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家訓

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有德者,年雖下於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雖高於我,我必遠之。慎勿談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長。仇者以義解之,怨者以直報之,隨所遇而安之。人有小過,含容而忍之;人有大過,以理而諭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人有惡,則掩之;人有善,則揚之。

處世無私仇,治家無私法。勿損人而利己,勿妒賢而嫉能。勿稱忿而報橫逆,勿非禮而害物命。見不義之財勿取,遇合理之事則從。 ——(宋)朱熹《朱子家訓》

【人物】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一代大儒,理學宗師,世稱朱子。在孔廟配祀中,朱熹是唯一一位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位列大成殿十二哲中者。

【含義】朱熹將儒學精華融入家規家訓中,對後裔影響深遠。《朱子家訓》短短三百餘字,卻精闢闡明瞭個人在家庭和社會中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以及修身、立德、治家之道。通篇家訓文句工整對仗,言辭清晰流暢,富有感召力和深厚的人生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