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預警機在面對隱身戰機時的生存能力,預警機是否會被淘汰?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一個大問題,但無論隱身戰機如何厲害,預警機不可能被淘汰。

誰都知道,地球曲度限制,地面雷達的探索距離是有限的,不會超過40公里。

即便設置在高山上的雷達,探測距離仍然提高不了多少。

大家注意,馬島海戰中,阿根廷超級軍旗為什麼可以用飛魚導彈擊沉英軍主力軍艦?

在於英國艦隊沒有有效的大型預警機,導致無法發現較遠距離的超低空目標。

阿根廷超級軍旗戰機採用掠海飛行的方法,躲避英國艦隊艦載雷達的監視,到40公里左右發射飛魚導彈。

飛魚到岸同樣掠海飛行,英國艦隊等到發現導彈時已經無法應對了,因為距離太近了。

當時如果英國艦隊擁有大型預警機,超級軍旗早就被擊落了,根本沒有機會發射飛魚導彈。

所以,空中預警機是必須要存在的,它將防空預警網的半徑擴大了10倍以上。

以美軍的E-2空中預警機來說,E-2標準操作空域是9,150米(3萬英尺)高度值勤;APS-96在該高度能監控的偵測極限是370公里(200海里)、E-2C換裝的APS-120增加到450公里(250海里),同時機上雷達與電偵系統整合,增加對目標的鑑別手段、到E-2C Group 2時代,APS-145偵測距離已達560公里,可同時追蹤2千個以上的飛行目標,並指揮40批次的攔截機群任務。

可見,預警機是不可替代的。

尤其對於低空小型目標,即便時間上最先進的地面雷達,也無法同預警機相比。

然而,在隱形戰機的時代,隱形戰機會有限攻擊預警機。

這並不是說,為此就要淘汰預警機了,而且要想方設法消除隱形戰機的威脅。

這是一個體系對抗的問題,對付敵人的隱形戰機有一整個體系,包括反隱形雷達網、己方隱形戰機、反隱形戰機導彈等等。

在消滅敵人隱形戰機威脅的基礎上,我方預警機執行巡邏任務。

但說來說去,預警機是無法淘汰的,因為它的地位目前無法取代。


薩沙


擁有超音速巡航能力的隱身戰機對預警機造成了很大的威脅,這個問題也不是說現在才開始有所表現的,只是說相比起專業人員,網民們的神經反射弧顯然要長的多。

預警機是現代空中數據鏈技術發展過程中,“集中式預警體系”的代表性產物。依靠大功率的雷達和電子設備,承擔了“空中雷達站”,“空中指揮所”的任務。

早在20世紀90年代,“隱身戰機+無源探測”的反預警機理論就已被提出。相比起可以隱身的戰鬥機而言,預警機是不可能隱身的,這和氣動外形無關。因為預警機是空中的雷達站,本身就是一個超級顯眼的雷達波發射源,是夜空中最亮的星,就算外形隱身了,也會被各種通過接收雷達波確定目標方位的無源探測器發現。

(實際上,在這兩兄弟上天的時候,美軍就已經在考慮預警機的生存性問題了)

在隱身戰鬥機尚未大規模出現的時代,這個問題還不是很要命,數百千米的最大探測距離可以讓預警機很容易地發現敵軍的戰鬥機,指揮己方機群截擊或者直接跑路都是可行的選擇。

(為了獵殺預警機,F-22搭載了高性能的ALR-94無源電子戰系統,可精確捕獲各種雷達發射源的位置)

然而隱身戰機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原本200km的探測距離被壓縮到了80km,況且新一代的如F-22,Su-57,殲-20這樣的重型五代機還擁有超音速巡航能力,可以很輕易的接近到預警機50km外的地方然後發射中距空空彈擊落目標。

面對這樣的對手,預警機的生存能力急劇降低。

預警機本身的弱點來源於其技術特徵,是無法解決的,就像坦克不可能上天一樣。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軍提出了“分佈式預警體系”的思想,類似的東西還有“分佈式作戰管理”(美國DARPA的項目),空中力量體系分佈式決策機制等等。

它們的核心思想都是把原本由預警機承擔的“搜索”,“指揮”任務分攤到每一架戰術戰鬥機上。這實際上依靠的是電子技術,數據鏈的進步。

針對此,2000年後美軍的預警機發展基本是停滯了,就等著搭載新一代電子系統的F-35服役,預警機承擔的任務也逐漸單一化,變成純粹的空中指揮所。

新的F-35最大的特色就是“分佈式預警體系”,理論上講,每一架F-35都可以當成預警機使用,可以為機群提供各種預警機提供的服務,只是說雷達探測距離不如傳統的預警機,指揮能力也差一些,但是生存能力要強的多。

在可預見的未來,預警機的作用會不及今天,但是也不會完全消失,畢竟空中指揮的任務還是需要有飛機來承擔的,而複雜高效的機載通訊網絡會變得更重要。


戰鬥機解說家


預警機是空中作戰力量的指揮和控制核心,是大國空軍的重要標誌。預警機有著強大的空情信息探測和通訊能力,在現代戰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隨著空戰進入隱身時代,隱身戰機對預警機的威脅也變得越來越大,但是即便如此預警機也不會被淘汰。

(預警機)

預警機是空中力量作戰的核心,它的作用難以被替代。簡單來說,預警機就是一個空中雷達站,這樣雷達可以不受地球曲率的影響,從而減小地形對於雷達探測的影響,提高對各類空中、海上、陸地目標的探測能力。目前,預警機多由大型飛機改裝而來,除了雷達系統外,它還裝備了空中指揮預警系統和數據鏈,可以引導各作戰節點執行不同的任務。因此,預警機已經成了現代空中作戰體系的核心,它不但承擔著指揮作戰的任務,還可以同各作戰單位進行信息共享。

預警機的控制範圍一般在500-600公里左右,在隱身戰機出世前,幾乎沒有什麼戰機可以威脅到預警機,因為只要戰機一出現,就立刻會被預警機發現。因此,擁有預警機的一方,通常在空情信息和指揮作戰上具備壓倒性的優勢。比如在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以及伊拉克戰爭等多場局部戰爭中,擁有預警機的美軍就牢牢掌握了戰場制空權。不過,隨著隱身戰機的出現,這種局面開始發生轉變。

在美軍內部的幾次演習中,三代機已經很難有效保護預警機免受隱身戰機的威脅,即便是換成隱身戰機保護也做不到。所以說,在隱身戰機面前,預警機的生存能力的確堪憂。不過,預警機的作用暫時還沒辦法取代,所以只能想別的方法應對威脅。比如,利用隱身戰機來獲取空情信息,引導其他作戰飛機作戰。不過這種方法並不靠譜,因為戰機在探測時,必然會向外輻射電子信號,而這卻很容易讓敵方探測系統發現。另一種思路,是利用無人預警機來代替傳統預警機。傳統預警機成本高昂,一旦被擊落就會造成很大的損失,而且短時間內也無法彌補。預警無人機價格較低,補充起來也容易,加之無人機在續航時間和飛行高度上也有著優勢,所以這種方案看起來更靠譜。

(無人預警機)

現如今,各軍事大國都在摸索預警機的未來發展方向,各國內部也有著爭論。隨著遠程空空導彈和隱身戰機的發展,預警機的生存空間肯定會越來越小,但是即便如此,它也不會這樣被輕易淘汰,畢竟沒了它真不行。


戰情解碼


雖然目前隱身戰鬥機已經不是什麼熱門話題,不僅是老牌空軍強國美國,就連中國與俄羅斯的隱身戰鬥機也已經相繼服役。另外目前F35A的最新報價已經從之前的上億美金跌倒8000萬美金一架,可以說隱身戰機遍地開花的白菜時代快要來了。

但是問題也就在這,雖然在不久的將來隱身戰機制霸天空的日子已經越來越近,然而正是因為如此高空預警機的第二春或許也已經不遠了,要說這究竟是為什麼?還且聽下官一一道來。

之所以會稱之為隱身戰鬥機,但飛機本身並不會隱身,也不可能目視看不到,一般就是利用結構材料或是特殊塗料來完成雷達吸波,令自己在雷達上的反射面積變小,以至於讓雷達誤以為自己不是戰鬥機而已,可這卻只限於地面雷達。

無論是F117還是F22甚至是B2,我們不難發現基本上都是機腹位置非常平滑,這有利於吸收雷達波,而機背部分雖然利用一些技術做到了雷達吸波但畢竟有限,所以對於地面的雷達或許能很起作用,但對於天上的預警機可就不怎麼起作用了。

一般情況下隱身戰機會先試探出地面雷達的陣地位置,然後利用自身的隱身能力在藉助地面雷達的視野盲區實施穿插突防。可這招對於預警機是不起作用的。首先預警機不會自己出來溜達,身邊都會配備兩架戰鬥機作為帶刀護衛。

一旦發現可疑目標預警機就會派出戰機前往那片空域進行偵查,即便派去偵察的戰機看不到,出於自衛隱身戰機發射導彈擊落了來襲敵機,這時預警機就能夠判斷出雷達上面的點其實是敵機,然後在聯絡地面的防空導彈部隊,對其進行鎖定並擊毀。

即便隱身戰機能躲著偵察機飛行,可一旦偵察機覺得雷達上有可以跡象,就會命令空中部隊對其進行區域偵查,最後形成合圍。畢竟隱身戰機對於地面雷達而言,隱身效果是明顯的,但對於在空中飛行的預警機來說,被發現幾率乘幾何數增長。

綜上所述:在隱身戰機陸續服役的今天,預警機不但不會被淘汰,相反會爆發新一輪的搶購熱潮。畢竟能夠研製高空預警機的國家真的是少之又少,但類似F35A那樣的隱身戰機卻是很多人都買得到。如果你的敵人擁有了隱身戰機,你不買幾架高空預警機在天上戰備值班,你能放心嗎?


九品侍衛


這個還真不好說,隱身戰機很可能就是預警機的剋星,因為美國自從有了F22以後就再也沒有研發預警機了。

我們一直有個津津樂道的問題,那就是我國預警機在雷達上完成了彎道超車,因為我們的預警機是採用的相控陣雷達,比美國的機械掃描雷達先進一代。

但是難道美國就沒有研發“有源相控陣雷達”型預警機的實力,這一點顯然不是,雖然我國能將很多看起來非常高端的設備做成白菜價,比如相控陣雷達上就遍地開花,但是在相控陣雷達的成就上,其實美國才是那個巔峰的存在。

但是自從有了F22以後,美國預警機研發感覺就停止了,甚至美國也可以在原來基礎上對預警機進行改進也未嘗不可,而美國並沒有這麼做,原因何在?

估計美國自己對預警機未來也看不透,甚至在各種對抗演習中,預警機已經被F22桶得體無完膚,找不到解決的辦法,如果是這樣的前提下,那麼美國停止對預警機的升級和研發也就說得通了!

既然預警機無用,我國為何還大力開發呢?主要還是補短板和缺口,也許像中美大國之間的空軍對決,預警機成為消耗品(預警機自誕生以來,從來沒有被 擊落過),但是如果對付其他國家,以大欺小的情況呢?那麼預警機作用可以讓空軍實力增長30倍,這也是為何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期間,北約能夠碾壓這些效果空軍的原因所在!而且預警機不僅僅只是預警的作用,他還是空中的指揮中樞,因此我國是補短板!

而現在我國也有了隱身戰機,預警機在隱身戰機面前到底有多大的生存能力,這方面我國也可以通過不斷的對抗來檢驗,因此個人覺得,預警機的未來恐怕還真不好說,但無論如何,預警機目前是不可或缺的,並沒有被淘汰的可能性!


狼煙火燎


隱身機不會被淘汰,會以另一種更科幻的平臺而繼續存在,只是現在還沒看到它的雛形罷了。世間無大戰,大國沒有真正地交鋒,現役預警機足以滿足戰鬥需求,因此預警機平臺還是現在的樣子。

正像其它飛行器,都在不斷推動向前,如戰鬥機從第一代完成了向第五代的跨越,美軍航母艦載固定翼加油機,出現了MQ-25“黃貂魚”是般無人隱身型號,預警機依然。美國可以羅列堆徹HWB、X-48C等這樣的隱身無人運輸概念機,我們也可以有“神鵰”這樣的大型無人預警機實驗平臺,有發展條件的大國,沒有哪一個願意永遠甘心落後。

然而討論不能僅僅侷限於大國之間,當我們放眼世界,看到的是美軍E-3預警機頻頻部署和使用,用於多場局部衝突和戰爭,並用得得心應手,被人鹹誇有多麼先進。雖不乏有高科技武器展開實驗,但主要作戰平臺還是老面孔,就拿今年美伊鬥法波斯灣來說,RQ-4“全球鷹”的海軍版RQ-4C“人魚海神”,侵入伊朗領空被擊落,難道美軍就沒有更先進的偵察預警平臺可以使用嗎?答案是肯定的,目前還沒有看到有隱身的預警平臺可堪使用。

當然,現在沒有,不等於未來沒有;RQ-4C被擊落,不等於美軍沒有其它的偵察平臺可以使用,如正在研製當中的SR-72,也被傳說了多年。在臭鼬以X打頭的系列實驗飛機,數不勝數,致於要具體選擇哪一型哪一款,一看實驗的結果,二看美軍以實際需要而推進的速度,三看國力的作用。

如今美軍手中上千架大飛機老化嚴重,E-3A就有100多架,要全部更換的話,不只技術,只以資金來說,就不是個小事。假定技術儲備夠足,也非常需要時間來細化,以完成下一代預警平臺的華麗轉身。


魂舞大漠


“隱身機+遠程空空導彈”組合被認為是首次將反預警機作戰在理論上得到實現,遺憾的是這僅僅是個國際上在討論的“新概念”,從F-117隱形機上世紀90年代亮相以來,迄今尚未有過預警機被擊落的戰例出現,所以現在講的一切都只是紙上談兵,還需最終實踐來證明。

預警機被譽為現代空軍的“戰力倍增器”,從上世紀50年代誕生並投入使用以來,在實戰中發揮出前所未有的強悍戰力,但在服役的將近70年中,是唯一一種多次參戰從未有過被擊落的記錄,在空戰武器發展史上是一個傳奇神話。為什麼預警機能夠每次化險為夷,這和其自身的技術特點有很大的關係,下面我們就先來談談預警機的優勢所在。

首先,預警機眼睛看得遠、看得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發展預警機的最初的目的是克服地面雷達與身俱來的射界存在探測盲區的問題,主要原因是容易受到地球曲線的影響,對於超低空探測能力不足,存在探測盲區。後來人們嘗試考慮將雷達搬到天上,從而解決上述問題。隨著雷達技術的快速發展,預警機的雷達性能得到大幅提升,以美國的E-3預警機為例,搭載一部AN/APY-1/2型機載雷達,能夠提供對大氣層、地面、水面的雷達監視能力,對低空目標的探測距離達到320公里,對飛機的探測距離可達510公里左右。

由此可見,想要打預警機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突破預警機的層層防禦,畢竟預警機在幾百公里外就可以發現來襲目標,隱形機也不例外。我們都知道,雷達截面積與探測距離是正相關關係,雷達探測距離與目標有效反射面積的4次方成正比。假如E-3預警機對雷達反射截面積5平米的目標探測距離為400公里,那麼對0.1平米的目標探測距離大致為167公里左右。也就是說預警機在160公里左右就可以發現來襲的雷達截面積0.1平米的隱形戰機。

這就充分說明了第一個問題,預警機看得遠,能在最早的時間發現目標。這對於戰機的突防帶來很大的困難,要知道預警機不是單打獨鬥,其更是一個獨立的空軍前沿指揮所,對於指揮所的防備本身就在整個軍力佈局的核心位置,預警機看到目標怎能放任不管,其周邊的力量都會不惜一切代價的進行防禦攔截。

其次,預警機周邊護衛林立,部署相對靠後。一般預警機的部署在整個空中機群的後方,通常這個距離在100公里以上,同時預警機編隊還會有一個護航機群,分佈在預警機周邊數公里的範圍內。預警機在整個作戰體系中,構建了兩層防禦區,第一層由外圍的戰鬥機來擔負,發現目標後立即引導前沿戰機進行第一次攔截;第二層有護航戰機擔任,在第一層攔截失敗後,可以組織第二波的攔截,同時預警機還具備與後方指揮所通聯的能力,可以臨時調集後方的機群前出支援攔截己方機群。

另外,預警機自身還具備一定的主/被動防禦能力,還是以美國的E-3預警機為例,該型機就裝備了電子支援措施(ESM),可以被動偵測到地面或空中的電波發射源,從而根據相關信息對來襲的導彈進行針對性的電子干擾、欺騙等,這可以看作是一種軟防禦手段。同時,現代預警機還攜帶有箔條/紅外誘餌發射裝置,作為緊急情況下自保使用,可以對一些紅外、雷達制導的空空導彈進行干擾。

由此可見,預警機自身的防禦可以被劃分為三層,第一層外圍機群,第二層護航戰機或後方支援機群,第三層為自身電子戰或誘餌彈。無論從預警時間,還是防禦力量體系,預警機本身的防禦就不弱,想對預警機發起攻擊,的確有點難上加難。

講完預警機的特性後,我們再來看看文初提到的“隱身機+遠程空空導彈”的反預警機作戰組合。隱形機最大的技術優勢就在於,其擁有較低的雷達反射截面可以大幅縮短雷達探測距離,一般雷達反射面積縮小至原來的一般,則探測距離將減小為原來的84%,隱形機的優勢就出現了。第二個就是遠程空空導彈,理論上導彈打得越遠,載機的安全係數就越高,比如美國AIM-120C有效射程70公里,戰機最大發射距離也就是70公里左右;但當導彈的有效射程達到100公里,戰機發射導彈的距離也就達到100公里,戰機的安全係數自然也就提升了。

另外,導彈的射程提升,除戰機的安全係數提高之外,對於預警機來說反應時間將大幅縮短。這是道數學題,一般隱形戰機超音速巡航的速度大多在2馬赫一下,而空射導彈的速度可以達到三四馬赫左右,諸如AIM-120C的飛行速度就可以達到4馬赫,相較戰機的飛行速度提升了至少一倍以上。比如同樣是200公里的距離,1.5馬赫飛行至少要6分半,但是當飛行速度為4馬赫時,只需兩分半,對比後優勢自然就顯露出來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強調打預警機需要遠程導彈的原因了,射程和速度優勢可以增加反預警機作戰的成功概率。隱身機既可以縮短雷達探測距離,同時使用遠程導彈又可以降低預警機的反應時間,兩者結合,隱形機+遠程空空導彈的組合就可以大幅提升反預警機作戰的成功概率,也是的反預警機作戰成為一條可供探索的路子。

就與上述邏輯,自然而然的就誕生了一個新的邏輯,隱形機+遠程空空導彈甚至超遠程空空導彈第當前打預警機最有效的方法,也就有了題主題目中所闡述的邏輯。儘管隱形戰機的發展很可能對預警機的生存能力構成威脅,但是這也不會直接影響到預警機的後續發展。現代空戰武器裝備都有被摧毀的記錄,有些裝備如戰鬥機從誕生到現在被擊落的數量很難進行統計,面臨如此嚴峻的生存危機,戰鬥機不是正常發展嘛。


因此,因隱身戰機的發展就斷定預警機要被淘汰,這個觀點有些忒膚淺了。預警機誕生以來,戰果無數,其從本質上解決了雷達存在探測盲區的問題,而且在同步推進預警機機載雷達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增強預警機對於低可探測性目標的探測能力,也是當前國際上反隱身技術發展的很重要的一個方向。

故而,預警機作為空中帥賬,隱形技術發展的同時,相應的反隱形技術也在孜孜求索,預警機不僅不會被淘汰,反而會在未來運用更多的新技術發揮出更強的作戰能力。


鷹鴿分析


前幾天回答了一篇關於隱身機獵殺預警機的問題,有人留言說:F22雷達的探測距離是250公里,預警機在500公里之外工作,所以F22探測不到預警機,談不上擊落。

正好咱們借這個問題一起聊聊。

隱身機發現預警機其實根本不需要用雷達去探測。

只要稍微瞭解一下雷達的工作機制就明白了:雷達先向外發射電磁波,電磁波飛出去,遇到物體的時候被反彈回來,然後雷達又接收到反彈回來的電磁波,根據反彈回來的電磁波,雷達的分析系統再判斷,前面撞到的究竟是個什麼東西......這就是主動雷達。至於被動雷達是另一個話題,有機會詳談,這裡就不增加複雜程度了。

預警機的核心裝備就是雷達,而且是主動雷達。也就是說它想工作,想探測目標,必須先向外發射電磁波。預警機頂著的是個大雷達,跟戰鬥機的雷達完全不在一個檔次。預警機的雷達是個鍋,戰鬥機的雷達只能算個勺,還是小勺。

預警機的雷達巨大,功率極強,相當於把地面的雷達站搬到了空中。正是因為它體積大、功率強,所以探測的距離才遠。它可以把電磁波發射出很遠很遠。預警機可以探測到500公里距離上的戰鬥機,但這不是它電磁波的實際發射距離,電磁波的發射距離要比這遠的多,要在後面再加個0。只不過電磁波越遠越弱,超過一定的距離,就無法探測目標了。但是,雖然弱,這個電磁波還是存在。

想找到預警機非常的容易,只要隱身機上有電磁波的接收功能就行,這個難度和半導體收音機差不多。戰鬥機不需要自己的雷達開機,不需要自己向外發射電磁波,只需要接收外界的電磁波就能發現預警機。而預警機想工作它就得不停的向外發射電磁信號。只要它發射電磁信號就會立即被發現。

戰鬥機的雷達是一個比較尷尬的裝備。首先它很重要,相當於戰鬥機的眼睛、耳朵、鼻子。我個人認為雷達比發動機重要。就像大腦比肌肉重要一樣。但是雷達在絕大多數的時候戰鬥機並不用,要關閉,保持靜默。因為雷達一開機,一向外發射電磁波,立即就被敵方探測到,自己也就暴露了。所以F117直接取消了雷達。現在沒有強國空軍之間的大戰,如果有,恐怕會出現比較有趣的現象:先進的戰機在雷達上花了很多錢,很先進,但要保持沉默關機。肯定會有戰機在被擊落的時候,壓根就沒用到這個高大上的裝備。

戰鬥機絕大多數的時候不開雷達,預警機的雷達要一直開。所以預警機談不上隱蔽,它一直處於暴露狀態。千里之外就能發現它。預警機和地面指揮所是一樣的,都是明擺著放在那裡,大家誰都知道,就像五角大樓。

而且預警機不僅要用雷達探測目標,它還有各種通訊設備用來指揮其他飛機,聯繫地面,這些也全是電磁信號。雖然有保密,敵人不知道你說的是什麼,但你在哪裡、你在說話,這個還是能知道。

預警機體積非常大,再頂個大雷達,本身也是個大目標。雷達反射面積非常大。F22的250公里探測距離,以及其他戰鬥機的探測距離指的也都是:探測空中小型目標,譬如對方的戰鬥機。F22、F35、殲20可以發現250公里-300公里的蘇27、F15,但如果是E2C預警機這樣的大目標,探測的距離也會大幅度增加。

預警機體積本身巨大,再加上是一個極其強烈的電磁信號源,所以它不涉及到能不能被發現的問題。它會一直處於對手的視野之內。它就是一個空中座標,不斷的向外發射信息:我在這、我在這......

所以現在打擊預警機最時髦的武器是:反輻射導彈。導彈順著電磁信號一直追到發射源,也就是預警機。

預警機不能指望隱蔽起來,它還是和地面指揮所一樣,要層層設防,重兵保護。只能是在預警機的周圍部署好戰鬥機作為貼身護衛。在這隱身機的時代,想防住偷襲,恐怕非常不樂觀。預警機就擺在明面,隱身機想偷襲,畢竟還是隱身機佔主動。

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用非隱身的戰機,如蘇35、F15去護衛預警機,防備隱身的F22、F35、殲20,是絕對防不住的。現在遠程空空導彈的射程已經超過200公里。打預警機這麼明顯的目標,完全可以把導彈做到射程300-400公里。就像傳說中的霹靂15。預警機的500公里探測距離指的是非隱身戰機,如果是隱身戰機,探測距離會急劇的縮短。也就是說當預警機能探測到隱身機的時候,它已經進入到隱身機導彈的射程了。就算還有一段距離,隱身機來個2倍音速,突進100公里,也只需要5分鐘。根本來不及防備。

預警機發現有導彈過來,它可以關閉雷達,關閉所以信號,但它自身體積也是個巨大目標,發動機有熱量,這都藏不住,再加上笨拙的身體,很難擺脫導彈的攻擊。隱身機發射導彈擊落預警機,或者逼它關機,退出戰場,那再面對非隱身的戰鬥機,就是一邊倒的屠殺......

想有效的保護預警機,只能用自己的隱身機。預警機在中央坐鎮,前方是非隱身戰機巡邏,隱身機隱蔽在外圍,再加上無人機,組成這樣一個空中網絡,這才能保證預警機的安全。

對手知道你有隱身機,也明知道你的隱身機就在預警機的周圍,那他就不敢貿然的用自己的隱身機衝過來。

預警機能不能被淘汰,關鍵還得看自己家有沒有隱身機。

說實話,沒有隱身機,預警機就沒必要裝備了,甚至連整個空軍要不要都不吃緊了。沒有隱身機的空軍只能打游擊隊。如果有了隱身機,再加上預警機,那還是一個比較不錯的組合。畢竟預警機站的更高、看的更遠。

最起碼未來50年預警機還不會過時,隱身機需要預警機的支持。道理上面說了,隱身機不能開雷達,開雷達就暴露,就失去隱身的優勢了。而雷達又是眼睛,打仗需要戰機把眼睛張開,那就只能用預警機這雙千里眼。隱身戰鬥機自身的雷達在緊急的時候才用,快開快關。

據說蘇35的雷達也很強,也能用來當眼睛,可以長時間開機,反正它也不隱身。但這種戰鬥機的雷達跟預警機的雷達比畢竟還是太小,小勺和鍋的差距。探測效果好,還得是預警機,非隱身戰鬥機、無人機、預警直升機都替代不了。

預警機裡面十幾個人,是一個空中指揮所。不僅僅能探測目標,也能同時指揮部隊作戰,這個功能也沒有其他裝備能替代。

1,預警機很難被淘汰。

2,隱身機也是預警機的一個最大的威脅。即便是有自己家的隱身機保護,被擊落的風險依舊很大。F35已經量產幾百架,第1000架的零件都造出來了。以F35打隱身機,它既可以小規模偷襲,也可以來個幾十架、上百架四面圍毆......

但這畢竟是軍事裝備,談的是打仗。而打仗是要死人的,被擊落是難免的,是必須要承擔的。風險很大,也得裝備。

現在預警機有共形的概念,取消背的大盤子,雷達。然後把雷達發射單元平鋪在機身,整個機體就是一部雷達。這樣做無疑會讓飛機更輕便,但就生存能力來講,改善不大。因為預警機最主要的暴露根源:發射電磁信號,這是改不了的。

即便實現共形設計,預警機依舊改變不了它暴露的特點。取消了揹著的大雷達,可以讓預警機平時的維護、運輸、飛行更舒適一些。但它裡面畢竟還有個指揮部,是個大飛機,面對導彈的攻擊,依舊沒辦法依靠自己的實力來擺脫。

預警機想獲得絕對的安全,需要把雷達共形到戰鬥機的身上。每一架殲20的身上都鋪滿雷達,每一架殲20都是預警機。作戰的時候其中一架開機,充當雷達,然後信號同步到其他戰機,大家一起當這個空中指揮部。暴露以後,發現有導彈襲擊,這架殲20關機,然後依靠自身的隱身、機動能力再加上紅外干擾,擺脫導彈......躲不開,飛行員也可以跳傘。比十幾個人的預警機被擊落,損失要小的多。


銳度何老師


難道防空導彈出現了,戰鬥機就應該被淘汰了嘛?第五代隱身戰鬥機的出現,確實給空中預警機帶來了一定的威脅,但是隻是增加了部分威脅而已,並不能百分百的對付空中預警機,所以只要還存在戰鬥機,就存在空中預警機。

某些五代隱身戰鬥機,也確實把空中預警機和空中加油機等這樣的戰略機種作為了重點的打擊目標,比如殲20戰鬥機,設計時候就把攻擊預警機和加油機作為設計指標之一,具備大航程、高隱身和超音速的巡航能力,完全可以打擊對方的空中預警機、空中加油機和轟炸機等戰略機種。

另外有能力的國家還為戰鬥機專門研製了打擊預警機的空對空導彈,射程超過了100公里甚至更長。其中俄羅斯有款KC-172超遠程空空導彈,射程超過了400公里(未經證實),專門對付空中預警,堪稱預警機的剋星。

但是即使是這樣,空中預警機還有存在的價值。目前空中預警機執行任務,並不會距離戰場很近,而且也不是單獨行動,通常都有護航戰鬥機的護航,形成不同梯隊的空中護航編隊。一旦隱身戰鬥機接近,也會被護航戰鬥機發現,並且護航戰鬥機可能也是隱身戰鬥機,對付對方的隱身戰鬥機效果也會很好。

而且隨著雷達技術的發展,隱身戰鬥機的作用在未來也會受到一定的被動削弱,空中預警機裝備的雷達也更為先進,對隱身戰鬥機的探測距離也會提高。所以空中預警機對隱身戰鬥機的反制能力也會加強,並不是空中預警機停滯不前!

雷達和反雷達就是一對“矛與盾”,誰都不會佔據絕對的優勢!空中預警機靠的就是雷達,隱身戰鬥機靠的就是反雷達,所以兩者在未來絕對可以共存,誰都不會被淘汰!


資訊所長


隨著F-22、F-35、殲-20、蘇-57的服役,隱身戰鬥機的普及化,隱身性能加上相控陣雷達的優異電子系統能力,預警機在面對這些隱身戰機時,往往能被隱身戰鬥機攜帶的中遠程空空空空導彈一劍封喉,生存能力慢慢變得堪輿。



雖然如此,預警機也不會被淘汰,只是預警機需要更新許多的電子設備以及增加一些性能,打法與戰法也需要改變。

首先要改進傳統的雷達系統,預警機集遠程探測、信息分發、指揮協調、聯合作戰於一體,現有雷達系統對隱身機探測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不僅無法發現隱身機,並指揮己方戰鬥機對其進行攻擊,連預警機自身也很難保證其自身的安全。為了對付隱身戰機,則必須安裝反隱身雷達,反隱身雷達系統能及時發現隱身戰鬥機,並指揮己方戰鬥機對隱身機進行攻擊。



其次,增加預警機的電子戰能力,干擾與反干擾以及追蹤系統要增強,增加了電子戰能力,關鍵時刻能壓著隱身戰機打,使其沒有招架之力。

還有現在美國準備搞的,在預警上安裝自衛型的中遠程反隱身空空導彈,使預警機擁有一定的針對隱身戰鬥機的打擊能力。


最後就是聯合作戰於一體的體系作戰,預警機可以攜帶隱身戰鬥機,用來做伴飛,也可以攜帶隱身電子戰鬥機,增強電子戰能力。一架隱身電子戰機就是一架小型預警機,與預警機核隱身戰鬥機一起對抗五代隱身戰鬥機,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預警機單獨面對五代隱身戰鬥機的生存能力是很弱的,增加預警機的性能和改變雷達系統、電子系統,還有融合體系作戰,預警機就不會被淘汰,只會越來越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