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最好”的 007,怎麼就用上了諾基亞?

要說今年受打擊最大的行業,電影業絕對排得上前三。在新型冠狀病毒的影響下,不少原定在 2020 年上半年上映的電影,都紛紛推遲到下半年上映,大家只好先看看預告片過過眼癮。

電影不能如期上映,除了觀眾與電影相關行業,還有另一群人同樣急紅了眼,對他們而言,不能按時上映的電影彷彿有著打亂市場佈局的力量,甚至可能將今年所有的努力付之一炬。

對,我說的就是手機品牌——準確來說,著急的是" 花錢在電影中做了植入 "的手機品牌。

前段時間美高梅公佈了 007 系列最新一部電影《007:無暇赴死》的一系列預告,雖然電影要等到年底才正式上映,但眼尖的觀眾在預告片中還是發現了一些小細節:007 的手機,已經從曾經的 Xperia 變成了現在的 Nokia。

“只用最好”的 007,怎么就用上了诺基亚?

在影視作品中植入廣告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 19 世紀就有品牌在電影中植入自己產品的廣告了。007 也同樣不能免俗:尤其是前幾部《007》系列電影都由索尼哥倫比亞影業與美高梅聯合發行,在索尼集團的調動下,片中人物使用索尼手機其實也無可厚非。

但最新一部《007》電影改由聯美、環球影業與華特迪士尼家庭娛樂共同發行,007 的手,自然也變成了 " 招租廣告位 "。

其實對於某些現代商業電影來說,尋找廣告招商比選角和找導演更為重要的事情——沒有資方,也不會有這部電影的存在。在這種大環境下,部分電影中廣告客戶對影片有著非同尋常的影響力,比如在廣告客戶的要求下,電影可以加入專門的廣告鏡頭,甚至可以讓自己的產品在電影中擔任重要的劇情道具,將整部電影變成一個 90 分鐘的超長廣告片。

而且對於電影公司來說,只要價格合適,甚至可以與片方 " 達成深度合作 " 並買斷整個系列的 IP,將電影的元素印在自己的產品上,成為 "XXXX 電影的御用 XXX"。

但這種 " 營銷" 方式,真的有用嗎?我覺得未必。甚至有些時候這種生硬的植入還會引起大家的反感,成為觀眾口誅筆伐的對象。

比如在 2011 年上映的《變形金剛 3》中,某牛奶品牌通過廣告中介聯繫上了美國好萊塢,並讓電影中某個角色唸了那句經典的臺詞" 等我喝完舒化奶再跟你說 "。雖然電影上映後不少媒體的通稿都說 " 這是一次詼諧幽默、自然恰當 " 的植入,但從觀眾的意見來看,這次舒化奶的植入,顯然是一次徹頭徹尾的負面營銷。

正因觀眾的喜好與看法難以把控,所以在影視作品中植入產品廣告,在我看來其實是種高風險、低迴報、吃力不討好的行為。高風險的例子很好理解,幾乎所有出現在《變形金剛》系列電影中的植入品牌都冒著極高的風險,一不小心用力過猛就會引來觀眾的反感,但為了保證廣告效果,有些品牌還真的就喜歡這種劍走偏鋒的做法。

至於低迴報,這點其實說得不太準確,畢竟通過植入廣告成為爆款的產品也同樣存在,但這些品牌更多地還是通過品牌與電影 IP 的合作,並在電影上映後同步推出了一系列的營銷活動,在多方努力下才能成功打造爆款。但這始終是少數,更多時候,片方與廣告客戶為了保證廣告不會引起觀眾反感,會刻意降低產品的曝光程度。

電影或電視劇一般都有服裝或電子產品的贊助。這裡繼續以好萊塢廣告大片《變形金剛 3》為例,服裝品牌美特斯邦威與電腦品牌聯想同樣是片中的廣告客戶。與某牛奶品牌不同,這兩個品牌並未在電影中過多強調自己的品牌與產品,這種低調植入的品牌轉化率,自然也不夠理想。

硬式植入效果差,軟式植入起效慢,品牌還不如直接繞過請演員代言,不僅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甚至還能打打角色的擦邊球。所以最近幾年,我們也能看到不少品牌繞過電影,直接與演員簽訂代言協議的例子。那麼為什麼還有手機品牌願意花錢 " 投電影 " 呢?

原因很簡單,手機品牌在電影中植入廣告的目的不再是簡單的推廣,而是要將手機融入到電影人物的生活方式中,並給觀眾一種 " 買了這臺手機,我也是主角 " 的感覺。

說到 " 販賣生活方式 ",曾經的 TVB 電視劇不得不提。香港作為曾經的亞洲四小龍,有著極為富足的市場供給,無論是來自美國、英國、韓國還是日本的商品,只要你花得起錢,在香港都能搞到。與此同時,內地還處於改革開放的初期,香港繁華的景象為大家帶來了憧憬,當地 " 住洋樓、開洋車、聽洋歌、養洋狗 " 的生活方式自然也引起了大家的嚮往。即使在 2000 年前後,這種 " 港式生活 " 依然在某些領域引領著潮流。

在這種風氣下,往電視劇中植入產品,將自己與 " 港式生活 " 捆綁起來,就成了不少品牌首選的營銷方式。比如 TVB 電視劇中的屈臣氏蒸餾水、索尼愛立信手機與丹麥藍罐曲奇就是 " 販賣生活方式 " 中的佼佼者。幾乎在每一集現代背景的港劇中,索尼愛立信經典的鈴聲都會響起數次,不知不覺潛移默化地給觀眾灌輸一種 " 用這款手機,我也能這樣生活 " 的想法。

“只用最好”的 007,怎么就用上了诺基亚?

而後續的市場反應也相當積極,索尼愛立信在香港電信市場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市場份額遠遠領先其他競爭對手。即使是在 2003、2008 年兩次金融風暴以及 iPhone 等對手的威脅下,索尼在香港香港市場中依然表現堅挺。

不過隨著生活水平的發展,這種曾經嚮往的生活方式已經不再具有吸引力,因此這場 " 販賣生活方式 " 的營銷,也漸漸走到了盡頭。現在手機品牌願意為影視作品出錢出力,更多的還是品牌與品牌全面合作的成果。手機品牌也不再是為了 " 販賣生活方式 ",而是為了拿下整部作品的 IP 授權,從而獲得更大的營銷空間。而片中出現的那些贊助手機,只不過是為了不讓競品出現而已。

把話題放回到 007 身上,邦德曾經在多年前就表示過 " 不想再用索尼手機 ",因為這臺手機 " 不夠酷,而 007 只用最好的 "。這次的《007:無暇赴死》也算滿足了 007 多年來換手機的願望。不過嘴上說著只要最好,最後卻選擇了 Nokia 的新手機,在我看來還是很難自圓其說。而且無數例子都向我們證明了

" 硬植入無法帶來轉化 ",在我看來,即使是身懷絕技的 007,在為 Nokia" 帶貨 " 的路上,一定還有不少艱辛。

(在看:007 用上諾基亞,難道為了擋子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