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七十六章:修道就是修柔修弱——就是明心見性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修道就是修柔修弱——就是明心見性

“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白雪乾金飛瓊苑,黃芽坤土發玉園。” 今天繼續跟韓金英老師學習《道德經》第七十六章,明心叫柔,見性叫弱,中和修身,無為養道。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修道就是修柔修弱——就是明心見性

第七十六章 戒強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修道就是修柔修弱——就是明心見性

這一章教人惜氣內斂,藏神內用,中和修身,無為養道。

人是寄生在天地中的一物而已,物有生的時間長的,也有死的快的。人從誕生那天就在一步步地走向死亡,人在不斷地死,同時也在因為時時刻刻的死而新生。人秉天地之秀,得陰陽四時之氣,感父母乾坤之精,皆是一派中和之氣,生而為人,養而成體,長而成形,得道以成仙,失道以為鬼,俱在和與不和之間,在自己的修為而已。修一顆柔和的心,所以生;堅硬僵化的心,所以死。於是才會“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沒別的,只在中和二字之間。人生柔弱者,外則能保身,內則能煉神。堅強者,外則能招致殺身之禍,內則能令自己的神窒息。人之修行,好像藏物,封固堅者,無風雨霜雪之苦,所以長存;露於外者,有日曬夜露之苦,所以敗之。人若體此修身,中和惜氣,平等斂神,死生二路,在我之柔弱剛堅之中,主動權在我不在天。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修道就是修柔修弱——就是明心見性

人若有為,強而行之,用後天意識心,堅執剛勇,一頭行去,無返避之心,叫“其死也堅強”,人若無為,忘心灰意,聽其天然,不假修為,道自混元,叫“其生也柔弱”。能這樣生而不死,不能這樣死而不生;去其堅強,忘其柔弱,則不死不生。“草木之生也柔脆”,萬物之中,無不中和,是說萬物不行不動,不睹不聞,不言不食,感天之雨露,得地之和氣,無風雨折之,春夏長於外,秋冬斂於內,所以來春尚有生氣,叫柔脆。“其死也枯槁”,是說可玩之材,可用之質,人之愛慕,不能忘情於他,所以遭人取之,因他之美質,所以枯槁。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修道就是修柔修弱——就是明心見性

另外一種解釋是:不得天地之氣,又無雨之施,日暴之,風折之,不枯還能怎麼樣?比喻人之不修,豐衣玉食,功用於外,不修於內,萬物之枯槁,好像人之死而不生;人之死而不生,好像萬物之枯槁。一個道理,只在和與不和間。和者退也,無用、無材,無心無意,無物無形,一團混元之氣,比喻的是斂神惜精。柔弱者,生之徒;堅強者,死之徒。所以客氣勝和,有為害中,用意識心的結果,叫“兵強則滅”。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修道就是修柔修弱——就是明心見性

木是和之根,中之苗,根苗中和,內外共斂,叫木弱,反之叫木強。強而大者,處下為鬼,所以死。柔弱者,居上以成道,明心叫柔,見性叫弱。和於中叫生,明心見性,生生不已,而成道。迷於心者叫堅,亂於性叫剛,不和於中叫死。迷心亂性必死無疑,老子說的上下在此很清楚了。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修道就是修柔修弱——就是明心見性

人稟陽和之氣則生,陰寒之氣則死。當陽和氣聚,則四肢柔順,一身酥棉,生機不息。當寒氣結,肌膚乾燥,皮毛枯脫,死氣將臨。觀四季,春夏之交陽氣熾萬物暢茂,冬秋陰氣重萬物飄零。人之生,逢陽氣之溫和則柔,逢陰寒之凝固則剛,其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觀草木,木至堅,陰氣盛面陽氣衰,強大者生氣盡而死氣臨。人明白弱說明生氣旺,強說明死氣降臨,為什麼不自弱而自強呢?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修道就是修柔修弱——就是明心見性

修道就是修柔修弱。入道的第一關玄牝之門,開玄關,那是天地人生出的最初的一口和氣,至柔而至剛,至弱而至強,恍惚杳冥中,陰裡含陽,殺裡寓生,人能盜此虛無元始之氣,則先天生生之本已得,位證天仙不難。得先天真一之氣後,與日月能量同步的行火,一身酥軟如綿,美快無比,那是先天氤氳蓬勃之機、沖和活潑之象,有此陽氣,可煉仙丹。到後來的溫養功夫,神懶於思,口懶於言,如醉如痴,如此之柔之弱才是先天陽氣。這個柔和至極之氣,可以將裡面的神養成嬰兒狀的純陽神,離開肉殼遨遊宇宙,實現靈魂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