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心所語——七筆勾

七筆勾——清光緒年翰林院大學士王培棻

萬里遨遊,百日山河無盡頭,山禿窮而陡,水惡虎狼吼,四月柳絮稠,山花無錦繡,狂風驟起哪辨昏與晝,因此上把萬紫千紅一筆勾。\u001f

窯洞茅屋,省上磚木措上土,夏日難曬透,陰雨更肯漏,土塊砌牆頭,燈油壁上流,掩藏臭氣馬糞與牛溲,因些上把雕樑畫棟一筆勾。\u001f

沒面皮裘,四季常穿不肯丟,紗葛不需求,褐衫耐久留,褲腿寬而厚,破爛亦將就,氈片遮體被褥全沒有,因此上把綾羅綢緞一筆勾。\u001f

客到久留,奶子熬茶敬一甌,麵餅蔥湯醋,鍋盔蒜鹽韭,牛蹄與羊首,連毛呑入口,風捲殘雲吃罷方撒手,因此上把山珍海味一筆勾。\u001f

堪嘆儒流,一領藍衫便罷休,才入了黌門,文章便丟手,匾額掛門樓,不向長安走,飄風浪蕩榮華坐享夠,因此上把多樣題名一筆勾。\u001f

可笑女流,鬢髮蓬鬆灰滿頭,腥羶乎乎口,麵皮曬鐵鏽,黑漆鋼叉手,驢蹄寬而厚,雲雨巫山那辨秋波流,因此上把粉黛佳人一筆勾。\u001f

塞外荒丘,土韃回番族類稠,形容如豬狗,性心似馬牛,嘻嘻推個球,哈哈拍會手,聖人佈道此處偏遺漏,因此上把禮義廉恥一筆勾。\u001f

無意中看到了這篇惹著陝西人大罵的七筆勾,覺得挺有意思,一是文字工事,二是描述有趣,對於我這個生於長於陝北的人來說,對其內容也認可七分,寥寥三百餘字,把陝北風光人文描述的入骨三分,難得好文章。\u001f

這七筆勾說的是陝西,其實,根本上講的還是黃土高原地區的陝北,與陝西人引以為榮的八百里秦川沒太大關係。\u001f

在自然生態方面,陝北地處黃土高原,植被較少,水土流失嚴重,山是“山禿窮而陡”,水是“水惡虎狼吼”一點不錯,特別是陝北北部,年少雨水,很多山看上去是光禿禿的荒山。陝北的樹以楊柳榆槐為主的,“四月柳絮稠”確是如此,草也因乾旱少雨的原因,因此是“山花無錦繡”,同樣是因為缺少雨水與植被,幾乎每年開春後就會出現“狂風驟起哪辨昏與晝”的“黃風天”,與萬紫千紅的確是不太沾邊。\u001f

陝北民居的最大特點體現在就地取材上,以窯洞為主,輔之以茅屋瓦房。而窯洞卻是根據各地取材難易的差異而各不相同,在土塬是以土為主,根據地形或斬崖為面或掘地為坑再挖土窯,或者平地以磚為內拱和窯面,中間以黃土夯實形成的所謂磚窯,而對於石頭較多的地方,則是採用人工開採打琢的條形石材砌成的石窯,還有一部分用不規則石片堆砌而成的碎石窯。磚窯和石窯選址相對靈活,三到四孔並列的窯洞前形成院落,窯與窯之間有門洞相通,各個窯洞的功能也各不相同,一般來講,正中窯洞作為客廳,兩邊的則用於居住,另外有一個堆放雜物的倉窯。對於村鎮與大的單位來講,為了節省材料和節約佔地,窯洞則是成排建成,窯與窯之間就像拱橋的墩,可以稍薄一些,最外的兩側因需要提供額外的支撐力而建的非常厚實。對於有規劃的窯洞群,一種是減少佔地,在石窯上建薄磚窯名曰薄殼,二是受地形影響以前排窯洞的頂為院,形成階梯形的窯洞群,我大學時的宿舍就在六排窯洞上。除薄殼外,窯洞頂部都是以黃土夯實形成的,厚厚的黃土與厚厚的石牆使得窯洞的保溫效果非常好,冬暖夏涼,而挖的土窯,則保溫效果更好,窯掌可以說是個天然的保鮮庫,很多人家更會在土窯的底部再挖一小洞,在沒有大棚菜的年代用於貯存蔬菜。至於七筆勾之第二勾中其它之說,則是不盡事實或者誇張過度了。

秦人尚黑,幾千年裡變化不大,陝北受此影響,傳統衣著同樣尚黑。受環境影響,綾羅綢緞一類容易被樹枝荊棘掛壞的衣料明顯不舒適於大多數人,黑色耐髒,少了些許因缺水而無法經常清洗的麻煩,所以外衣絕大多數為黑色,褲子寬而肥,俗稱大檔褲。陝北人最最喜歡的還是無麵皮裘的光板羊皮大衣了,不需裝飾,就以鞣製好的羊皮縫製成大衣,一物多用,冷時毛向裡,熱時毛向外反穿,休息時坐著隔潮,睡覺時裡著當被褥,因陝北晝夜溫差較大,這個無麵皮裘四季常穿不肯丟自有不肯丟的道理。\u001f

在飲食方面,鍋盔則主要是關中地區的飲食習慣,陝北人吃麵餅更多一些,花樣很多,從最長見的餅子、油餅到油旋、幹婁等等,牛蹄羊首自然是吃的,但絕不會連毛呑了,陝北乾旱少雨,農產品也以耐乾旱的穀子、糜子、蕎麥以及各種豆類,日常食品自然與這些是分不開的,糜子脫出的黃米可蒸黃米飯,穀子出產的小米喝粥,深加工的米酒、油饃饃、油糕黃米饃饃、黃米豆沙餡饃饃等等則一般過年才吃,蕎麵**羊腥湯則是待客常見的。奶茶在陝北人來講並不太多,只有靠近內蒙的地方,才有一部分有人喝奶茶的習慣。\u001f

陝北男人樸實憨厚,尚武之氣頗濃,習文之風較陝西的關中地區而言有較大差距,耕讀傳家的很少,文化名人不是很多,近些年出名的是路遙和高建群。陝北的自然環境同樣也造就了陝北男人的疏懶與灑脫,農耕主要是靠天吃飯,莊稼種在地裡就打理的比較少了,大多采用廣種薄收的方式經營,輔以牧羊,因為生計較難,陝北民歌的內容大多悲涼,因此稱之為酸曲。同時因為山大溝深,人煙稀少,人們交流的語文與歌聲相對高昂悠長。酸曲與陝北說書是最長見的文化傳播工具,除了傳統故事及男女愛戀的傳統內容,也會把一些新事物編入酸曲與陝北說書中傳唱。因此功名對陝北人來講是個奢望的人生目標了\u001f

陝北人長的不錯,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之說來自於貂嬋是米脂的女子,呂布是綏德的漢子。“鬢髮蓬鬆灰滿頭,腥羶乎乎口,麵皮曬鐵鏽,黑漆鋼叉手,驢蹄寬而厚”之說純屬找罵了,同樣受陝北地理環境與生存狀態的影響,陝北女人經常需要面對心愛的人要走西口謀生而分別的痛苦,因此柔情似水的同時也情熾如火,敢愛敢恨是出了名的,聽聽陝北的民歌,“雲雨巫山那辨秋波流”之說自然是無稽之談了。

單從安邊、定邊、靖邊這些地名上看,也知道歷史上的陝北屬於漢族與其它少數民族的邊境地區,民族混雜的情況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在異族入主中原的清王朝裡以“土韃回番族類稠,形容如豬狗,性心似馬牛”之語來形容少數民族卻讓我想不明白,也許,那時的滿族已經被同化成漢人了。因為地處邊塞,民族混雜,雖然“聖人佈道此處偏遺漏”,卻也絕不會“因此上把禮義廉恥一筆勾”。但陝北人的禮儀之防的確實不太嚴格,從《公公燒媳婦》、《舅舅挎外甥》等民歌的中可以看出來,不遵孔孟之道有悖人倫天理的行為,在陝北只不過當作笑話來譏諷傳唱,卻沒有深惡痛絕的批判。

2008年2月24日於烏魯木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