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那些“好男孩”在青春期內毀掉的女孩們

人和人相互間存在著群體效應(peer effect),群體效應的產生會影響到平均的生產水平。在教育領域,生產水平往往意味著學生的成績好壞。所以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去優化這種群體效應。

比如說通常來說大家為什麼願意花很多錢把孩子送去好的學校,那就是因為希望孩子可以和優秀的學生在一起,享受到這種群體效應的福利,從而提高成績。這樣的關注直接帶來的問題是如果我們小到一個班級,一個集體來看,什麼樣的結構才是最佳的?比如說俗話說得好,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在學習中這樣的話是不是也成立呢?是不是一個班級男女對半開就是最優的分配方式?

被那些“好男孩”在青春期內毀掉的女孩們

顯然上述這些有趣的問題不可能一下子給出一個決定性的答案。然而在最新的教育經濟學方面的研究(“Girls, Boys, and High Achievers“)中,經濟學家把焦點放在了那些“優秀的學生“的性別到底能產生什麼樣的群體效應上。在文章中”優秀的學生“特指那些父母接受過高等教育有著相對較好的教育環境的好學生,經濟學家希望通過實證分析來看:在高中裡面,身邊如果存在這種樣子的“學霸王子”或者“學霸公主”,究竟會從長期來看對普通學生的成績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被那些“好男孩”在青春期內毀掉的女孩們

研究的結果讓學者們非常驚訝,他們發現了非常不對稱的性別效應:那些男學霸對於周圍女生的學習成績事實上存在非常可怕的負面影響,“男學霸”們顯著影響到了這些女孩在14年後取得學士學位的可能性。相較而言“女學霸”們則無法對周圍的男同學產生類似的影響。

經過進一步的分析,經濟學家們發現如果在高中的時候周圍男學霸特別多,那麼對於女孩子產生的負面影響主要來自於理科方面,這些女孩相對來說會獲得較低的數學和自然科學的成績從而使得她們無法完成4年制的大學而只能去讀2年制的大專院校。不僅如此,高中時候身邊的優秀男生越多也會使得這些女孩子會有更高的概率在26~32歲的時候懷孕生子,她們的勞動參與率也相較其他人來說來得低。

被那些“好男孩”在青春期內毀掉的女孩們

那麼為什麼這樣的事情只發生女生身上,而同樣的事情不會發生在男生身上呢?男生就不會被身邊成績優異,家庭條件好的女神影響到麼?通過研究表明,那些家庭背景優越的男孩(霸道總裁)的比例越大,女孩的自信和野心就會越低,從而她們可能會有更高的可能性在青春期就發生危險的性行為,在18歲前成為母親的概率也會越大。另一種可能是面對來自男生的的競爭,女孩更有可能感到氣餒。學者表示儘管不能獨立地對每一種潛在的機制進行分析和比較,但是的確對於現有的教育分班方式而言,這樣的發現是很有啟迪作用的。比如說傳統意義上的女校在近幾年來慢慢減少,很大的原因是許多人因為男女混搭的分班方式是更有利於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的。但是從實證角度來看,如果周圍的男生太優秀的話,事實上在青春期的女生很容易迷失,並且間接受到這種分班方式的傷害。

所以有時候渣男也不定是讀書差的學生,也可能是很多父母眼中的“別人家的小孩”。人性之下,無人倖免。

被那些“好男孩”在青春期內毀掉的女孩們

參考:Cools, Angela, Raquel Fernández, and Eleonora Patacchini. Girls, Boys, and High Achievers. No. w25763.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