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勞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鷓鴣天》



清明節臨近,大家又可以有一個三天的小長假了,我們提前讀一首關於清明的詞作:


勞勞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鷓鴣天》

清明


鷓鴣天

宋代:張炎

樓上誰將玉笛吹?山前水闊暝雲低。

勞勞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近,賣餳時。故鄉惟有夢相隨。

夜來折得江頭柳,不是蘇堤也皺眉。


作者張炎,,他是宋朝詞史上最後一位著名的詞人,他的作品是宋詞這支柔婉曲調中的最後一個音節,更是宋末的時代悲音。


勞勞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鷓鴣天》

宋代:張炎


張炎生於鐘鳴鼎食之家,前半生無憂無慮,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28歲那年,元兵攻陷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居住在京城的張炎一家首當其衝,他的祖父為元兵所殺害,家財也被抄沒,其失魂落魄之狀可以想見。三年後,南宋滅亡,張炎無家可歸,長期流寓江浙一帶。

在這期間,他寫了很多關於故國之思的詞,如《清平樂·候蛩悽斷》、《清平樂·採芳人杳》、《朝中措·清明時節雨聲譁》等等。今天我們讀的這首《鷓鴣天》,可能也作於此間。

詞由一個問句領起,直接把讀者引入到鄉愁瀰漫的氛圍中。為什麼這麼說呢?“樓上誰將玉笛吹”,古詩詞中的玉笛一響,無非是兩種曲子,或折楊柳,或落梅花(梅花落),但無論那種,均與思鄉有關,比如李白“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因此,詞一開始就定下了一個“愁”的基調。

勞勞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鷓鴣天》

圖一


接下來他要把愁坐實——“山前水闊暝雲低”,水遠山高,暮雲低垂,阻擋了他望鄉的視線,怎能不愁呢?

發愁的時候,他看到的景物也被造物主塗上了愁的色彩。“勞勞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很美,也很傷,卻讓人一眼就愛上,這種意境,張炎真是太能創造了:“惆悵一株梨雪,明年甚處清明”、“煙水茫茫無處說,冷卻西湖殘月”、“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戀天涯”、“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不知你們什麼感覺,詩詞君反正是愛了愛了。

上句中的“勞勞”形容燕子忙碌的樣子,“人千里”則言自己漂泊在外,離故園千里之遙。人與燕子相對,兩者都“勞勞”,燕子是因為忙碌,而人則是因為憂愁傷感。下句意同,一枝梨花帶雨,楚楚可憐,處境十分孤獨,而作者又何嘗不是一個孤獨者呢?另外,“落落”除了有孤獨之義外,還帶有磊落、清高的意味。我們可以想見,作者與梨花相對時,那一襲清瘦的背影……


勞勞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鷓鴣天》

過片點明時令。“修禊近,賣餳時”是說上巳節和清明節都快到了,“修禊”是三月三的習俗,“賣餳”則是清明前後賣糖粥的習俗。過節必然要想家,可他的家已不在,只有在夢裡,他才能暫時回到家中——“故鄉惟有夢相隨”。

清明也有插柳、戴柳的習俗,所以他打算在江頭折下一枝楊柳,可就在這時,心中的鄉愁越發濃稠了,儘管這柳並不是蘇堤上的,他還是忍不住皺起了眉頭。張炎的故鄉在杭州,所以,西湖(蘇堤)的柳,足以令他愁思翻湧。突然想起他的另一句詩詞“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不由得一聲唏噓……


勞勞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鷓鴣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