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都會英語?

用戶84404157146


雖然英語是國際上分佈最廣泛的語言,然而尷尬的是在英國所在的歐洲,卻只有兩個國家將英語作為法定與普遍使用的語言,一個是英國自己,另一個就是之前被英國主宰了數百年之久的愛爾蘭。至於英倫三島之外的歐洲地區,英語的普及率根本沒有想象中那麼高。

在整個歐洲,除了英國與愛爾蘭之外,民眾英語交流水平能夠達到近似於母語水平的,只有芬蘭、瑞典、挪威、丹麥、冰島五個北歐國家,以及英吉利海峽對岸的比利時與荷蘭;而其他國家裡,德國、瑞士、希臘與奧地利的大城市英語普及率比較高,基本交流溝通沒有太大的問題。至於上述之外的歐洲各地,英語並沒那麼好用。

如今的英語之所以能夠成為一門國際化的語言,主要還是因為當年的大英帝國在全球的巨大影響力。近代的英國通過大規模的海外殖民,以及率先完成工業化後,通過武力、貿易等方式,將其文化、制度等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在近代,也正因英國如此巨大的影響力,使得英語得以廣泛傳播,直到如今依舊是全球範圍內分佈最廣的語言。

然而,英語雖說在世界大多數地方都有不小的影響力,但是在歐洲本土卻沒那麼大的影響。在近代,歐洲貴族與上層普遍都使用法語,直到如今,歐洲各國都有自己的語言,尤其是西歐地區沒幾個待見英語,反而是北歐與東歐各國,在不少場合更願意使用英語。近代的英國將自己的勢力擴張到世界各地,但在歐洲本土,英國的影響範圍卻非常有限。

在歐洲地區,一個人想要熟練掌握多種不同語言並不算是什麼稀罕的事情,所以非英語國家的民眾精通英語,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歐洲的總面積並不比中國大多少,而大多數的歐洲語言都起源於希臘語和拉丁語,在語法、語意等方面相似度比較高,所以掌握起來並沒有那麼困難。不過在歐洲,會說六七種外語的人不少,但幾乎都是隻會說不會寫。

英語在歐洲能夠比較普及,主要還跟歐盟的誕生有關,歐盟的成員國紛繁複雜, 大多都有屬於自己的語言,這就造成了現實交往中存在很多的麻煩,比如歐盟的文件都需要翻譯成幾十種語言。這種情況下,能夠用比較統一的語言進行日常使用就顯得非常迫切了。由於英國當年的巨大影響力,使得歐盟中84%的文件都使用英語,剩下的才是法語和德語。

歐洲地區,有兩種地區都是英語普及率非常高的,一種是波蘭這樣相對發展比較滯後的國家,另一種就是北歐與德國、奧地利等經濟高度發達的地區,這兩個地區之所以能夠使英語普及率比較高,主要還是因為其經濟對外依存度非常高,國際交流存在很大的英語需求。英語作為國際上最普及的語言,無疑就是最佳選擇。

歐洲是世界上經濟與教育等發展最發達的地方,而且歐洲各國的面積都不是很大,彼此之間的距離很近,聯繫相當緊密,人員之間的流動更是相對頻繁。在國際上,發展程度越高,而且國際化程度越高的地方,英語的普及率自然也會隨之上升,歐洲自然是符合這樣的條件,歐洲精通英語的人口眾多並不稀奇。


澹奕


歐洲國家的人幾乎都會說英語嗎?

實際上,我要用這樣的一個問句來對這樣的一個問題進行反駁。

本人以前從事外國人的接待工作,因此,每年大概會接待1000多個歐洲人。他們大部分來自於德國,還有來自奧地利,瑞士,有時候會來自列之敦士登,盧森堡,法國等等。同時本人還有很多其他語種的同事,因此在路上也會見到很多來自於其他國家的人。

歐洲人真的都會說英語嗎?

有很多歐洲人認為他們會說英語,但是他們認為的“會說英語”實際上和我們中國的大學生所會的英語是沒有什麼大的區別,說不定他們說的英語比我們中國大學生說出來的英語還要差一點。

為什麼這麼說呢?實際上,歐洲大部分國家的人,所會說的英語,也就是日常交流的那些英語,一旦所涉及到的話題稍微深刻那麼一點點,比如說涉及到文化宗教歷史或者是日常生活中的汽車茶葉絲綢之類的這些垂直領域的話題的時候,他們基本上就不會了。

也就是說,歐洲人所會的英語基本上就是到店鋪裡面買買東西,到酒店裡面辦個入住,打計程車,飛機辦一個登機手續,這類簡單的英語,絕大部分的人是沒有辦法用英語正進行有深度的交流,用英語進行工作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德國人到了中國,他們喜歡找德語導遊,如果旅行社沒有德語導遊,給他們安排了英語導遊,他們往往會投訴,因為他們聽不懂。

法國人那就更嚴重了,法國人像我們中國人一樣,有排外的情緒。法國人特別有民族自豪感,這點和我們中國類似,他們也覺得外國人應該學習法語,而不是他們去學習外語,所以絕大多數的法國人幾乎聽不懂什麼英語。

意大利語西班牙語,也是要他們本國語言的服務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中國還有那麼多的西班牙語導遊和意大利語導遊的原因了。

有一些人可能會反駁我說他們遇到的外國人都會英語,那就要看他們是在什麼樣的工作領域了,比如說涉及到商務領域的外國人,他們如果能夠來到中國城市商務活動,那麼他們肯定是會英語的。

因為在歐洲英語就是商務語言,如果一個人想從事商業,但是不會英語,那麼它基本上是不可能得到這份工作的。

當然了,在歐洲,有一個國家的人語言能力非常的強,不管中國人給他安排法語的陪同,還是英語的陪同,還是德語的陪同,或者是意大利語的陪同,他們基本上都能夠正常的交流,這就是瑞士人。

瑞士人本國有4種官方語言,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瑞託羅馬語。其中的德語,法語,意大利語,他們天天能夠在電視上看到,所以他們很自然的,能夠會說,至少能夠會一點。

同時在基礎教育階段,他們要學習英語,法語或者英語意大利語,德語呢是他們的語文課是必修的,因為大多數瑞士人在家裡面說的是瑞士德語方言(可以理解為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個語言),所以瑞士人天生就是在多語言的環境中長大的。

因此如果一家旅行社缺德語導遊的情況下,或者缺法語導遊的情況下,那麼,如果接待的是瑞士人,他們很自然而然的會給瑞士人安排英語導遊。瑞士人不但不會投訴,還有可能因為交流的很開心,給個好評,因為中國的英語導遊競爭比較激烈,所以能夠成為導遊的人水平還是比較高的,都是屬於英語水平高,又很有趣的人。

那麼從這些國家來到中國的歐洲人的英語水平尚且如此了,那麼那些從來就沒有進行過遠程旅行的歐洲人的英語水平,你就可想而知了。中國遊對於歐洲人來說,就像歐洲遊對中國人一樣,費用是讓人覺得有一些肉疼的。能夠來到中國的那些人,客觀上教育水平稍微高一些。因此,教育層次相對更低的那些人,英語水平,實際上是非常糟糕的。

所以,你不要以為藍眼睛白皮膚,彩色頭髮的人,就一定能夠把英語說得很好,實際上很多時候他們也是需要翻譯的。

當然了,在歐洲這些國家他們對於外語的教學是更加重視的,比如說在基礎教育階段,如果一個孩子選擇了中文,那麼他家必須稍微要有點錢,因為學校規定,必須要選擇一個說中文的國家,到那個國家生活一年,中國離歐洲那麼遠,所以費用自然會高一些,大多數人會選擇中國大陸,也有一部分人會選擇臺灣。還有些人是選擇學習粵語的,有可能會到香港去實習。極少數的人還有可能會選擇去新加坡,因為他們有可能也學習了英語,可以同時把英語和中文的選修分同時給拿到。

雖然現在有多媒體,但是歐洲大多數國家還是保持著這個傳統,因此,那些選擇學英語的同學可以選擇去英國或者去美國生活一年,也可以選擇去奧地利加拿大,新西蘭這些說英語的地區,因此有一年的實際的和本地人的交流,自然而然英語聽說水平就會比我們中國人窩在家裡面學要更好一些。

不要以為歐洲人說的語言和英語是方言的關係,實際上差別太大了,有學過多種小語種的人都會知道,風馬牛不相及。


外語那點事


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都會英語這種說法太片面

為什麼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都會英語?這個反問本身就有問題,太籠統。中國也會說英語,其他國家也會說英語。

據歐盟委員會《歐洲特殊調查晴雨表386:歐洲人及其語言》截止到2012年6月的統計數據,不包括那些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只有38%的歐洲人認為他們會說英語。而在其他一些比例相對較高的歐洲國家,自稱能以英語進行交談的成年人所佔比例:

荷蘭90%,馬耳他89%,瑞典和丹麥86%,塞浦路斯、克羅地亞和奧地利73%,芬蘭70%,希臘、比利時、盧森堡、斯洛文尼亞和德國50%。

歐洲是世界上語言種類最豐富的地區,官方語言有除了英語外,還有法語、德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捷克語、克羅地亞語、希臘語、拉丁語、波蘭語等等幾十種。其中90%以上語言都是以拉丁字母和西裡爾字母為基礎構成。

“英語好像對他們都沒有難度”?

那是因為英語是一種西日耳曼語言,最早在中世紀早期的英格蘭語中使用,並且經過Linguistic imperialism“語言帝國主義”(或“語言領域的帝國主義”)最終成為全球通用語言。

英語屬於印歐語系(印歐語系本就存在疑問),是日耳曼語族中的西日耳曼語分支。西日耳曼分支是日耳曼語族三個分支中最大的,其他兩個分支分別是北日耳曼語和已經滅絕的東日耳曼語。

西日耳曼語中最流行的三種語言是:英語、德語和荷蘭語。這個家族還包括其他高地和低地德語,包括阿非利卡語(南非荷蘭語)和依地語又稱“意第緒語”(分別是荷蘭語和德語的子語言),以及法蘭克語、盧森堡語、英格瓦語(北海日耳曼語)、弗里斯蘭語和蘇格蘭語。此外,一些克里奧爾語、方言和皮欽語是基於荷蘭語和英語的,因為它們是殖民帝國的語言(“語言帝國主義”)。古英語也叫盎格魯撒克遜語,是由北日耳曼語發展而來。

基於學術界對日耳曼語起源的一種“主流觀點”,原始日耳曼語的使用者日耳曼人的“理論發源地”到達了位於瑞典南部和日德蘭半島(丹麥及德國北部)的廣闊平原地帶。

日耳曼人是一些在語言、文化和習俗上相近的民族(部落社會)的總稱。這些民族從公元前2千年到約4世紀生活在歐洲北部和中部。在五世紀時的民族大遷徙使日耳曼人分別發展成為現今的斯堪的納維亞民族、盎格魯薩克遜人、弗里斯蘭人和德意志人、奧地利人、東普魯士人。其他日耳曼人的後裔還包括荷蘭人、瑞士的德意志人、加拿大、美國、新西蘭、澳大利亞和南非的許多白人等,現今這些新的民族很多都是與其它民族混合而成的。

盎格魯薩克遜人是生活於大不列顛東部和南部地區,語言和種族相近的民族統稱。他們使用非常近似的日耳曼方言,歷史學家比德認為,他們是三個強大的日耳曼部族——源自日德蘭半島的盎格魯人和朱特人以及來自之後稱作下薩克森地區的撒克遜人的後裔。

1066年,隨著諾曼征服英格蘭,英國君主與貴族講一種屬奧依語的古法語方言盎格魯-諾曼語,教士們則習用拉丁文,古英語淪落為平民以及農奴的語言。

雖然英語是屬於日耳曼語族的語言,但在文藝復興時期時英語加入了大量拉丁語的詞彙,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演變,英語還加入了更多西班牙語、意大利語、法語及希臘語的詞彙,擁有大量羅曼語族起源的借用詞。

所以,英語好像對歐洲人來說好像都沒有難度,就是有這些複雜的歷史原因的。

英語圈——Anglosphere(盎格魯文化圈,或稱“盎格魯勢力範圍”)

世界上以英語為母語的有6個大國,他們分別是:美國(至少2.31億),英國(在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6000萬),加拿大(至少1900萬),澳大利亞(至少1700萬),愛爾蘭共和國(480萬)和新西蘭(480萬)。同時,還有一些使用英語的地區。

而國家法律規定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有: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

在一些國家英語不是最常用語言,但它是一種官方語言。這些國家包括:博茨瓦納,喀麥隆,埃斯瓦蒂尼(斯威士蘭),斐濟,加納,印度,肯尼亞,基里巴斯,萊索托,利比里亞,馬耳他,馬紹爾群島,毛里求斯,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納米比亞,尼日利亞,巴基斯坦,帕勞,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盧旺達,聖盧西亞,薩摩亞,塞舌爾,塞拉利昂,新加坡,所羅門群島,斯里蘭卡,蘇丹,南非,南蘇丹,坦桑尼亞,烏干達,贊比亞和津巴布韋。

上面這些都是英國殖民化和美國殖民化在這些地區影響造成的後果,也就是“語言帝國主義”的結果。

【英語作為母語所佔比例】

中文漢字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語言文字

完整的文字必須兼具“形、音、義”三要素。中文漢字具備了形、音、義完整的文字三要素,重心在“義”(表意),是完備的文字形態。西方諸語言只有字音,缺乏字義,沒有字形。

長期以來,人們聽信全盤西化的說教,把西方的字母表音文字奉為“高級文字”,而把中文漢字定性為近於原始性的“象形文字”。

由林鵬、諸玄識、董並生合著的《西方“表音文字”是中文雅言的寄生物》一書強調:

“所謂的“西方文明”及其高雅內涵,事實上都是華夏文明派生的;而以其文字最為典型,只不過被偽裝得天衣無縫而已。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此種文字體系是“西方文明”全面襲取中華文明的一個縮影。”

在英語史界人們依然在爭論,10世紀、11世紀諾曼人入侵之前,英語究竟有多一致?但沒有疑義的是,當14、15世紀英語恢復使用的時候,現存的文學作品通過其自身的各種特點,向我們展示了當時作家的語言詞彙的風格。那個時期,所有的作品都是手抄形式的,重要的文件都用拉丁語書寫,所以國內其它地區的人是否能讀懂一部作品,對作品本身而言或許並不重要。如果一部作品希望為各地的讀者所理解,那就會有人來改寫它的方言。就像《世界的運行者》的作者在改寫《聖母昇天》時所作的一樣。

曾被稱為“埃及學之父”的基歇爾(AthanasiiKircher,1602—1680年),他利用中國資料和漢字杜撰“古埃及”及其“象形文字”,旨在貶低華夏文明。

作為歐洲文字元件的各種字母,包括希臘字母、羅馬字母、英文字母、斯拉夫字母等,不過只是適應於印刷術的表音符號,除此之外別無其它意義;而且歐洲字母的真實源頭,並非上古階段的“腓尼基”,而是中古時期之阿拉伯。

伏爾泰在18世紀下半期曾說道:“五百年前的歐洲不存在文字”。

歐洲的大思想家萊布尼茨就已認識到:“漢字是蘊含義理和哲理的智慧文字,與埃及象形文字有著本質區別。”他說,漢語是“哲學語言”,是全人類通用語言的典範。

最簡單的道理,在我國“四大發明”之造紙術及印刷術發明之前,在碎片化的歐洲原始族群之間,各種方言口語及手寫字母,會隨時隨地發生變亂,不可能產生廣泛通行的字母表音文字。

歐洲的字母系統是由紙張及印刷術將其字音、字義固定下來的。在阿拉伯向歐洲擴張的過程中接觸到了中國的造紙術與印刷術。正是在寫於紙張上的阿拉伯字母的廣泛傳播影響下,才有了包括希臘字母、拉丁字母在內的歐洲字母。

除了中華文明之外,第一個使用紙張的文明是阿拉伯文明;第一部寫在紙張上的宗教經典為《古蘭經》。

人類學家H.S.張伯倫認為,西方文明是依靠紙的文明(our civilisation is of paper),而以前的歷史都是不真實的(儘管他從西方中心論出發,武斷地宣稱,是歐洲、而不是中國發明的造紙術)。

美國聖約翰大學教授佈雷特·布拉克指出:“在印刷機與活字版被髮明之前和在大量的便宜紙張被使用之前,字母是不可能出現的,完全意義上的文字更不可能。”

明尼蘇達大學教授歐文·方格也說:“在印刷編排字母構成書寫文字的基礎之前,……(歐洲)各地的方言土語都是不可能變成適合的文字的……。”

芝加哥大學教授索薩西說:“自從歐洲人開始知道中國的書寫文字,它就被當成完美文字的範式。”

在伏羲畫卦、蒼頡造字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形成了書面表意語言——中文漢字。事實上,只有像中文那樣的表意文字才能夠超越語音的轉瞬即逝的侷限,穿越時空,形成可靠的歷史紀錄。


血色黃昏的黃昏


我是景區開旅館的,一年大概接觸1000多個各種國家的人,70%是歐洲來得。我自己旅遊也是基本出國玩。

依照我的個人經驗,歐洲非英語母語的國家裡邊,就只有北歐各國,德國,荷比,瑞士講英語比較流利。除了這幾個國家,其他國家的英語普及程度都不高,到了東歐那邊更加夠嗆,在莫斯科的機場,都找不到幾個講英語的人,比找懂中文的人還難找。

所以,你的命題有問題。


duangduang2019


不準確。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

嚴格地說,北歐國家(挪威瑞典芬蘭)和丹麥荷蘭德國,英語普及率確實高。南歐國家很一般。斯拉夫國家也一般。

我單位前後來過好幾個外教(西班牙籍),能夠流利說英語的,一位,另幾位非常一般。

我到過俄羅斯,問路時,花了好一會,才有一個能和我英語交流。有個賓館,基本都是外國人住,多位前臺不會英語!後來找到一會英語的前臺,說俄國學校裡,有外語課(英德法西等,學生可自選,選英語和德語的人數差不多),不過,高考不算分,等同於選修課。

遇到過一巴西留學越南的學生,不懂英語!到了越南才開始學!他說他們國內外語學西語和法語,學英語的也有,少。(巴西不是歐洲,不過總體上是歐洲文化)

當然,學歷高的,跨國公司工作的,的確英語一般都會。電視新聞裡,學術會議上,他們(一般)都說英語,這就給我們帶來歐洲人都會英語的映像。

實際到了那裡,出門和公交司機,超市店員等基層百姓交談過,就知道了。


小島百姓遊記


歐洲國家的語言,大致上都來自於拉丁語,對比中國,相當於各地方言。

但是,英語並不是所有歐洲人都會的,就好像中國人並不是都會說普通話,或者東北話,因為中國方言的差別還是非常大的,比如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無論是語音還是用詞,都有很大區別,彼此完全不能溝通。所以中國推廣普通話。

歐洲並沒有統一的普通話,所以有時候我們會看到,普通歐洲人除了母語之外,他對於歐洲其他語言也是知之甚少。


雲鶴閣


不是。歐洲各國會英語的人數不多,但是所有國家都把英語當做通用語來學的,所以在任何一個國家都能找得到會英語的人。

為什麼西歐人學英語很容易?因為西歐國的語言大部分都屬於印歐語系,共通的地方很多。不過是因為分裂成不同的國家,發展出了不同的文字而已。

就像咱們中國,雖然方言眾多,但基本上是屬於漢藏語系,語法通用,僅發音有所不同。所以一個河南人,會東北話,會陝西話,會山西話,是不是覺得沒什麼了不起的?但如果秦始皇沒有統一六國,就相當於一個河南人會五六種外國語了,是不是又感覺這個人很厲害了?


花生噸


英語就是歐洲普通話,其他就是方言。你說為什麼都會。


用戶5345762339058


會英語的都是上學學過的。


0Einstern0


英語在歐洲就像我國的普通話,歐洲各國語言差異就像我國的各省類似,普通話在我國全國都能聽懂,年輕一代也都基本會講(儘管不一定標準)所以歐洲的語言和我國的情況類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