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真的是“以寡敵眾”嗎?

建安元年(公元196)曹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昌,從此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


官渡之戰真的是“以寡敵眾”嗎?


後來他又相繼消滅袁術、呂布,勢力範圍得以擴大。曹操控制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在黃河下游,與袁紹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據說當時袁紹兵力遠在曹操之上。

官渡之戰真的是“以寡敵眾”嗎?


建安五年(公元200)一月,袁紹組織了一隻十萬人的部隊南下,而此時曹操“兵不滿萬”雙方在官渡大戰,曹操以少勝多,從此袁紹與曹操雙方力量發生轉變。中國北方由分裂走向統一。但曹操真的用那麼少的兵戰勝袁紹的十萬大軍嗎?官渡之戰中袁曹雙方的力量真的如此懸殊嗎?

官渡之戰中,曹操採用的是弧形防禦陣線,入青州,佔領齊、北海、永安等地,並派程昱駐守甄城。防止袁紹方面從東面襲擊許昌,派衛覬鎮守關中,派魏種鎮守河內,曹仁佔領射犬,于禁、劉延屯駐延津、白馬,正面迎敵。到九月份的時候,曹操返回許昌,又佈置了一些兵力,鎮守官渡。試想一下,那麼長的戰線,如果兵不滿萬,曹操如何做的到?

官渡之戰真的是“以寡敵眾”嗎?


關於官渡之戰前曹操擁有多上兵力的問題,也可以從史料中找出一些具體資料。裴松之為《三國志》所做的補註中對官渡之戰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魏武初起兵,已有眾五千,自後百戰百勝,敗者十二三而己,但一破黃巾,受降卒三十餘萬,餘所吞併,不可悉紀,雖征戰損傷,未應如此之少也。

這段記載對袁曹雙方兵力懸殊的說法提出了質疑,他推算,曹操起兵的時候有五千人,之後百戰百勝。單破黃巾軍之後,接受了三十餘萬降軍。雖然征戰有所消耗,但也不應該這麼少。

再說,曹操在發財了青州黃巾軍以後,又打敗了汝南、潁川的黃巾軍,接受降軍數萬,所以曹操的兵力肯定不止區區幾千人,裴松之認為,就算曹操再厲害,也不可能以數千兵力打敗袁紹的十萬之師。

為了防止腹背受敵,建安五年,曹操用了半年時間東征劉備。而在曹操東奔西走的半年,袁紹居然沒有趁機攻打曹軍,這不得不讓人感到疑惑。如果曹操原本只有數千兵力,而且還分散了一部分攻打劉備,袁紹如果此時進攻曹軍,勝利簡直唾手可得,袁紹也是善於用兵的人,他之所以沒有趁機攻打許昌,只能表明曹操當時有足夠抵擋他進攻的兵力。

官渡之戰真的是“以寡敵眾”嗎?


據《三國志:魏武帝傳》記載,建安五年八月,紹連營稍前,依沙為屯,東西數十里,公亦分營與相當,合戰不利,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紹復進臨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於內作之,以想當。

連營幾十裡,幾千的兵力怎麼可能做的到?

自古以少勝多的戰役大都速戰速決,因為把戰役拉的很長的話,對兵力不足的一方非常的不利,而官渡之戰卻持續了八九個月,能夠抵抗那麼久,即使曹操最終兵敗,他的兵力也不會比袁紹差多少,更何況曹操最終還取得了勝利。

官渡之戰中曹操的勝利固然和他靈活的戰術分不開,但是肯定也不是在兵力懸殊那麼大的情況下獲得勝利的。《三國志》中對官渡之戰的描寫顯然是誇大史實的。


多多關注,多多支持!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