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書都說岳飛是秦檜害死的,難道皇帝沒有責任嗎?到底誰更想岳飛死呢?

話多得很


對岳飛之死的闡述,有死於宋高宗之手、死於宋高宗與秦檜聯合迫害之下、死於金人之手三種說法。在這其中士大夫集團扮演的角色似乎較少,實際上正是士大夫對武官的奪權導致了岳飛之死,自宋朝確立了崇文抑武的政策,文人的權力與地位直線上升,形成龐大的士大夫集團,武官受到排擠與迫害成為宋朝的常態,即使面對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入侵,簽訂屈辱的議和條約,年年賠款,也不曾改變這一政策。之後的歷代皇帝為避免五代十國武官奪權的局面,加強中央集權,竭力推行、加強這一政策,而文人集團為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努力維持現狀,打壓武官,但到了南宋時期,由於外敵入侵,不得不啟用武官,皇帝與文人集團暫時做出讓步,武官的權利與地位均得到提高,但是隨著局勢的變化,宋金之間局面緩和,文人集團已經不能再容忍武官侵奪他們的權力,文官武官的矛盾凸顯,文官集團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不惜犧牲整個王朝的利益。岳飛之死,是文官與武官矛盾爆發的結果。

崇文抑武局勢下的岳飛

隨著宋金局勢的變化,宋金議和在即,文官集團已經迫不及待要解除武官兵權,重新確立宋朝的崇文抑武政策,重回權力中心,恢復宋朝的一貫傳統———文人主政。

和議完成之後,文臣奪權之路開始,此時的皇帝與士大夫集團都已經迫不及待地恢復自宋朝建國就確立的祖宗家法———崇文抑武政策。 宋朝文官武官集團矛盾尖銳,而岳飛正是這場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士大夫集團保守、不思進取,為自身的利益,不顧國家利益,對外屈辱求和。

紹興三年(1133),偽齊在金朝的支持下攻佔襄陽府,並取得了京西路的大部分州縣,從而嚴重威脅到了南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安全。 岳飛的軍隊從五月初開始出兵,前後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收復了襄陽府、隨州、信陽軍等六個州郡後,隨後奉命停止前進。 這時,32 歲的岳飛被升任節度使,和劉光世、韓世忠、張俊等前輩將領並列。

岳飛的軍隊離開鄂州進行北伐,到達德安後先後收復了蔡州、潁唱、淮寧、鄭州、洛陽。 郾城會戰時,金國人用“柺子馬”衝擊,岳飛運用巧妙的戰術,擊潰金軍。 金軍又以重甲騎兵“鐵浮圖”投入戰鬥,岳飛遣步兵上陣,以麻札刀、大斧專砍馬足,殺得金軍屍橫遍野。 金將完顏宗弼哀嘆:“自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之挫衄!金軍士兵也驚呼:“撼山易,憾岳家軍難!”接著,又在潁昌大敗金將兀朮軍隊的反撲,取得了潁昌大捷。 金軍大將韓常也不願再戰,派密使向岳飛請降。 岳家軍給金軍以重大打擊,創造了收復中原的有利條件。 此時的岳飛意氣風發,劍鋒直指金軍,意在收復中原,迎回二聖。

岳飛和他所統帥的岳家軍在抗金戰場上,戰功赫赫。 但岳飛在政治上極其幼稚,“飛數見帝,論恢復之略”。多次提出收復失地,迎回二聖。宗澤說:“聖人愛其親以及人之親,所以教人孝,敬其兄以及人之兄,所以教人弟。陛下當與忠臣義士合謀肆討,迎復二聖。”高宗不得不做出迎二聖的姿態,用以籠絡人心。岳飛手握軍權,不能體察上意,再三提出迎回二聖的問題,觸怒高宗難言之隱。

此外,高宗認為岳飛擁兵自重、桀驁不馴、干涉立儲、反對議和。 高宗是投降派的代表,岳飛則是主戰派的代表,雙方發生了激烈的矛盾。 在宋金議和前夕,岳飛已大禍臨頭,他自己卻懵懂不知。

岳飛之死

«宋史»上就清清楚楚地寫著金人提出了“必殺飛,而後和可成”的要求。 在宋金議和時,岳飛成了雙方的絆腳石。 因此,岳飛必死。

鄧廣銘認為秦檜是殺死嶽的元兇。 他認為:“岳飛的殺身之禍,只是因為他堅持以武力抗擊金人、堅決反對賣國投降的所謂‘講和’而招惹來的,是秦檜和趙構共同對他下的毒手。 也正是因為岳飛始終一貫地堅持收復失地、報仇雪恥,特別是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叛賣國家和民族的罪行,雖遭受到投降派的君相的忌恨而不稍改變,且終致以身殉之,所以他才能夠成為我們歷史上最偉大的民族英雄之一。 岳飛為此而生,為此而死。”許多人認為秦檜秉承金人旨意,商討宋金議和。 秦檜殺岳飛原因有三:一是摸透了高宗心思,秉承上意,二是摸透了金人的想法與暗示,三是岳飛與主和派矛盾尖銳,並且與秦檜的關係惡化,不肯陷害韓世忠,而且公開表示對他的不滿。 正如«宋史»的撰者脫脫所說:“飛與檜勢不兩立,使飛得志,則金仇可復,宋恥可雪,檜得志,則飛有死而已,高宗忍自棄其中原,故忍殺飛!”王曾瑜認為:“宋高宗是殺害岳飛的元兇,而秦檜和張俊是幫兇,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完全是一反常規、不擇手段的虐殺。”高宗是岳飛命運的最終決定者。 趙構是投降派的總代表,而岳飛和投降派產生了激烈的矛盾。 岳飛表現出的桀驁不馴也加深了趙構對他的不滿。 紹興七年(1137),大將劉光世解除兵權,因軍隊指揮權高宗與岳飛發生矛盾。 岳飛一氣之下,憤而辭職,不等上級批覆,擅自離開其崗位。 此時正當用人之際,宋高宗連下三道御札,命岳飛歸朝,岳飛固執不從。 可以想見趙構對於這樣驕橫跋扈的武官憤怒到了極點。 岳飛回軍隊之前,趙構便對其提出嚴厲警告,可能此時趙構已對岳飛起了殺心。 此外,岳飛的政治敏感度太低。宋朝推行崇文抑武政策,尤其是武官不能干預政事,以此避險。 岳飛卻上書高宗,建議立儲。 岳飛此舉加深了高宗對他的猜忌與厭惡。 高宗開始懷疑岳飛對他的忠心。 高宗還經歷過苗劉兵變,對武官更加不信任,隨著宋金局勢的變化,最終導致了岳飛之死。

«宋史»認為岳飛之死和宋金和議脫不開關係,以鄧廣銘為代表的學者認為秦檜是殺死岳飛的元兇,而王曾瑜等學者認為宋高宗是殺害岳飛的兇手。

傳統觀點對岳飛之死的原因上文已有敘述,但筆者認為,從深層的政治文化角度分析,岳飛死於文官集團的共同謀害,岳飛之死。象徵著自宋朝立國以來所確立的崇文抑武政策的迴歸,南宋初期。內有農民起義。外有金人入侵,在此情況下。文官集團不得不暫時放棄對權力的壟斷,武官進入政治核心。掌握兵權。地位得到提高。侵犯了文官集團的既得利益。文官武官矛盾激化。但隨著宋金局勢的轉變。宋金議和。文官集團從武官手中奪回兵權,岳飛之死是文官武官鬥爭的必然結局。不殺岳飛。無法使其他武官心生畏懼,此事之後。宋朝恢復了文人主政的傳統格局。

宋朝文人敵視、迫害武官已深入骨髓。在宋金局勢不明。尚需用人之際。文人集團就已經開始籌劃解除武官兵權一事,紹興元年汪藻上奏章言“諸大將擁重兵。寢成外重之勢”。其目的是“以漸銷諸將之權”。高宗心領神會。“後十年卒如其策” 。監察御史張戒曾對高宗提起此事。建議分散諸武官權力。高宗對其上疏也十分滿意並表示將採納他的意見,紹興九年(1139)。南仲上書高宗:“劉光世竊琳館之清名,首鼠兩端,太祖嘗謂宰相曰:‘朕指使將 帥 日 偏 裨 列 校。’今日諸將尾大不掉”就是提醒趙構儘快解除武官權力,在宋金局勢不明之時。文官集團就對武官兵權的解除表現出熱切的關注,由此可見。文官集團為了其自身的利益。甚至置整個國家利益於不顧。

如果沒有文官集團強烈仇視武官。高宗也不會如此輕易地奪回武官兵權,高宗與文官集團聯手壓制武官。南宋最終迴歸立國以來崇文抑武的政策。而岳飛則成為南宋此次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宋太祖有不殺大臣的誓言。但不包括武官,岳飛之死是宋朝文官迫害武官的繼續與發展。如北宋曹利用自殺、王德用和名將狄青遭貶死。南宋曲端之死,“無論妄加罪名。鞫治手段上都和秦檜酷害岳飛如出一轍。”沈德符言:“此何異於秦檜之死岳飛乎。高宗之不能中興者。秦檜為之首。而張浚為之從。”他們遵循的都是本朝所恪守的摧折武官的政治信條,秦檜陷害岳飛。其手段正是效法張浚及其前輩歐陽修等人。

宋朝文官集團雖然有以天下為己任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但其整個團體卻存在著巨大的缺陷,他們黨同伐異。強烈排斥侵犯本利益集團之外的武官。政治心胸極其狹隘。甚至不顧整個國家利益。寧願對外屈辱求和。卑躬屈膝,縱觀整個宋朝。雖然沒有外戚、宦官、宗王、強藩困擾。但是宋朝以文官集團主政。陷入了一種畸形的狀態。僅僅靠擅寫文章、詩詞歌賦是無法使國家長治久安的。如果一遇外敵入侵。整個國家便搖搖欲墜。江河日下。導致北宋滅亡的靖康之變就是很好的佐證。

岳飛之死顯示出宋代文人主政的巨大缺陷。北宋和南宋滅亡的原因何其相似。都是滅亡於外族的鐵騎之下,文官集團雖然獲得了至高的權力。但又一次重複了北宋滅亡的原因。苟且偷安。武事不強。最終走向覆滅,在經歷了靖康之變、北宋滅亡之後。宋代的文管集團經歷了及其屈辱的靖康之變。兩位皇帝都淪為金人的笑柄。但他們不僅不吸取教訓。改善以文馭武的僵局。反而還要堅持貫徹崇文抑武的政策。且將王安石變法的功績推翻。認為王安石是北宋滅亡的罪首。將其從神宗廟驅逐。改成保守派的司馬光。他們的保守。不思進取。隨著時間的流逝反而加強了,宋朝皇帝加強皇權。選擇了依附性最強的士大夫。禮遇文官超過歷朝歷代。最終形成一個只追求集團利益的官僚政治體制。缺少進取的政治人格。南宋建立之後本可以破除這個僵局。但是宋朝文官集團和統治階級的保守與愚昧。仍然敵視武官,而岳飛正是南宋恢復傳統的崇文抑武政策的犧牲品。


五千年時間軸


關於岳飛之死呢,史書上的記載都是秦檜的錯,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了了一代名將岳飛成為千古恨事。所以秦檜從他死之後也就慢慢的被人唾罵,變成了千古罪人。但是岳飛之死真的完完全全是秦檜的過錯嗎?這也未必有很複雜的歷史原因在裡面。那今天呢,就簡單的分析一下。首先從秦檜來看,他是整個岳飛之死的主要責任人,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因為他從金國逃回南宋之後,有人說他是金國安插在南宋的間諜,是金國扶持的,投降派!從他一系列的事情也可以看出來,確確實實是這麼回事。他主謀殺害岳飛呢,可能也是為了完成金國主子的任務。另一個當時的宋朝皇帝宋高宗他為什麼要殺害岳飛呢?因為宋朝有一個國策就是重文輕武,岳飛作為一個武將,打造出了岳家軍這樣一個半脫離於朝廷的軍隊組織,肯定是不會被宋朝政府說容忍的,另外岳飛的口號是指導黃龍府迎回二聖,這個事兒就關係到宋高宗地位的穩定,他爸和他哥回來了,他去哪裡?還有一點宋高宗由於生理疾病沒有兒子。雖然他當時找到了宋太祖的後代養在宮中,不過一直沒有立為太子,因為他時刻還在想著自己能夠生一個兒子,而岳飛呢,多次上訴請求立太子。這就相當於是戳到了宋高宗趙溝的痛處。也就是逆了龍鱗不殺你殺誰?這些呢,都是一些外在的原因,從岳飛的角度來講,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國為民考慮,從來沒有考慮他自己。他組織軍隊,訓練岳家軍,攻打金國。以及上述請求立太子一切呢,都是為國考慮。正是因為他太大公無私,所以觸怒了小人的利益,也招致殺身之禍。正是因為中華民族有這樣的人,所以才成為我們民族的脊樑,他也才能世世代代的受人尊敬,受人敬仰。


歷史愛好者部落


封建王朝向來都是伴君如伴虎。宋朝名將岳飛縱有報國之心,卻生不逢時,著實令人惋惜。

宋金兩國連年征戰,岳飛精忠報國,只想收復失地,接回被俘的徽、欽二帝。可當朝皇帝趙構重文輕武,而且一心求和,岳飛的所作所為與皇帝所想背道而馳,如此不明聖意,又是這樣我行我素,怎能不讓皇帝反感。相對於秦檜,懂得阿諛奉承,背地裡還暗通金國,完完全全一位偽君子,同時為了兩邊都能討好,他便把矛頭指向了岳飛,以“莫須有”罪名害死岳飛,正因如此他也成了千百年來人人唾罵的千古罪人。

但若將歷史細細品讀,我們可以得知,岳飛之死並非全由秦檜所致,更多的是他自己不識時務,違逆聖意,觸犯了龍顏,因此真正想害死他的其實就是宋高宗趙構,秦檜等人只不過充當了替罪羊,因為皇帝的過失在那個年代又有誰敢評判呢。


遊子dream


岳飛之死主要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說是秦檜害死的,也有人說是高宗趙構害死的,我認為二者兼而有之並且也有自身的原因。主要理由如下:

1、岳飛和秦檜政見不和,岳飛是主戰派,秦檜是議和派,況且秦檜接受金國居賄,放到現在來說就是漢奸、賣國賊。秦檜也怕岳飛打敗金國使自己通敵的事情敗露,所以處心積慮要害岳飛。

2、宋高宗趙構,害怕岳飛功高蓋主,且岳飛又手握兵權,而高宗本人是沒有兵權的。趙構想的是偏安一隅,得過且過,而岳飛不然,人家考慮的是收復河山,迎回二聖。趙構既怕迎回二聖自己皇位難保,又怕岳飛像他的老祖宗趙匡胤一樣黃袍加身,取而代之,所以也有除去岳飛之心。

3、秦檜明白趙構的心思,二人一拍即合,由秦檜、万俟卨、羅汝楫等蒐羅證據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替趙構“背鍋”。

4、岳飛的口號提的不稱皇上心意“直搗黃龍”“收復河山”倒也罷了,偏偏加了個“迎回二聖”,如果真的迎回二聖,這讓皇上情何以堪啊!所以高宗趙構千方百計阻撓北伐,只想議和。

綜上所述,秦檜殺害岳飛既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也替皇上背了黑鍋





萬里清風來


岳飛之死,這一現象級事件在整個中國史上都是影響深重的。到今天為止,殺害岳飛的原兇或主謀基本上定性了,那就是高宗趙構,秦檜等四奸充其羽翼及具體實施者而已。而中國封建王朝史官出於為尊者諱,往往移花接木張冠李戴,皇帝乃天子萬歲聖人,焉能有錯?於是秦檜等人成了替罪羊。

然而,評論歷史人物及事件又怎能不放在更廣大的歷史環境中去呢?縱觀有宋兩朝,武將地位始終低文臣一級。這乃源於趙匡胤杯酒驛兵權,崇文抑武。武官職位常由文人擔換。宋朝文人是很吃香的,尤其看那文官們官帽兩支長長的沉甸甸的紗帽翅,那是何等雍容何等威儀!而武將武官呢,作戰頭盔上頭只有簪纓一尾垂散,前朝武將盔纓中的金屬槍頭被拔得乾乾淨淨。以小見大,足見趙宋皇權對武將弄權藩鎮割據之前鑑忌憚深矣!

在岳飛的前面,有楊家將呼家將有狄青,評書演義中那可是受盡了文官奸臣的陷害。只是因為女真入侵靖康發難,社稷傾倒天下大亂,武將才得有抒展才能的機會。一時韓張劉楊嶽諸軍興起,亂世勤王建功立業。但在諸軍為國紆難的過程中,南渡殘宋的文官集團始終在觀察審視著前方武官們的作為。以天子為首的這些人,生怕武將借收復國土迎二帝歸京為口號從而做大做強,以致再度出現唐朝中期至五代十國的諸侯爭霸藩鎮割據的局面。若真如此,大宋國體國本動搖,皇權一旦旁落,天子和那些文官集團寫詩作畫頤指氣使的日子也就到頭了。

有鑑於此,朝廷對岳飛韓世忠一干武將的防範始終都在。隨著宋金軍事鬥爭的此消彼長,大宋元氣的逐步恢復,皇帝在文官集團密謀下,也開始對領兵的武官們下手了。他採取試探隔絕分化誘惑諸般套路,一步步削奪兵權,繼而許以良田美宅厚財美女。試想,多數武官如楊浚吳玠張俊劉光世楊沂中在官場多年,深通其中三昧,自然樂得放權迴歸皇權陣營。連足與岳飛並列的韓世忠也削平了英雄氣向皇帝示好。眾武將在各自地盤坐山觀虎鬥,只看那一支岳家軍長驅而入直搗黃龍。而岳飛又不好財色清廉如許,朝廷怎不忌憚?眼看他兵到朱仙鎮馬上要過黃河復舊地上版圖了,皇帝焉能不怕?所以才有後來傳得神乎其神的十二道金牌詔歸嶽鵬舉,才有千古奇冤的一代風波獄!因此說,害岳飛者是秦檜,是趙構,歸根到底還是封建專制的無上皇權和文官政治呵!


手機用戶詩意棲居


新皇帝肯定要負主要責任,如果岳飛打贏了迎回微欽二帝,那他自己的帝位怎麼辦?秦檜如果沒有新皇帝的首肯或默認,他敢能連下十二道金牌招岳飛回朝嗎?當時岳飛可是手握重兵的大將,朝內朝外還有很多支持岳家軍的朝臣,更別說殺了?當然秦檜也是有重大責任的,只不過他把皇帝的責任一起背罷了!


用戶周百通


秦檜是奸臣,趙構更不是什麼好鳥。趙構很害怕岳飛直搗黃龍府去迎回二帝,將來他怎麼安排,二帝怎麼安排?最好的辦法就是殺掉想進攻金兵的岳飛,讓二帝死在北國就行了。秦檜是金國的間諜,正好利用他的這種心理,從而殺害了最能攻打的岳飛,給金兵掃除障礙。所以岳飛之死正是在這種內外勾結之下的犧牲品。岳飛像前跪著幾個奸臣是遠遠不夠的,缺少了元兇趙構,說讓趙構在那跪著有損後來統治者的形象,這都是天之驕子了怎麼可能跪下,所以歷代統治者都在逃避這個問題。但是趙構不跪,永遠不能叫公平和正義。


破迷開悟13


殺死岳飛的就是岳飛本人。

我們都知道岳飛是忠臣良將,到死也不願意反,後背刻著精忠報國四個大字,是個響噹噹的民族英雄。但是就是這麼一個忠臣良將為什麼會被殺,而且當時的士大夫階級也不願替其平反洗冤,最後還是宋孝宗北伐的時候替其平反洗冤。

宋太祖有祖制曰:“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不殺”,子孫當皇帝只要殺這種人,天必遣之。

兩宋交接的時候趙構總共殺了三個大臣,一是張邦昌這個人是金朝立的傀儡皇帝,趙構殺他是為了皇統。第二個是歐陽澈,趙構殺他是因為這個人老是說他得位不正,應該稱制而不改元,危及統治。第三就是岳飛,在任何具體的錯誤上又逮不著,最後不是說莫須有嗎?也許有也許沒有吧。

懷疑趙構殺的都是說什麼,岳飛迎二聖,威脅趙構的皇位等等,這個道理是站不住腳的,迎二聖是誰提出的,是趙構和秦檜提出的,你想啊一個沒有軍權又沒有人事任命權的皇帝他即時回來對趙構又有什麼威脅可言,而且趙構他娘韋太后回朝的時候宋欽宗跪在地上攀著韋太后的馬車說,你回去後一定要和我弟弟說:‘’我就想回去在太一觀當一觀主,無敢他妄爾”,這麼一個人回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嗎?無非是撒點錢糧嗎,所以說趙構因為這個原因殺岳飛沒道理吧!

南宋一直主張的是和金人和談,岳飛的作用沒你想象的那麼大,但是岳飛當時可是掌管南宋七分之五的兵力,那麼請問此時此刻趙構最害怕的人是誰,不是什麼徽欽二帝,什麼金兀朮,恰恰是岳飛本人,你那麼能打,你掌握了全國七分之五的兵馬,你還打贏了,你不當皇帝誰當皇帝,所以高宗這個時候是真怕了,當然我們現代人都知道岳飛是忠臣,但是你別忘了,宋朝還有一個後周的忠臣,宋太祖趙匡胤啊,手裡有兵馬一個黃袍加身就能改朝換代啊,你要是趙構你怕不怕,心慌不慌,不怕你有造反的想發,就怕你有造反的實力啊,秦朝的王翦也是名將每打一張,畢跟始皇帝要封賞啊,所以王翦善始善終,跟岳飛同朝的韓世忠也是忠臣良將,也很能打,但是他比岳飛多了一個心眼,天天找趙構要金銀財寶,要土地,要田宅,藉此向高宗趙構表明我就是貪點小財貪圖享樂,對你那皇帝的位置沒想法,後來也就矇混過關了,即時過關了也是天天大門不出宅在家裡,高宗後來也沒怎麼滴他。

但是岳飛那?不愛財,不貪圖女色,深的民望,士大夫階層也喜歡他,沒事還能寫兩篇名流千古的詩詞,這種人對皇權天然就構成了威脅,而且岳飛的脾氣他別倔,對老百姓叫倔對皇帝叫跋扈,你試想一下這種人能活長久嗎?

以上種種都是個人觀點,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關注一下。


白話那些事


岳飛手上卻有私人武裝岳家軍,號稱十萬餘眾,這必然讓趙構感覺到威脅。雖然岳飛一直向朝廷表忠心,須知即使岳飛沒有這個意思,但是難保他手下的人沒有這個意思,像趙匡胤黃袍加身一樣,有些人也會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擁立岳飛稱帝。到時候岳飛想不答應也不行。

1137年,岳飛聽說金人想在汴京立飲宗之子,就上疏高宗請立太子以安定人心。一個武將卻干預起皇帝的“立儲”,這是趙構無法容忍的。

從趙構個人的角度,他是想和金人議和的。趙構在沒當上皇帝之前就與金人打交道,知道金人軍事上的厲害。

所以金人在議和時提出了“必殺飛,始可和”的條件,這是岳飛被害的外因。與金人提出的要求相呼應的是,當時的趙構已經完全不想再嘗試進行北伐的努力。


醉夢拾遺


岳飛在軍事上是將才,在政治上小孩,發生這種結局也是必然的,比如韓信他在軍事上是天才,在政治上還不如孩子,他逼封齊王,擁兵自重,君命難行所以結局悽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