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南方衛所打起義軍會怎麼樣?

黑水冥王


倘若指的是明末李自成的起義軍,大明朝廷打著打著會發現,衛所兵越來越少,起義軍越來越多。

北方衛所以邊軍為主,戰鬥力基本可以得到保證,但在明末連年的邊境戰爭中損耗嚴重,補充困難。這個時候,南方廣大地區的衛所在做什麼呢?

和北方兵一樣,越來越少。

倒不是說衛所兵都在戰爭中損失了,而是很有可能自打一出軍營大門,軍官稍不留神,士兵們就呼啦啦衝到對方的陣營裡去了。除開軍官這一衛所制度的既得利益者,某種意義上,衛所兵天然具備起義反抗的理由,比起義軍還像起義軍。

不可思議對吧?且聽我慢慢道來。

1、令出多門,盤根錯節

衛所制是有明一代特有的兵備制度,以大明全境兩京十三省行政區劃為基礎,上至京師,下至各省府縣,軍事上的重要地區設置“衛”,次要地區設置“所”。原則上,一個標準衛的編制為官兵5600人,以都指揮使統制;所是衛的下轄軍事單位,每所官兵1120人,以千戶統制。每衛下轄五個所,每所往下又有百戶、總旗、小旗,所謂“大小聯比以成軍”,嚴格劃定的軍事等級將衛所兵固定在了各自的崗位上。到了永樂年間,全國共設有衛所439個,總兵力達275萬人,是為大明朝最忠誠的鐵盾。


永樂年間大明疆域,圖源百度百科


實際上,有鑑於唐末以來藩鎮割據、武將弄權的教訓,宋明兩代對軍權的分割與制衡極為重視,其中又以明代更甚。洪武初年,朱元璋設立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統制全國軍備,分別統領京師及全國各地衛所。平日裡,衛所官員負責本轄區內士兵的日常訓練、耕種、防守事宜,而各個衛所又分門別類統屬於不同的都督府,例如浙江、遼東、山東地方衛所歸屬左軍都督府統制,貴州、四川、廣西、雲南則歸屬右軍都督府。這是和平時期的軍事管理,倘若戰爭爆發,需要徵集軍隊奔赴前線時,調兵遣將的令符及文件又歸兵部派發。當然命令也不是由兵部直接發出,而必須獲得皇帝的旨意,奉旨調兵。軍中將帥的任免與調動則皆由兵部負責,根據皇帝的指令調遣軍隊,任命統軍將官,派發印信;作戰歸來後,士卒各自迴歸所屬衛所,兵部回收印信,一次出征自此才算完整。而在衛所基層官員的任免上,武將統軍作戰自然是不必說,但必須以巡撫、總督、科道員等文官監察,在此基礎上又設都御史同時監察文武兩方,確保軍權制約。

總結一下,衛所官兵往上,五軍都督府負責統兵而沒有調兵之令,兵部有調兵之令卻沒有統兵之權。而地方各衛所又各自歸屬不同的都督府,彼此之間互相交錯,其間又有形形色色的監察文官、統軍武官,構成了一套盤根錯節的龐大軍事系統。這樣一套軍事系統,倘若面對戰爭情況,是很難做出迅速且準確的作戰決斷的,而其自身的臃腫與官僚則會不斷消耗軍隊的戰鬥力,為其後的衰弱埋下了伏筆。

2、鐵打的營盤,紙糊的數據

衛所制最大的特色,即是屯田與訓練合二為一,以田養兵,且耕且戰。永樂年間這一制度漸趨完善,邊境險要之地,三分作戰,七分耕作;內陸承平之地,二分作戰,八分耕作,節省國家軍費開支,同時又可以供養一支龐大的常備軍隊。這一舉措在明初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洪武至永樂年間,全國軍事屯田達到了90萬頃,衛所上至將官下至士卒,其薪俸糧餉皆可以自軍屯產出中獲得,基本保障了百萬大軍自給自足。

但這一局面在明中葉以後便江河日下。我們先來看北方衛所軍。遼東邊境永樂時期額定兵員為9萬人,到了隆慶年間衰減為7萬;宣府是為直面蒙古的重要邊鎮,永樂年間定員13.5萬人,崇禎年間衰減為7.5萬人。衛所兵縮水在北方各府縣不是個例,明中葉以來,各大衛所皆出現不同程度的兵員缺編,嚴重的衛所縮水率高達百分之四十。但儘管如此,明朝末年負責遼西防線的廣寧軍仍能動員起數以萬計的野戰軍團,使得後金騎兵的兵鋒一度止步不前;薩爾滸之戰中,來自關中平原的數千秦軍能逆著潰敗的大軍向努爾哈赤發起反衝擊,險些改寫了薩爾滸之戰的結局,說明北方衛所兵仍舊保持了一定的戰鬥力。

佛郎機火炮示意圖,部分明軍的裝備實際上是非常先進的

相應的,南方衛所兵因為常年處在和平狀態下,軍備廢弛的狀況比北方更為驚人。嘉靖二十六年,漳州與泉州的巡檢司核對地方兵員數量,發現兩地紙面上原本應該有甲士2500人,實際勘驗人數竟不足千人,缺額率超過百分之六十。俞大猷是戚繼光之下,大明海防頗有作為的將領。他就任蘇松地區總兵時,竟發覺麾下實額士兵僅有三百餘人。另一抗倭名將譚綸則細緻統計了福建地區的兵員缺失數量,痛心疾首地發現,紙面上福建馬步軍共計有四萬兩千人,實際數字卻連兩萬也湊不足。

紙面上的數字是一碼事,實際情況是另一碼事,倘若憑著紙面數據去打仗,可謂是真正意義上的紙上談兵了。

可問題是,衛所兵員早在明初便有規定,兵源補充皆來自世代從軍的軍戶。一旦入軍戶籍,便終生不得脫離。那麼那些大量缺編的士兵,又跑到哪裡去了呢?

軍戶,士兵還是奴役?

明初尚且能夠規定,一軍授田五十畝。但隨著時間推移,屯軍數量不斷擴張,但耕田數量卻十分有限,生產逐漸無法補貼軍隊開支。此外,軍官及權貴對土地的侵佔更加劇了耕地的緊張。而且軍官佔據的土地往往是肥沃豐腴之地,而貧瘠殘破的土地則分給軍戶。耕種收入不足補貼家用時,軍戶紛紛選擇鋌而走險,脫離軍籍而流亡。明中葉以後廣泛出現的流民群體中,逃亡的軍戶也佔了相當一部分。


而剩下那些留在衛所的士兵也在尋找其他發財的路子。以南方衛所為例,最典型的方式莫過“買閒”。在長久沒有戰爭的衛所,軍士可以給上級將官繳納一定數量的錢財,之後軍官便會將他暫時從名冊上劃去,此人接下來便可不必參與操練與點到,而可以離開軍營去謀點其他營生。除了人,馬也可以買閒,進而被私下拉去從事一些運輸與商貿的的零散活,補貼軍中用度。軍中開支的緊張,由此可見一斑。

而在一些財政狀況更為窘迫的衛所,一方面因為土地退化而斷絕了收益,一方面朝廷又因財政緊張而無力撥付糧餉,這些衛所的官兵一度面臨缺餉甚至絕餉的情況。

除此之外,底層軍戶往上,各級軍官、衙門、地方官員,倘若有需要,可以任意驅使軍戶從事或公或私的事務,例如修繕橋樑、疏通河道,或是為某位宗室子弟營建府邸。總而言之,衛所兵在軍事上的意義已然接近消失不見,與其說他們是大明官軍,倒不如說是一群被捆綁在衛所制度下的奴役。

再說硬件。兵員尚且如此,武器裝備更不忍直視。根據《明臣奏議》中的記載,衛所兵的盔甲狀況是為:“中不掩心,下不遮臍。葉多不堅,袖長壓臂,全不合式”。

倭寇入侵繪圖,明朝中葉的倭寇襲擾曾給沿海地區帶來很大的困擾,沿海各衛所皆無力對抗倭寇,屢遭敗仗。在這一背景下,戚繼光乾脆拋開了衛所兵,單獨編練新軍。

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其實也已經出現在前文中了。明代對武將的防備,對軍隊的分權制衡,對軍備廢弛的漫不經心,對士兵地位的忽視,這一切都造成了衛所兵退化成此時的模樣。換句話說,以上問題倘使沒有出現,也就不至鬧到明朝末年海內沸騰、起義如潮了。

好了,現在我們來看明末大明朝的處境。北方邊軍在接連的軍事失利中已經元氣大傷,遼東清軍虎視眈眈,中原闖軍勢如破竹,大明朝急迫地需要一支生力軍來補充部隊,鎮壓中原起義軍。

現在,南方衛所兵要登場了。這支兵員嚴重缺額,盔甲配備不齊,平日裡缺衣少食,還要遭受軍官壓迫的部隊,在面對潮水一般的起義軍時,會怎麼做?

我隨便猜猜啊,保不準,大夥會把軍旗一甩,扯著嗓子大喊:“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咧!”


煙火映長安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了解一下明朝衛所制度。明代初期,朱元璋採納了劉基的意見,在南北重要地段建立衛所作為駐軍機構。明代的“軍”專門指衛所軍,他們沒有普通的民籍,而都是軍籍。從管理上不歸六部,直接歸都指揮使司管理,都指揮使司上有五軍都督府。因此,衛所是明代的軍隊管理體制和駐軍機構,有著非常嚴密和準確的運行規範。

作為全國最高的軍事機構的大都督府當時分為左、右、前、後、中5軍都督府,分管全國所有的衛所。一個衛有駐軍5600多人:處於衛所制金字塔底部的是小旗,由10人組成,總旗由50人組成。112人構成了百戶所,長官是百戶。10個百戶所組成千戶所,即1120名軍人,上司則是千戶。5個千戶所組成了一衛,即5600名士兵,長官是衛指揮使。衛上面是省級軍事機構都指揮使司,長官為都指揮使。衛下設五個所,約1200人左右,長官就是千戶。所下面是總旗,長官百戶,總旗下面設有小旗。

衛所軍自己屯田,當軍糧和工資用。這是仿漢代趙充國的屯田法。平時大部分人訓練,另一小部分種田。正是因為這個,明初的大戰役雖然很多,卻沒怎麼花中央的錢。

(明朝五軍都督府分管版圖)

而明朝的南方衛所軍這種說法特指明建文帝朱允炆的明朝中央軍,是相對於燕王朱棣的北軍區別說法。

因此,如果單從客觀因素比較,起義軍是打不過建文帝的中央軍的。

第一、從軍備上看,這場戰爭初期,掌握朝廷中樞的建文帝不僅可以直接管理著分屬五府的北京衛所三十六衛、二所,還能從全國調配衛所軍隊。並可以從容為大軍籌措軍餉。

第二、從勢力版圖上看,建文帝登基之後推出的削藩令已實施一段時間,一些諸侯王如周王朱肅、齊王朱福等五王的勢力已經對中央夠不上威脅。

但是戰爭打的不僅僅是軍力,而是各種條件的比拼。

第一、政策落實方面,朱允炆在削藩的決策上犯了一個嚴重錯誤。他並沒有先削實力最為強勁的燕王朱棣,而是從其他藩王下手,先後廢了周王朱肅、齊王朱福等五王為庶人,這樣做等於打草驚蛇,使得燕王加緊做出準備。

第二、軍事才能方面,17歲就出鎮北平的燕王朱棣,在邊塞多次與北方的蒙古進行作戰,早就“屢帥諸將出徵”,並在征戰中獲得“節制沿邊士馬”的特權。也就是說,“北平都指揮司衛所士卒十萬五千六百餘人”,其實早就成為燕王朱棣的部下,特別是他的軍隊被包圍之下,也和眾將士一起“親冒石矢力戰”。這種軍隊向心力,不是一紙“削藩令”就能削掉的。而建文帝重文臣,遠武將,在戰略方面瞎指揮,居然在軍事優勢時期下令召回大獎徐輝祖,導致在淮北的何福、平安等軍隊勢單力孤遭到慘敗,經此兩三次導致最後朝廷無可堪重用的武將。

第三、用人方面,建文帝在關鍵戰役中重用了“戰神”李景隆,早在北平城下被燕軍打得丟盔棄甲,隻身狂奔逃到德州的曹國公李景隆素,已經得到了“勝負未分,主帥先跑”的名聲,但是在最關鍵的白河溝戰役中李景隆又發揮了他只能打順風局,不能打逆風局的“優點”,一見對方反打,立馬拋棄大軍逃跑。真是對得起他“勝負未分,主帥先跑”的稱號。這次失利,導致建文帝和朱棣在攻守之間中發生了完全逆轉。更可恥的是,也是他“打開金川門迎接燕軍”,導致“金川門之變”。自此,坐實了他變節的實情。

(“戰神”李景隆上戰場)

在情報戰中,建文帝已失先手。由於建文帝的新政觸及了很多宦官和舊臣的利益。在關鍵時機,這些宦官和舊臣就充當朱棣的內應,報告了當時京師空虛的情況給朱棣,使朱棣改變以往攻城奪地的戰略,率軍直搗南京。

因此,戰爭的勝敗是多種因素的結果,不能單純從軍備角度進行推演。


一萍解說


明朝衛所,是指一郡設所,連郡設衛,五千六百人為衛,千一百二十人為千戶所,百十有二人為百戶所。衛所軍人數最多時在三百萬左右。


為了保證衛所軍有穩定的兵源,明自朱元璋起實行“軍皆世籍”的世軍制度,軍民分開,另立戶籍,稱為軍戶。這種軍戶世代需承受承擔軍役,時間長久之後,引發了諸多矛盾。軍戶的逃亡便是最大的例子。


此外,土地兼併在明中後期愈演愈烈,作為衛所兵制經濟支柱的軍屯遭到破壞,形成了衛所軍戶十不存一的現象,軍田大多為衛所指揮使等官僚瓜分。軍戶難以生存,且軍備鬆懈甚至崩壞。難以繼續支撐衛所制度的實行。這兩者導致了衛所制度的逐步潰敗。


明中後期當邊疆告急,戰鬥能力大幅下降的衛所已經無力承擔保家衛國的重任。因此,統治階級選擇了募兵。正德年間,由於軍士逃亡太多,軍力下降。迫於補充軍力的需要,明政府開始在邊鎮地區募兵,打破了“軍民以籍為定”的制度。因此可以說,明代的募兵制源於宣德中期。


正統二年,“始募所在軍餘,民壯願自效者,陝西得四千二百人”,對待“軍餘”改用募的辦法,標誌著募兵制的確立。嘉靖年間,募兵演變為一種正式的兵役制度,其中戚繼光的戚家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到了嘉靖年間,募兵制成為國家正式兵役制度,募兵成為國家常備軍,所招募的士兵完全由國家供餉,成為職業僱傭兵。


所以明朝南方衛所打起義軍是不可能存在的事情,起義軍還沒到,聽到風聲,衛所官僚早就跑的無影無蹤了。剩餘的軍戶連像樣的武器都沒幾件,還飽受剝削。想要他們去打起義軍是不可能的事情,搞不好還加入進去一起起義。


玉管話春秋


明朝南方軍隊也就是所謂衛所兵早就爛透了,一直都是靠北方軍,也就是所謂邊軍打仗。尤其在張居正主政之時,將戚繼光調任宣大總兵之後,戚繼光把他的戚家軍帶去揍蒙古人以後,明朝南方內地可以說已經沒有一隻能打仗的軍隊了。所以,衛所更是無力迴天


一劍桃花鄧太阿


明朝末期,江山社稷早已經千瘡百孔,打誰都輸!


蘅蕪君雜談


有財政支持,衛所可以打起義軍,但明末財政緊張,無錢糧,很難持久


雲海飛鷹101


基本都是秒殺,但已經控制不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