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後代在清朝最後一個封侯者是誰?他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文史磚家


我很喜歡中國歷史、傳統文化、奇聞異事、道家、風水與中醫,希望有相同愛好的朋友關注我哦。我對題主的這個問題很有興趣回答。



可能有些朋友看到這個問題會覺得很好奇,怎麼在清朝還有朱元璋的後代被封侯?其實好奇的可不是題主自己,很多人都很好奇這個問題,其中一個好奇者還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英國籍“洋帝師”莊士敦!

1924年的時候,溥儀雖然退位了,但是還住在故宮裡面,而且他還有一個英國老師叫莊士敦來教他英文,所以溥儀雖然只有初中學歷,但是文化程度很高的,中英文都會,這個我就先不說了。

且說莊士敦有一天偶然看到了一份宮門抄,也就是我們都聽過的“邸報”,上面寫著“朱侯今天去明陵祭祖;延恩侯完成了祭掃明陵的使命,回來向皇上謝恩“。話說莊士敦也是一箇中國通,但是看到這樣的一個內容,就和咱們這些吃瓜群眾一樣很是驚奇,大清朝怎麼還有一個祭掃明陵的”延恩侯“或者”朱候“呢?那這個延恩侯到底是誰呢?

然後莊士敦就忍不住好奇,到處打聽,終於知道,哦,原來感情大清朝還真有一位朱元璋的後人在做清廷的”走狗“,啊呸,是”延恩侯“!他叫做朱煜勳,按照譜系來說的話,他應該是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的後裔!朱煜勳也是清朝最後一位朱元璋的後代裡在清朝被封侯的!所以題主想要的答案就是這個了!

但是我們可能又有疑問了,那為啥朱元璋的後代會在清朝做侯爺,而且還是一等侯爵哦!

其實事情的經歷是這樣的。

明朝的正式滅亡,可不是崇禎吊死在景山,順治在故宮做了龍椅就完了。而是一直到了康熙初年,也就是1662年,明末永曆帝朱由榔在昆明被土司給弄死才算是正式滅亡。但是雖然明朝算是完了,但是因為漢人不願意被”韃子“奴役,所以當時有很多的”反清復明“的人和組織,不停的反抗清朝統治。其中有一個比較出名的,就是”朱三太子“,咱們看關於清朝的影視劇的時候,經常就有一個反面人物就是”朱三太子“。這個朱三太子是崇禎的三兒子,也不知道是真假,反正有很多的人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來”反清復明“,經常隔三差五的這裡搞一次暴亂,那裡弄一次破壞,把康熙以及雍正煩的不行。

後來怎麼辦呢?雍正不虧是一代雄主,他想了個辦法,說既然你們漢人都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來”反清復明“,那我乾脆讓朱元璋的後代們站出來替我”代言“,讓朱家人站出來說清朝的統治是順應天意是合法的,這看你們還怎麼打著朱家的旗號來反我!

於是呢,雍正就找到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的後裔,當時做清朝宣化知府的朱之璉,把朱之璉封為一等”延恩侯“,享受”正部級“待遇,當然沒有什麼實權。這下好了,人家朱家自己人都不反清了,你們這些外人還復的哪門子明?

這樣慢慢的,清朝也沒有人再反清復明了,但是”延恩侯“這個爵位卻一直傳承了下來,一直傳到了溥儀那一輩,最後一位延恩侯就是朱煜勳!

這也就有了1924年,莊士敦看到那份”宮門抄“從而瞭解到大清還有這麼一位朱元璋的後代在做清朝侯爺的故事!

1924年11月5日上午約9點多,溥儀和皇后婉容正在儲秀宮邊吃水果邊聊天,國民軍將領鹿鍾麟突然讓人傳話給溥儀,要求皇室在三小時內全部搬出紫禁城。這樣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也結束了在故宮的生活,抗戰勝利後更是一度淪為囚犯而被改造。而另一位明朝皇室的後裔,也結束了清朝侯爺的待遇。歷史的發展,有時候就是這麼的神奇,只能說造化弄人。


閱史歌流觴


康熙元年(1662年),隨著永曆帝朱由榔在昆明遇害,明朝正式覆亡,但民間“反清復明”的運動卻並未因此消失,除部分依附於臺灣的鄭氏集團堅持抗清外,更多的人則是打著“朱三太子”(崇禎帝第三子)的旗號,不斷地發動對清朝的反抗活動,讓清廷頭疼不已。


雍正帝即位後,“反清復明”的情緒依然濃厚。在這種情況下,雍正帝思慮再三,覺得與其讓真假難辨的“朱三太子”鬧下去,倒不如豢養一個聽話的明朝皇室後裔,讓他來承認清朝的合法性,豈不是就能堵住天下悠悠眾口?雍正帝想到便做,最終選中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簡王)的後裔、時任宣化知府朱之璉,冊封他為承恩侯。



在清朝27等世爵(主要授予漢族和西南少數民族,不同於滿、蒙兩族的宗室爵位)中,承恩侯屬於一等侯爵,負責明陵的祭祀及管理事宜。然而,承恩侯不能穿戴明朝衣冠,不能使用明朝正朔、祭禮,且必須得到向有關部門的批准後,才能履行祭祀的職權。與此同時,承恩侯每年僅能得到俸銀610兩、俸米305石,待遇標準也遠不及元朝之前的亡國君後裔。


雖然承恩侯並無實權,所享受的待遇標準也不高,但它畢竟屬於世襲爵位,在身份上屬於旗籍(漢軍正白旗),每年還能領取俸銀、祿米,對於朱元璋碌碌無為的後裔們來講,還是充滿巨大的誘惑,因此,圍繞著爵位的繼承,朱之璉的子孫們還進行過數次爭奪。從雍正二年(1724年)朱之璉開始受封,到1929年朱煜勳被取消爵位,先後有12人擔任過延恩侯。



在將近200多年的時間裡,歷代承恩侯作為“吉祥物”,基本上還能得到清廷的禮遇,然而隨著滿清覆亡、民國建立,以廢帝溥儀為首的遜清小朝廷自顧尚且不暇,哪裡還有能力優待朱明後裔。在這種情況下,時任承恩侯朱煜勳雖然沒有被取消爵位,但已經難以拿到足夠的俸銀、祿米,生計日漸艱難,最終竟淪落到衣食無著的窘境。


1924年,廢帝溥儀的英文老師莊士敦偶然間看到一份“宮門抄”(專用於公佈朝廷內外大事的文件,即“邸報”),內容為“朱侯今天去明陵祭祖;延恩侯完成了祭掃明陵的使命,回來向皇上謝恩。”莊士敦大感驚奇,經詢問後方才得知,“延恩侯”乃是朱煜勳,在清朝滅亡後依然從遜清小朝廷領取微薄的俸銀,並履行祭掃明陵的職責。



莊士敦對朱煜勳深感好奇,便慫恿溥儀下旨召見後者,並對其進行近距離觀察。溥儀見到朱煜勳後,只是勉慰客套一番,便打發他去見莊士敦,而經過一番攀談後,朱煜勳給莊士敦留下樸實敦厚、禮貌自尊的好印象。出於好感,莊士敦希望將來能親自拜訪他,但遭到朱煜勳的婉拒,原因是自己的居處破敗,不便接待洋國師,而這也是實情。


同年,溥儀被軍閥馮玉祥、鹿鍾麟等人趕出紫禁城,倉皇逃往天津避難,朱煜勳徹底失去經濟來源。但即使如此,當朱煜勳得知溥儀“蒙難”的消息後,還是借錢坐車到天津去探望溥儀,並對他行三跪九拜大禮,申明效忠之意,莊士敦在目睹這略近荒誕的一幕後,不由得在日記中大發感慨。



五年後(1929年),生活難以為繼的朱煜勳,不得不向南京政府申請救濟,而內政部經過研究後,決定取消他的承恩侯爵位,而委以明陵保管委員的職務,月俸為大洋50元,並列入財政部預算。按照當時的購買能力,1元大洋可以買20斤米,以今日米價每斤3-5元計,50元大洋可購米1000斤,合人民幣3000-5000元,僅夠維持兩人基本生活所需。


怎奈朱煜勳有老婆孩子,全家老小的吃喝拉撒全靠這點微薄的薪水支撐,實在是難以為繼。朱煜勳沒有一技之長,在愁苦無計之餘,竟然夥同他人盜掘十三陵某位皇妃的墳墓,並將所得珠寶分贓。但是,盜墓案很快便被查清,內政部甚是憤怒,由此撤銷朱煜勳的職務,時在1933年10月。



此後,內政部下令,將明十三陵交由昌平縣(今北京市昌平區)管理,在陵區內設置專職的護陵警察,並抽掉陵戶擔任。從此,朱元璋的後裔正式退出歷史舞臺,而朱煜勳的下落最終也不為人知。回顧朱煜勳曲折坎坷、略顯荒誕的一生,難免會讓人生出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複雜情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