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弒父奪位嗎?

大周天子武曌


這個問題很好!

我的觀點是,父在某種情況下便不是父。所以這裡你提的弒父,是與傳統孝文化的父不一樣的。

所謂“無情最是帝王家”。當權力被放大到天下的時候,我說的父便不是父了,被立為太子的兒,也不是兒子了。

這對頂級權力的博弈

舉幾個例子:

著名的就是玄武門之變,李世民不但將自己的兩個兄弟殺了,更直接逼著自己的父親退位,這和弒父其實已經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了。

清朝的九龍奪嫡更是經典,40年的太子,其實已經做好了,隨時殺掉康熙的準備。

秦始皇當年為了怕他的兩個弟弟,未來成為隱患,也是親自摔死了他們。

當年的燕王朱棣,雖沒有直接將朱元璋殺,可以說他的行為更是變本加厲我推翻了朱元璋的安排,將自己的親侄子拉下皇位。

隋煬帝和隋文帝之間實際上也是這種關係。歷朝歷代要達到權力的巔峰,根本不可能在乎所謂的這種親情。

再說一個為當皇帝,父親殺兒子的案例。就是當年的王莽篡漢,他一共有六個兒子,自己親自殺了四個,害了兩個。在他當皇帝之前,這種行為卻是為了標榜自己的道德。

這就是為什麼絕大多數人根本不具備達到權力巔峰的能力和基本的心理素質。

實際上將這種弒父奪權,和現代人的親情仁孝進行對比是不恰當的。好孩子和好帝王是兩回事,心有殺機,方可掌權。不管是李世民還是朱棣,都可以說是非常優秀的帝王,即使是隋煬帝,實際上也可以說是雄才大略的,只是過於激進。

金字塔頂端的空氣很新鮮,也讓你很寂寞……





青島創業家


我們先看幾個歷史上真正發生弒父殺兄的事件:拓跋紹殺父拓跋嗣殺兄篡位、拓跋紹殺父拓跋嗣殺兄篡位、李世民殺兄篡位、趙光義(殺兄)篡位、朱友珪殺父、朱友貞殺兄篡位等等,我們問問這些人願意嗎?

從最有名的李世民玄武門之變說起,當時的情況就是他大哥在實力上碾壓他,他爹向著他大哥,如果在他老爹死後,留給他的也是一杯毒酒而已,他只能孤注一擲,所幸的是他成功了,即使是擁有“天可汗”這個稱號,在千年來也沒能洗刷殺兄的這個汙點,在政治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往往政治間的鬥爭是沒有妥協一說,尤其是關於皇位繼承這方面,我繼續再用“最是無情帝王家”這句話形容這種情況;

然後,我們再來稱稱自己的斤兩,你穿越到古代,你成為了皇子,那麼你是否擁有皇子應該具備的一切素質呢?相應的實力你擁有嗎?你是否要像胡亥一樣被趙高指鹿為馬?人貴有自知之明,對於我這種性格的,上面的假設是不會存在的,也許當我的父親考察我關於皇位的態度時候,我也許還會寫一兩句打油詩:“世人皆道皇子好,豈知皇子亦難當,世人皆道皇位棒,豈知我心不在此,隨他”;直接脫身皇權爭奪的中心,做一個逍遙皇子,為何要殺人?

但是對於需要建功立業,擁有真正本事的人來說,他要實現自己的抱負,所有擋在他面前的東西都要讓路,不管是親情、愛情還是其他,他們心中擁有最純粹的信念,他們為一個信念犧牲了所有,他們是那種我們最惹不起的人,所有的一切困難都會被他們用最有效的辦法解決掉,如果像題目所說的必須弒父殺兄,那麼他們會毫不猶豫的下殺手,說不定還會在部下面前留下一兩滴鱷魚的眼淚;

不同性格的人,會做出不同的選擇,而這個選擇其實在最開始就已經決定了,只是我們沒有仔細的品,沒有留意到而已;現在我們也可以想想,自己今後的發展,今後的一切會是靠著父母的救濟以另外一種方式殺死父母嗎?以一種另類的“巨嬰”生活在社會上嗎?還是擁有自己的看法,知足常樂呢?還是想擁有自己一番事業呢?這些都是問號,所以問題是取決於你會選擇什麼?


糊塗的歷史


大家好,我是南嶺說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題主的假設太溜了,我只能這麼形容。

不過,每個人的追求其實是不同的,選擇自然也會有所不一樣。

歷史上雖然多有此類事情的發生,大體原因是皇位對於他們的吸引實在是不可抗拒。

成為皇帝,無非是享受天底下的一切事物,以及至高無上的權力。

當然不排除有真的是為了一番作為為民服務而要做皇帝的人。

不妨先來說說歷史上發生這種事情的一些例子。

沙丘之亂

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因為寵幸吳娃,而廢太子公子章,改立次子公子何為太子。結果導致公子章懷恨在心。於公元前295年,準備謀殺弟弟以篡位。但最終公子章被殺失敗,甚至連累父親趙武靈王被餓死。史稱“沙丘之亂”。

此事件系公子章因為被父親廢了,心中有怨念而導致的悲劇事件。

沙丘之變

沙丘之變的故事大家都很熟系,即是秦始皇駕崩後,趙高李斯不以始皇帝遺詔立扶蘇為二世皇帝,而是改立秦始皇第十八子胡亥,並以假詔書害死扶蘇。

李斯為秦王死,廢十七兄而立今王。-《裴駰注史記集解》

甚至在即位後,兄弟姐妹多遭其殺害,可見秦二世本身就是一個殘暴的人,罔顧親情。

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事件中,唐太宗李世民誅殺兩位兄弟及兩人兒子,並且逼迫唐高祖李淵立其為太子。

雖然各種史書記載李世民是被逼的,是因為兩位兄弟不仁義,不道德,不念兄弟情分,李世民是自衛。

李世民在秦王時期的親信溫大雅在其著作《大唐創業起居注》中評價李建成:

太子及王俱稟聖略,傾財賑施,卑身下士。逮乎鬻繒博徒,監門廝養,一技可稱,一藝可取,與之抗禮,未嘗雲倦。故得士庶之心,無不至者。

可見李建成並非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人,還是有可取之處,甚至是可以和李世民一樣為大唐立下了多番戰功。

李世民的篡改史書,以及殺害年幼的侄子們,無外乎就是心虛而已。

不過,李世民或許真的是生來有“濟世安民(李世民名字來由)”之心,《新唐書》認為其“有大志”。也許這大志就是他在位二十二年創造的盛世。

此後唐代相繼發生多次宗室內部的鬥爭,如“唐隆之變”、“先天之變”等。

奪門之變

明代“奪門之變”發生在明代宗在位末期,其兄明英宗朱祁鎮為重奪帝位而發生的事件。

事件一個月之後,明代宗朱祁鈺死去,死因不明,明代多有筆記和史書認為是“被殺”。

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先生的先祖査繼佐在其著作《罪惟錄》中記載:

是月十有九日,郕王病己愈。太監蔣安希旨,以帛扼殺王,報郕王薨。

意思就是在英宗授意下,由太監殺了明代宗朱祁鈺。

所謂的原因是明英宗害怕之後弟弟朱祁鈺還有機會成為皇帝,威脅他的帝位。

結:

以上大概說了幾個兄弟父子之間相殘的歷史事件,他們大多都是為了君王之位而不顧親情,於我而言,是個悲劇。

因此我會和唐玄宗的哥哥李成器一樣,選擇“不爭”,把皇位讓給需要的人。

李成器因為他的“恭謹自守,不妄交結,不預朝政”而為“玄宗所重。”甚至在死後還被弟弟李隆基追諡為“讓皇帝”以感謝他的“讓”。

按諡法推功尚善曰“讓”,德性寬柔曰“讓”,敬追諡曰讓皇帝,宜令所司擇曰備禮冊命。-《舊唐書》

有的人天生是為帝王而生的,因而他們眼裡不在乎親情,而我親情大於所謂的“皇位”。

所以我不會。


南嶺說史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要我是皇帝的兒子我一定會弒父奪位,不外乎有倆點

第一點皇帝不可能只有一個兒子,如果到時候繼承皇位不是自己,我很有可能被其他兄弟殺害,如果不被殺害最終也會被調往偏遠地區做一個侯爺,不僅這樣還會牽扯朝中一些支持我的門閥,在其他兄弟上位,會用各種理由和藉口殺害他們,我這麼仁慈肯定不想支持我的人為我犧牲

誰知道別人坐上皇位,是不是一個好皇帝,會不會對百姓不利,對國家不上心,整日沉迷後宮無法自拔,或者他會不會是別人的傀儡,自己家的江山可不能拱手讓人別人,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該出手時就出手,一定要把大全攬在自己手中,不能給其他兄弟,又不是一個媽生的,在乎那麼多幹啥,誰反對我稱帝,我就殺誰

這樣權利攬捏在自己手裡該多好,還能打擊其他官宦亂用職權,還能除掉對國家發展不利的奸佞小人,有空一定要去外面體驗民情,看看哪些地方需要改良

我坐上皇位一定要發起戰爭,我要把其他國家的國土全部收入自己囊中,提煉最好的軍隊,研製出最快的利器,培養出優秀的間諜人物,這樣才能從敵方口中打探出最準確的消息,但是不能讓士兵隨意掠奪敵方百姓的產物,打敗敵方大軍就撤退;為了我的江山社稷,也為了防止其他人篡奪我的皇位,我還要設置專門的樞密院,牽制住蠢蠢欲動的人

第二點就是我的私心,我想把各國的奇珍異寶收刮進來,不是俗話說的好,愛江山更愛美人,我還要收納好多好多美女妃子,這樣我不至於寂寞,但是我又想,算了,為了朕的大好河山,為了自己不被后妃毒死,我就納幾個妃子就好了,不貪心。

全部人都得誠服於我,那種居高臨下的視覺真的很爽,哈哈哈,感謝你觀看我胡編亂造的文章


施染歷史


題主的這個問題,僅僅是短短一句話,“你會弒父奪位麼”,七個字,便貫穿了上下五千年的故事。

對於現在的我來說,我的回答是——我不會,對於我而言,對我最好的人便是父母,對他們來說我比什麼都重要,對於我來說亦是如此。

但如果我穿越去了古代…

第一種情況

假如我還是我,我的父親也還是我的父親,到了古代我發現:哎???爸爸,你也來了???這是哪???我和我的父親面面相覷,頭頂冒出了許多的問號❓

當時,題主所想要表達的大致意思應該是第二種情況——靈魂穿越,畢竟我是女性,只有通過靈魂穿越才有可能成為男人。

第二種情況:假如我的靈魂獨自穿越回了古代,周圍的環境一片陌生,但腦海裡陌生的記憶突然湧入。

我得知我是最不受父王疼愛的那個孩子。我的母親出身卑微,家道沒落,本來跟父王沒有太多的交集,但一次偶然的機會有了我,僅僅是偶然。

父親並不重視我,我不甘心,我不要永遠這樣,我的命運只能自己改寫。

我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取得了父王的認可,被立為下任君王。各中苦楚,然而,父王有一天突然拿到了,我寫給我的親信的信件。

信裡的我勾結朝臣,曾經陷害兄弟,貪汙受賄,父親大怒,他的兒子在他面前難道都只是偽裝麼?於是他決定廢掉我。

記憶在這裡戛然而止,而我該如何抉擇呢。

父王的詔令還沒有正式發出,我在父王身邊也安插了眼線,時間緊迫。

我想,如果我坐以待斃,會是怎樣的下場

大腦飛速運轉,廢太子,廢太子,廢太子都怎樣了?

  • 秦,扶蘇,被賜死。
  • 隋,楊勇,被楊廣殺。
  • 漢,劉榮,自殺。
  • 唐,李建成,被李世民殺。

得得得,今個我要是被廢,我也得死!

於是我也走上了弒父奪位的道路。

這裡再提一下冒頓

古代匈奴冒頓特地發明響了響箭弒父奪位,響箭也叫鳴鏑,古代用於傳遞軍事信息、指揮戰爭。

史載首先製作鳴鏑的是漢初匈奴首領冒頓單于。

冒頓原本是匈奴的太子,他的父親頭曼單于想廢冒頓立其他人,於是冒頓弒父奪位。

《史記•匈奴列傳》:

“冒頓乃作鳴鏑”

“令部下鳴鏑所射而悉射之。後從頭曼獵,以鳴鏑射頭曼,其左右皆隨鳴鏑而射殺之。”

“冒頓自立為單于。”

在權力和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是有可能做出這樣的選擇。


歷史那些事兒20


在古代封建社會弒父奪位屢見不鮮,比如北魏皇帝拓拔紹、劉宋皇帝劉劭、隋煬帝楊廣、後梁皇帝朱友珪等。

封建帝王大多子嗣眾多,而且圍繞皇子會形成多個大臣集團相互鬥爭,所以宮廷險惡,只有在自己獲得權力的情況下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不少皇帝在即為之初就面臨兄弟鬩於牆的狀態,兄弟叛亂經常發生。因為新皇帝即位大多要樹立自己的權威,打擊反對勢力,自然要限制其它兄弟親王的生存空間,與其等死,不如叛亂來賭一把。從這種情況來看,弒父奪位在封建時代是有存在的必然性,考慮到環境的客觀性以及自身生命的保證,必要情況下必須選擇這種方式。


若磐lz


我們假設,自己就是這位必須奪位的皇子,那麼,想要得出會不會弒君篡位,屠殺兄弟,就要會看所屬時局的具體情況。

,沒有1,如果老爹身強力壯,越活越精神,兄弟們一個個如狼似虎,實力相差彷彿。那麼,自己最應該做的,就是先不和兄弟們爭鬥,老爹說啥就是啥,交代的事情辦妥辦好;辦不好也要勇於認錯,對兄弟們要表現出自己不想爭位,兄友弟恭。然後讓自己的兒子們多在爺爺面前表現一下,大打親情牌,拉近和皇帝的關係,同時也是把自己的兒子當成是人質,交給皇帝老子,讓他放心。

對下,則要培養下自己的實力,培養能幹的忠心屬下,再站在一邊看著其他兄弟們和老爹相爭。他們不鬥起來,就要想辦法讓他們幹起來;有人實力、身世資格太強,那麼就和兄弟們一起幹掉這個最大的攔路虎,大家重新從一條線上起跑競爭。這樣才能自己漁翁得利。等到自己的實力到頂了,得到老爹信任了,就可以等著老爹死,直接上位了。

這種設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康熙、雍正父子兄弟們。

2,如果自己的老爹體弱多病,或是已經年老昏庸,兄弟們大多不堪大用,不過是仗著老爹的寵幸,有一時的威風。那就要不要多說了,根本不用直接篡位,直接使用手段,把沒用的兄弟給擠下去就成。這時候,滿朝權柄在手,基本上下一任皇帝就非自己莫屬了。至於老皇帝,等他自己死或者給尊為太上皇養起來就行,還用得著篡位嗎?這一典型,楊廣可以算是典型。

3,老爹佔據皇位,身體不錯;兄弟才華不如自己,卻位居太子,朝野上下,實力非凡;自己功績彪炳,無人能比,而同樣是具備繼位資格,卻不是第一順位資格。那麼,想要活命,就只能先下手為強了。先找個由頭示弱,讓兄弟們以為穩操勝券,然後在兄弟們和老爹都鬆懈的時候,全力出擊,一劍封喉。那時候,競爭對手沒了,老爹也被控制在了手裡,那還用的著殺掉皇帝老爹嗎?而這種典型,就是大名鼎鼎的玄武門之變,代表人物,——李世民。

當然,如果其他都不論,單說自己要不要直接篡位?只能說,看自己內心最後的選擇了。我相信,沒有幾個人,甘心放棄自己的小命吧?


張五少爺的廢紙堆


弒父奪位,在我們普通人看來是大逆不道,有違人倫,可以說是天理難容。但是我們考慮清楚封建皇權鬥爭殘酷無情,如果是自己在鬥爭中失敗了,不但是自己性命難保,可能自己的妻兒子女下場悽慘,跟著我的人。他和他家族也會收到重懲,跟著我的人,不是因為我有天大的魅力,也不是所謂的忠心耿耿,而是我能讓他們飛黃騰達,能讓他們光宗耀祖,當形勢逼得我不得弒父奪位的時候,就我算不做,下面的人也會逼著我做,漢景帝為了自己的兒子劉徹能座位皇位,可以狠心殺掉自己大兒子劉榮,李世民玄武門內可以殺掉自己親兄弟逼自己的父親,等等太多太多了,生在帝王之家,一出生就是要爭帝位的,如果像豬一樣被關在一個地方一輩子,那和廢人有啥區別


我太叼了1


我會。在那個封建的時代,如果你心慈手軟的想通過正當競爭來上位,那麼等待你的只有被暗殺。歷史從來都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一將功成萬骨枯。朝廷裡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是非常現實的一件事情,想要在這種環境下生存下來,只能先發制人,不然等待你的就是可怕的地獄


一道路過的光


百善孝為先,孝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責任。沒有哪個人願意殺自己的父親或兄弟。但是這種情感如果影響了更大的責任,我們真應該好好衡量一下了。

申生是晉獻公的長子,名正言順的接班人。驪姬想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承王位,在晉獻公面前進饞言,讓晉獻公賜死申生,造成了晉國長期內亂,連續死了很多王公大臣。

秦始皇長子扶蘇被立為太子,趙高假傳始皇遺詔,賜死扶蘇,扶蘇有手握重兵的蒙恬支持,其勢足以反抗,但扶蘇因不願揹負違抗父命自殺。所造成結果是江山社稷斷送,天下百姓也跟著遭秧。

是否違背國家大義才是我取捨的標準。

劉邦不受項羽烹殺他父親的威脅,成全的不僅是漢家江山,更是天下百姓的太平。

李世民為爭奪皇位而殺了自己兄弟,逼自己父親退位,雖說開闢了大唐盛世,但這只是一種掩飾,如典把它作為案利效仿,豈不天下永無寧日。

朱棣也是一樣,雖說開創了大明盛世,但我常常嘆息並且佩於方孝孺。國家大義是第一位的。

周公輔成王早以傳為千古美談,李世民和朱棣本沒有學周公成為後世話柄。

因此,我的回是否弒父奪位得依照國家大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