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茶館需要掌握哪些茶文化知識?

行著茶酒之路


你好,我是老三探店,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茶的知識

茶葉基本成份: 兒茶素類:俗稱"茶單寧\

探店老三


開茶館一些基本的茶文化需要懂。

傳統的茶道禮序過程很多,不同地區、不同流派也都會有區別,而普及性大眾茶禮則相對簡約。一般茶藝老師都會逐一演示泡茶基本手勢及過程,由於能直接參與沖泡過程,以及面對面的體驗,初學者更能領略茶道樂趣。

熟悉相關的茶具:

1、水注:盛茶作烹煮;

2、茗爐:烹茶備茶器,包括儲存茶葉及置茶器具;

3、茶罐:儲存茶葉;

4、茶則:取茶並可量度分量;

5、茶匙:將茶葉掃放入茶壺內泡茶器,泡茶過程中的主要器皿;

6、泥壺:盛載初次沖泡茶湯,容量須符合飲用人數;

7、茶盞:盛載正泡茶湯,容量以4人為限盛茶器,完整盛茶器能增添品茗氣氛,是待客高尚禮節;

8、公道壺:盛載剩餘茶水,令茶湯更加均勻,不至浸泡過久而苦澀;

9、茶杯及茶托:前者用來飲茶湯,後者則用來墊託茶杯洗滌器,清洗茶具用品;

10、水盂:儲放廢茶葉;

11、滌方:俗稱“茶巾”,用來揩抹泡茶時濺溢茶水備器及滌器在煮水器中煮滾一壺熱水。

關於初習茶道的具體操作,詳細步驟羅列如下:

第一步:溫器

煮水器專為煮水而設,然後注入蓋杯中,再將蓋杯水注入公道壺、茶杯內,最後再倒進茶海,這步驟稱為溫潤器皿,即清洗器皿意思。

第二步:投茶

以寒地雪菊茶為例,置茶將茶葉倒在茶則上,再利用茶匙逐少將茶葉放入蓋杯內。如果是其他緊壓類的茶,應該先將茶葉悶在壺中進行醒茶。洗杯時拿小杯子一定要注意,不要將手碰到杯壁邊緣,將小杯子順時針方向旋轉。

第三步:潤茶

正泡將沸水注高衝至壺中,這樣可以充分激盪茶湯,讓茶葉在壺中翻滾,然後蓋上杯蓋,快速將潤茶的水倒入茶海,將潤茶水棄於水盂中。這第一泡茶即為“溫潤泡”,不作飲用。

第四步:泡茶

分杯重新在蓋杯中注入沸水,定點注水至茶壺的八分滿,靜待三秒鐘之後,再將蓋杯茶湯注入公道壺,此時一定要注意壺中的水一定要濾乾淨,否則會影響下一道茶湯的滋味,然後從左到右將茶倒入各個茶杯內,茶水需七分滿。

第五步:奉茶

雙手奉茶,奉茶時一定要注意,第一杯一般要敬奉給長輩,然後依次從左至右給客人奉茶,最後自己一定要留一杯,置於身體左下側,左手食指和拇指捏住杯子邊緣,右手中指抵住杯子底部,一杯茶分三次慢慢品飲。

完成以上五步驟後,便可開始品茶。品茶要先觀顏色,再聞茶香,然後才細細品嚐茶道宗旨:體現“禪”神,追求“空寂”境界。



小物的美食開箱


開茶館需要掌握哪些茶文化知識?

茶館不太建議沒有經驗的人做,這個行業水挺深的。而且說句實在話,開茶館想賺錢,基本靠的就是人脈關係和老闆的個人能力,那些商業性的建議給不了太大的幫助。

現在茶館一般有棋牌室和清茶館兩種模式,棋牌室有一定風險,見不太得光,但利潤在一定程度上有保障。但現在清茶館是未來茶行業經營的主流。

如果真心想做,可以找一些附近的茶藝師培訓學校去學習一下,考個茶藝師資格證,系統瞭解茶的一些專業知識,跟那裡的老師和學員多交流交流,一般能否開茶館這時候心裡就有數了。

還有,我有個朋友原來是開茶館的。

所以提醒一下題主,如果你開了茶館,要小心到你店裡蹭吃蹭喝的親友。。我那個朋友的茶館就這麼被吃垮了。[泣不成聲]





背地裡有隻喵


要開茶館必須瞭解以下幾點:

  茶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近年來探索茶文化的人越是越來越多,茶文化的知識眾多,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中國茶文化基礎知識,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茶文化的概念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燻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茶文化起源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曆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普及於明清之時。中國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國茶區遼闊,茶區劃分採取3個級別,即一級茶區(以西南、江南地區為表),二級茶區(以西北、江北),三級茶區(以華南地區為代表)。同時,茶也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眾化、最受歡迎、最有益於身心健康的綠色飲料。茶融天地人於一體,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的一種具體表現閤中國漢文化而論之。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禮在中國古代用於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漢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和中國的一些生活中的習慣與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類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茶文化是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中國不僅是茶葉的原產地之一,而且,在中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至今仍有著豐富多樣的飲茶習慣和風俗。

  種茶、飲茶不等於有了茶文化,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條件,還必須有文人的參與和文化的內涵。唐代陸羽所著《茶經》系統的總結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葉生產,飲用的經驗,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陸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視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範,講究飲茶用具、飲茶用水和煮茶藝術,並與儒、道、佛哲學思想交融,而逐漸使人們進入他們的精神領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飲茶過程中,還創作了很多茶詩,僅在《全唐詩》中,流傳至今的就有百餘位詩人的四百餘首,從而奠定漢族茶文化的基礎。

  茶為一種植物,可食用、解百毒、長品易健康、長壽,茶品順為最佳、還可作藥用,所以就有一句茶乃天地之精華,順乃人生之根本。因此道家裡有茶順為茗品。

  漢族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徵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漢族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又如在漢朝,茶葉已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唐朝,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中國何時開始飲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體上可謂開始於漢,而盛行於唐。唐以前飲茶,陸羽《茶經》卷下《六茶之飲》概為言之,謂:“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但多非史實。縱是史實,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經》雲:神農《食經》“茶茗久服,有力悅志”(劉源長《茶史》卷一)。陸羽《茶經》以為飲茶起於神農氏,然《食經》為偽書,盡人皆知,不足為據。《爾雅》有“苦荼”之句,世以《爾雅》為周公時作品,謬以為飲茶自周公始,不知《爾雅》非作於周公。不足為飲茶起始之證。

  浙江餘姚田螺山遺址出土的樹根,經初步判斷是茶樹類植物,中國最早種茶的歷史可能被改寫;茶字的讀音源於巴南人,巴渝是茶文化發祥地。

  基本的泡茶茶道

  泡茶,一共有6個步驟,分別為:

  1、置茶:把茶葉倒在茶則上,再使用茶匙量取適量的茶葉放到蓋杯或茶壺裡。

  2、潤泡:把煮沸的水倒到蓋杯裡,靜待片刻後把蓋杯裡的茶湯倒掉,這第一泡茶叫“溫潤泡”,不作飲用。

  4、正泡:重新往蓋杯中注入沸水,沖泡。不同的茶葉種類,沖泡沸水溫度和時間也有所不同。

  5、分杯:泡好茶後,再把蓋杯中的茶湯,以順時針方向平均倒入各個小茶杯裡。

  6、品茶:完成以上5個步驟之後,便可開始品茶。品茶前不妨先觀顏色,聞茶香,再細細品綴,體驗各種情趣和奧妙之後。

 茶道指的是泡茶規範,為發揮各類茶性優點,抑制不足之處,禮序中應遵循“和儉敬美”基本要義。並且中國有上千種茶葉以及各地方的風俗習慣不同,涉及到的茶道也會有所區別,本節我們只來瞭解基本的知識,具體到每個茶葉每個地方那內容就非常多了,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具體查找相關資料。



大頭主廚


首先,茶葉的品種要清楚還要明白相同品種各個產地的味道的區別還要知道茶葉的泡製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