視評書籍,經思考分享知識。歡迎關注,在學習中共同進步。

於言


問題:《靜夜思》的大意是什麼?該如何賞析?


前言

靜夜思是我們最熟悉的唐詩,估計很多人學會的第一首詩就是這首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可以注意3點: 月亮這個意象的含義,這首詩有很多不同的版本,這是一首古體詩而不是格律詩。

一、月亮的含義

我們常常說唐詩宋詞就是寫,的確,風花雪月是古詩詞中最常見的四個意象。

說到月亮,正如蘇軾詞中的兩局話: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圓月代表著團圓,缺月代表分離。月亮在詩詞中出現,往往都有人間離合的暗喻作用。

在這首詩中,李白以月亮起興,抒發其思鄉的情感。這是古詩詞中最常見的用法。

床前看到的月光,好像地上的清霜,抬頭望著天上的明月,低頭思念我的故鄉。

其中床這個字,有多種的解讀,井床、胡床、睡床等。無論是哪一種床,都不妨礙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

二、古絕句的特點

五言絕句有近體詩(格律詩)也有古體詩,這首詩就是古體詩而不是格律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平平平仄平 平仄仄仄平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仄平通平仄 平平平仄平 

這首詩中,第二句和第三句不是律句,所以是古體詩。望,平仄兩用,意義相同,所以用“通”來表示,但是舉頭望明月這句是,無論望是平還是仄,都不是律句。

這種四句的古體詩,被稱為古絕句。

三、多個版本

我們今天看到的版本,只是《靜夜思》眾多版本中的一個而已,這是明朝刻本的版本。

另外還有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中的版本: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這一版本雖然流傳不廣,但是宋朝郭茂倩的《樂府詩集》 和康熙朝欽定的《全唐詩》中,《靜夜思》都是這個版本。 曾國藩的《十八家詩抄》也是採用了這個版本。

兩種版本中,有兩個字不同:“看、山”。

宋朝洪邁的《唐人萬首絕句選》中,版本是這樣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這個版本,有一個字不同:山。

結束語

靜夜思是古詩詞中家喻戶曉的一首,也有人說這首詩太簡單,也沒有用什麼典故和技巧。

甚至有人說,假如不是李白而是其他人寫的靜夜思,可能這首詩就不會這麼流傳了。

您以為呢?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這首詩,太為人熟悉不過了,還需要再次特意解析嗎?

不過,此刻在頭條上看了一個小時的關於疫情的各種文字,總的來說,依然是緊張感,依然是全國各地、世界各地都很緊張的感覺,……,不妨換一下心思,想想這首五絕,放鬆一下。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床,對於這個“床”字,原來我一直以為詩人李白是躺在屋裡的床上的,古代的屋子,傢俱都是方方正正、見稜見角的,所以我想像中這是一張床擺在屋子中間,一側靠牆。相對的另一側是空曠的,臥在床上的人可直接透過外牆上的大窗戶看到外面的天空。此刻一輪明月懸著,清冷的月光灑落在床前的地面上,泛著白白的光影,很像是結了霜。——原來我是這麼想象的。

不過,曾經有一次讀到說,這個床,不是我們所以為的睡覺用的床,而是一種臥榻。——這個嘛,我想有可能的,不過,我們可能需要諮詢或查證一下,看看唐朝的人說“床”這個字的時候,一般是指什麼。

不久前,又讀到一篇文字,說這個床不是指屋裡的床或塌,而是指屋外的水井,水井,一般不都有井臺的嘛,那個外延的井臺,才是李白所說的這個床。——這個解釋,我以為,只能說有可能吧,但也是不能最終確認的。因為李白完全也可以說“臺前明月光”,或者乾脆直接說“井前明月光”啊是吧?

所以,我還是偏向於認為李白說的是屋內的床,至於這個床到底是一般意義的床,還是用來半坐半臥的塌,這個就不好說了。

這裡是我自己的一點想法:我認為這是李白睡到半夜突然醒來,睜眼一看,滿地的白光,一時恍惚感、不知道自己此刻在哪裡。這種感覺雖然只有一陣子,然而挺強烈的,所以他意識清醒之後,作下這首詩。當然,也有可能,他是這樣的體會有了很多次之後,多次留下了心理衝擊之後,他再作一番歸納、提煉,寫下這首詩的。我們知道,李白一生遊歷多廣。

所以,我以為如果詩人一直沒有入睡,沒有夢醒之後一時不知道身之所在的恍惚感、遊離感,是不會有這首詩的。

我們自己很多人,相信都有過這種體驗,如果你一直睡在自己熟悉的家裡的床上,醒來時不會有那種遊離感,但如果有一天你出門,在別的地方過夜,夜裡醒來或早晨醒來時,你會有一陣子的恍惚、遊離感,一時不知道此刻自己身在何處,漂離的感覺。

我記得自己有一次在酒店標間的床上醒來,恍惚中以為在自己家裡,轉頭一看牆面的貼紙,才醒悟過來,自己昨天因為公幹住在酒店了。

李白一生到過很多地方,他體會到這種感覺,一生中一定有過很多次。當他夜宿什麼地方,夜裡偶然醒來,他會一時失神、恍惚中以為自己是在已經遠離的家鄉呢。古代的房子,外窗是木架子糊上紗布或紗紙,只要這紗布或紗紙一破,月光就透屋子裡來了。再就是,如果是在夏季天氣很熱或者春秋季天氣一點都不冷的時候,窗戶也有可能是不關上的。

所以我說,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夜裡夢醒、一時恍惚下的感覺,是大概率的。

這首五言絕句,《靜夜思》,


TeaC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靜夜思,樂府題,此是詩人見月思鄉之作。更

深夜靜詩人將寢之時,明月入窗,照我床頭,

其白如霜。而床前安得有霜?舉頭而覌,則明

月正當空,因月而疑霜,因霜而思寒,月冷霜

寒,剛低頭徘徊,致動我思鄉之情。


星座命理風水


這詩和下了一場雨,花開了。

下了一場雪,天地都白了。

對著鏡子,看到了自己。

是一個情況。

要說什麼高深的寫作方法,這詩是沒有的。要說這詩有多麼高深的內涵,也是沒有的(如果鄉愁是深沉的情感的話,倒是可以稱得上是深)他的高在於,詩的表現與傳達之間的完美無瑕,這才是他最厲害的地方。

就像我們吃東西,不需要咀嚼,入口即化,但是又非常的可口有味,回味悠長。這種東西很難找,也很難做出來。但是李白這個櫥子或者蟠桃園的園主,五莊觀的主人,弄出來了。

寫東西的方法很多,寫出的東西所呈現的情況也是不能詳盡,但是歸納起來,還是表現與傳達這兩個方面的東西。很多人重表現,比如文辭華麗,技巧高超,想象奇葩。很多人重傳達,比如文以載道,言之有物,道理高深。但更好的還是兼而有之。

靜夜思就是這種兼而有之。表現與傳達,完美合一。其實流傳下來的詩,那些最著名的,最耳熟能詳的,往往都是如此的。比如慈母手中線,少小離家老大回,春眠不覺曉等等。所以,靜夜思好在哪裡呢?好在,白開水喝出82年雪碧可樂老乾媽茅臺的味道。


也許這就是人生


【我是加鹽的鹹魚】非常感謝有機會回答您的問題。

內容提要:

01、作品原文

03、作品對比

04、歷史背景

05、領略詩情

06、結束語

01、作品原文

【靜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李白:

名垂千古的唐詩大家,可謂家喻戶曉。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後人看來,人生卻諸多坎坷。

對於李白的評價,名人墨客早已不吝溢美之詞。任何語言都無法概括李白在中國文化歷史上的地位與貢獻!

李白是浪漫主義者,更是理想主義者

縱觀李白的一生,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對生活充滿著期待,雖然也有些許挫折,但是感覺前路仍然是有希望的

第二個階段,李白也有遠大的抱負,身懷天下蒼生,但是卻遲遲沒有如願入仕,對前途產生了悲觀的認知,心氣也是鬱悶。

第三個階段,終於可以入仕,但是卻飽受打擊,官僚的腐敗令李白心灰意冷,不如行走天涯,飽覽大好河山,藉以麻痺自己

第四個階段,受牽連,被投入大牢,雖最後獲釋,但徹底放棄少時理想,不再幻想,直至悲涼辭世。

03、歷史背景

《靜夜思》作於726年,李白時年26歲。727年,李白成婚。在那個年代,李白是晚婚了。

妻子是前宰相許圉師的孫女,還是倒插門女婿。李白渴望自由、散漫,那對於這樁婚事,李白的心境可見一斑了。

04、作品比對

(第一首)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這首詩對比《靜夜思》,思鄉情結更濃,淒涼的意味更甚。只因為年齡不同,境遇不同、閱歷不同、心情不同,詩歌表達出來的情感和韻律也是不一樣的。

(第二首)

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與前兩首詩相對照,這首詩狂野、奔放,可以明顯感受到李白的豪情壯志,品味起來也不再是壓抑的,能體會到作者心情的愉悅,即便這只是短暫的高興。

再次印證了需要結合歷史背景、生平經歷等來洞悉作者的真實情感。

05、領略詩情

第一句:床前明月光

晚上,李白還沒有入睡,發現月光照進了屋子裡,灑落在地上。此處似乎感覺到作者的可愛。

可以想象這樣一個畫面:一個幼兒,看到地上有月光照進來,不知所以然,然後抬起頭來望月亮…….

第二句:疑是地上霜

地上蓋了一層月光,朦朦朧朧,隨之升起一股憂傷的氣氛。月光自是明亮,但是照在地上卻是昏暗的。

預示著心情的悲傷。是不是事業未成,感覺有些傷感?這與李白的浪漫主義情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第三句:舉頭望明月

為什麼皎潔的月亮,照在屋裡的地上卻是霧濛濛的?作者抬起來望望月亮,想探個究竟。

這語境,似乎作者此時的腦子一片空白,面對著生活常識,顯得麻木。分明是無奈!

第四句:低頭思故鄉

低下頭來,想想,以前未曾注意過月光,今天似乎感覺與故鄉的月色還是不一樣的。

在家鄉,無拘無束,自由灑脫,一切都是華美。同是月光,這裡竟然埋藏著陰鬱。想必也是作者心情低落。

06、結束語

這首詩雖然簡單、質樸,但細細品味,也蘊含著作者對人生的思考。

李白想要入仕,已然26歲了,古語云:先立業後成家。作者年紀不小了,理想沒有實現,卻增加了牽絆,心有不甘可又無可奈何。

李白借淡淡的思鄉情,說明他在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走?但就像這月光一樣,有點兒迷茫。


加鹽的鹹魚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r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此詩描寫了秋日夜晚,詩人於屋內抬頭望月的所感。詩中運用比喻、襯托等手法,表達客居思鄉之情,語言清新樸素而韻味含蓄無窮。


慕華清秋


靜夜思(唐代:李白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譯文

床前,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

詩人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李白的《靜夜思》創作於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舍,當時李白26歲。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頭仰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賞析《靜夜思》

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詩的前兩句,是寫詩人在他鄉作客的特定環境。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

詩的後兩句,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於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一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裡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沉思之中。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緻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




木口子一


你來問,我來答,給什麼種子就開什麼花。別問我怎麼知道,因為我是斤斗山下。

一、《靜夜思》的創作背景。

《靜夜思》這首詩的作者是李白,該詩創作於唐玄宗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九月十五日,當年李白二十六歲,途經揚州時寄宿在一家簡易的旅館裡,當晚正是月圓之時,天空中月朗星稀,詩人百般無聊中凝望皓月,久離家鄉後的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來自內心深處的真摯情感譜寫出了這首千古傳頌,中外共識的名篇《靜夜思》。



二、原文和大意。

靜夜思

床上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釋意:明亮皎潔的月光從窗子照進來,屋裡地上就好像撒了一層薄薄的秋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到天空中一輪滿月,月圓之時團圓之時,我只有低下頭來沉思,想起遠方的家人,思念之情湧上我的心頭。



三、賞析和學習。

《靜夜思》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絕句。此詩寫於九月十五日,應是江蘇晚秋光景,晚秋月圓之夜,詩人望月感懷,旅途的悲苦和思鄉的無奈,所以借月來抒發個人的情感。詩詞運用了比喻手法和襯托手法表達了自己的思想動態,詩句清新簡潔,淺顯易懂,但韻味十足,情感飽滿,自成詩以來,深受我國以及東南亞等地人民的喜愛和傳頌。

四、從《靜夜思》到《秋夕旅懷》。

在《靜夜思》成詩的同一時期,李白又創作了《靜夜思》的姊妹篇《秋夕旅懷》,這首詩李白的情感從思鄉過度到悲秋傷懷,內心的悲苦色彩濃厚。

秋夕旅懷

涼風度秋海,吹我鄉思飛。

連山去無際,流水何時歸。

目極浮雲色,心斷明月暉。

芳草歇柔豔,白露催寒衣。

夢長銀漢落,覺罷天星稀。

含悲想舊國,泣下誰能揮。

李白這兩首詩創作於同一時期,說明李白困頓在旅館日久,心情也由平靜過度到煩躁和傷悲,事業上的挫折和對前途的無望,困居的無聊,用度的困窘都用無聲的詩句表達出來了,詩人落魄的情感影響到整首詩的消極,悲情色彩濃厚也影響了這首詩的傳頌,但從寫作技巧和分段組句結構上看,《秋夕旅懷》扔不輸《靜夜思》的美感。


斤斗山下


這是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一首抒情詩,全文如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說的是在一個寂靜的夜晚,明月當空,詩人對月思鄉的情景。

詩人用最通俗的語言,最明快的筆調,抒寫出了詩人深沉的思鄉之情,一個“疑”字,一個“望”字,一個“思”的,詩人信手拈來,旅中情思,躍然紙上。由疑而望,由望而思,在有意無意之間,脈絡分明,卻又十分含蓄.巧妙。

宋郭茂倩將此首詩編入《新樂府辭.樂府雜題》中,並解釋說:“新樂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辭實樂府,而未嘗被於聲,故曰‘新樂府‘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