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網課不走神?寧波有位老師給學生“團”知識

一場疫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團購成為新的生活方式。別人團購蔬菜,有位堅守武漢的寧波高校老師卻別出心裁給學生“團知識”,引發了新的教學探索。

3月30日,堅守武漢72天的江城正為第二天備課。他是浙江萬里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的攝影課教師。

如何上網課不走神?寧波有位老師給學生“團”知識

直播課上學生走神咋辦?

寒假期間,江城回到武漢老家,沒想到被疫情隔離在武漢。但是他始終惦記著學生的課程,2月16日開始給學生上起了直播課。

一開始,江城覺得不就是對著手機攝像頭上課嘛,沒什麼大不了,於是大膽開通了快手直播。第一節課,他新鮮,學生也新鮮,拼命點贊,他講得也帶勁,一節課輕鬆拿到學生3000多個贊。

後來,江城發現,直播很多時候會讓學生走神,學生一旦走神,再想重新組織課堂就很難。“因為他很有可能幹別的去了,反正你又不知道。”

2月25日晚上是他的第三次直播課,那天家裡暖氣開得有點大,他稍微穿多了一些,講課過程中,他滿頭大汗。這時候學生不斷開始刷字幕,“老師擦擦汗吧”“老師脫掉外套吧”......儘管學生們是關心他,但江城知道,他們已經走神了。那天的課,讓他很不滿意。

江城告訴記者,雖然他平時講課也容易激動流汗,但那天不是因“情緒投入”而流汗,而是因緊張而流汗。“我怎麼會緊張呢?”當天晚上,他躺在床上,很晚都沒睡著,一直在想答案。

“後來我明白了,我把原本在教室裡跟學生面對面授課的內容和教學方法,原版照抄地搬到了視頻教學裡。當新鮮感過了,沒有了課堂裡面對面的師生互動、沒有了老師活生生站在講臺上的絕對權威性,一個小時的直播就變成了純粹‘抖乾貨’,所以學生越聽越走神,我也越講心越虛,越心虛就越緊張。”

一個半月以來的直播課,讓江城不斷思索:學生的“新鮮感”過去後,如何繼續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他明白,作為普通教師,要想上好視頻直播課,必須要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做文章,要完全重建曾經的教學內容,把原本系統化、條理化的知識進行相對地“碎片化”,將“知識性”“實踐性”與“實用性”甚至要和“趣味性”進行重組。僅以往傳統課堂裡的東西,是很難撐起視頻課的一節課內容的。

“就我自己的課程而言,現階段的視頻課,學生注意力得不到保障,就是瞎耽誤功夫,所以,我逼著自己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思路,去重建自己的網上課堂內容,充實它,逼著自己再重新去學習一些知識點。”

如何上網課不走神?寧波有位老師給學生“團”知識

從團蔬菜受啟發 “團知識”給學生

如何重建教學內容呢?“別人可以團購蔬菜,我能不能‘團’一撥知識給學生呢?”

“據說今年每個武漢人手機微信裡至少不下十個團購群。每個拼團購都有一個微信群,群裡都有一個叫‘接龍’的小程序,賣家每天把自己的貨品提前拍好照片,放進小程序裡,生成一個‘購物團’。買家看著圖片按各自需要點選,在線下單、在線付款,最後按下單先後順序自動生成排隊序列,操作極其簡單、非常實用、非常直接。”

“團購什麼都有,再慢慢地說習慣了,就把‘購’字去掉。當‘團’這個字充當動詞的時候,非常受歡迎,因為它實在太方便、太直接地能夠滿足人的購物需求了。” 江城認為,“團”的品種還可以“越團越窄”“越團越精”,比如:“團手工麵包” “團羅莎蛋糕”,這種越來越窄、越來越精的“團”,省去了人們挑的眼花繚亂的精力成本。

“所以,‘團’讓你很難走神。”

江城開始像“團”購的賣方一樣,打亂原來的教學順序。學生是他的買家,課程的各種知識點就是他的“貨品”。他開始考慮最近階段,學生只能接受到什麼水平的知識,到了下一個階段學生的需求又會變成什麼樣,然後再針對不同階段的需求去組織最好銷的“貨品”、最急需的“貨品”。一節課,就是一次“團”。

在江城看來,“團”是當下他這門課最適合的教學概念,因為它直接、簡單、實用,能讓大部分學生在視頻的那一頭跟著他走,把一個一個的知識點“團”出來。

“上節課‘團光圈’,這節課‘團快門’。我們也可以‘團’得很窄、很精。比如,可以‘團ISO的意義’,也可以‘團鏡頭焦距的規律’,往後甚至還可以‘攝影構圖’‘團攝影流派的賞析’。”

江城說:“現在這個時代,老師早就不再是知識上的權威。真正對課程感興趣的學生,課下掌握的信息量會遠遠超過我們。但是作為老師,我們的作用是是觀察和思考,然後再利用我們總結梳理知識的能力,依託我們自身的知識體系、學校的課程體系,幫助學生把各種信息進行一次‘精加工’,從而促進專業素養的提升,幫他指路。我認為這是一個像我這樣的普通老師在今天網絡時代裡最應該做的。”

最後,江城告訴記者,他的視頻教學課程到今天已經上了12次課了,用“團”的思維去改造課程,使之適應網絡教學,這個過程讓他感覺自己更像是一個“知識的經營者”,而不是以前單純的“知識的傳授者”。“傳授”是單向受益,而“經營”則是雙贏,在這件事上,他和學生都樂趣無窮。

如何上網課不走神?寧波有位老師給學生“團”知識

記者 李臻 通訊員 向嫻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