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被曹操奉為戰神,為何死的竟如此憋屈?

鹽荒子孫V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東楊(今山西洪洞東南)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本為楊奉帳下騎都尉,楊奉被曹操擊敗後轉投曹操,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勳,參與徐州之戰、官渡之戰、冀州征伐、白狼山之戰、南郡之戰、關中征伐、夏侯淵平涼州之戰、漢中之戰等幾次重大戰役。



在樊城之戰中,徐晃率軍擊退關羽,又緊隨關羽展開追殺,徹底解除了樊城之圍。因為治軍嚴整而被曹操稱讚“有周亞夫之風”。曹丕稱帝后,徐晃被加封為右將軍。其後,徐晃跟隨夏侯尚擊敗蜀將劉封並奪取上庸。公元227年病逝,諡曰壯侯。

從歷史上看,徐晃一生跟隨曹操征戰,立功無數。但是他真正的成名之戰是“襄樊戰役”,救援樊城與襄陽,打敗了關羽,曹操也親自說“全樊-襄兩城,將軍之功”。


徐晃早與關羽友好,兩軍交戰,先問候關羽,見其義。戰場上各為其主,先禮後兵。徐晃大喊:“若取雲長首級者,重賞千金”。隨即與關羽交戰,見其忠。徐晃也是信守忠義的名將。

至於徐晃的死,歷史記載說的很清楚,是病死的。說他憋屈而死,是《三國演義》裡得說法,甚至有人懷疑是司馬懿設下的圈套,殺了徐晃。

小說裡,孟達打算重新投蜀漢,被人密報司馬懿。司馬懿住在南陽,曹叡親征伐蜀,封為平西都督,讓其到長安彙集。司馬懿得知孟達反判消息,命緊急行軍,去新城截擊孟達。路上遇到徐晃,徐晃願做先鋒合兵一處。


這裡是徐晃自己願意與司馬懿合兵的,所以徐晃之死,談不上司馬懿設下圈套。孟達正準備第二日起兵進去洛陽時,徐晃到了城下,大罵孟達。孟達氣急用箭射中徐晃面門。當晚徐晃不治身亡,時年五十九歲。

《三國演義》裡徐晃之死,有點意外,徐晃的忠義,征戰的勇敢,是很多人不願接受,他就這樣的死去而已,所以說的死的憋屈,事實並不是這樣的。


路遙lgy


若論徐晃的武藝,八個孟達也不是對手。如果正常戰陣廝殺,就孟達這種戰五渣,在徐晃馬前能撐住一斧頭就算他祖墳上冒青煙了。


關羽敗亡後,劉備要找個替罪羊承擔他的戰略失誤,孟達無疑是最佳的祭品。孟達這個人很滑溜,政治頭腦十分敏銳,他立刻意識到大勢不妙,立即與申耽、申儀勾結,投降了曹魏,這下就把劉封給害慘了。

曹丕很欣賞孟達,對他比較重用提拔,讓他駐守新城。但曹丕死得早,曹叡上位後,孟達的地位岌岌可危,他見風使舵,又想復回西蜀,與蜀方開始勾連交通。曹叡發現了苗頭,就派司馬懿去辦他。司馬懿率領宛城大軍日夜兼程向新城而去。

本來這事和徐晃沒什麼關係,徐晃正率領著自己的部下往西部防線去增援曹真,在行軍途中與司馬懿這隻貓頭鷹不期而遇。在司馬懿的慫恿下,徐晃改變行軍路線,率部直奔新城,當了司馬懿的前鋒。到了城下,徐晃叫陣,被躲在城垛後的孟達突施暗箭,正中額頭,傷重不治,當夜就死於軍中。



孟達這廝,武藝低微,完全扛不住揍,他只在戰場上廝殺過兩回:一次是在葭萌關,張郃率兵來攻,孟達不聽勸阻,非要出城迎戰,結果被張郃一頓胖揍,“大敗而回”;另一次是他投奔曹魏後,劉封率兵前來討伐,兩人動起手來,“戰不三合,達敗走”。

而徐晃打劉封則是非常輕鬆的,漢中之戰中,出戰劉封,“封敵晃不住”,劉封根本不是徐晃的對手,但劉封三合就擊退了孟達。以此看來,就孟達那兩下三腳貓功夫,徐晃一個回合就能將其剁掉。但徐晃一時不察,居然遭到孟達這種鼠輩的暗算,非常可惜。

徐晃一生身經百戰,歷盡艱險,屢立戰功,他對敵過的猛將有許禇、顏良、文丑、張飛、趙雲、黃忠、龐德、關羽、關平等,經過如此多的惡戰,都能夠全身而退。徐晃還善於練兵,他將一幫新兵蛋子訓練成軍紀嚴明,奮勇敢戰的真正士兵,並且在支援樊城的戰鬥中,長驅直入,連破九寨,擊退了關羽的大軍。被曹操稱之為“真有周亞夫之風矣”,晉封為“徵南將軍”。

徐晃英雄一世,居然在新城倒在孟達這種鼠輩的箭下,確實是一種悲哀。大家都知道,關羽當年土山被困,降漢不降曹,到了曹軍營中,與張遼、徐晃兩人相交甚厚,向關羽學到很多東西,“壯年相從,多蒙教誨”。而關羽、張遼和徐晃的防箭能力都很差,真是“近墨者黑”。


饞嘴肥貓鏟史官


徐晃當得起“戰神”,雖然沒有戰死沙場,似乎不夠壯烈,但絕不是死得憋屈。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東楊(今山西洪洞東南)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

徐晃本是楊奉麾下的騎都尉,楊奉被曹操戰敗之後,徐晃就轉投曹操。之後,跟隨曹操東征西討,立下了赫赫戰功。其中參加比較重大的戰役就有:徐州之戰、官渡之戰、冀州征戰、白狼山之戰、南郡之戰、關中征戰、夏侯淵平涼州之戰、漢中之戰等。特別是襄樊之戰,徐晃戰敗了威震華夏的關羽,就連曹操也佩服的五體投地。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進攻襄樊,水淹七軍,活捉了于禁、龐德,逼迫於禁投降,龐德拒不投降被殺死,威震華夏,讓曹操有了遷都的想法,可見事態之嚴重。

曹操連忙調集十二營大軍,同歸徐晃指揮,對抗關羽。同時,曹操秘密與孫權聯絡,共同夾擊關羽。曹操將孫權即將進攻江陵的消息故意洩露給關羽部下,由於關羽部下家眷都在江陵,引起了軍心混亂,關羽此時猶豫不決。

徐晃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揚言要進攻關羽大軍駐守的圍頭,卻突然進攻關羽一部駐紮的四冢。關羽親率五千步騎前來與徐晃對戰。

徐晃與關羽是老鄉,而且一向關係很好。二人一見面,就隔空喊話,聊起了家常。

徐晃但言平生,毫不談及軍事。聊完之後,徐晃突然下令:“全力出擊,得關羽首級者,賞金千斤。”

關羽一聽,十分恐懼,說:“大哥,你這是怎麼說話呢?”

徐晃說:“這是國家之事。”

兩軍混戰,關羽戰敗。徐晃乘勝追擊,連破關羽十道鹿寨,徹底擊敗關羽。

關羽逃走,後被東吳將領潘璋部將馬忠殺死。

曹操對徐晃這一戰績,也是大讚不已。在一篇令中說:“敵人圍塹鹿角十重,將軍(徐晃)致戰全勝。我用兵三十年,以及所聽說過的古代善於用兵之人,都沒有這樣長驅直入敵圍的。”

襄樊一戰,徐晃創造了“長驅直入”的成語。

徐晃一向治軍嚴整,曹操盛讚他“有周亞夫之風。”可見,徐晃的軍事才能和戰功,被曹操稱為戰神也不為過。

曹丕稱帝后,徐晃被加封為右將軍,進封逯鄉侯。隨後跟隨夏侯尚擊敗蜀將劉封,奪取了上庸。

227年,徐晃病逝,諡號“壯侯”。

徐晃一生戰功累累,最後壽終正寢,應該是很圓滿的一生,沒有死的很憋屈。

但多事的羅貫中看不過去,就給徐晃安排了一個不一樣的死法。

就看一下《三國演義》是如何讓徐晃憋屈而死的吧。

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親自率領大軍兵出祁山。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望風而降。本是原蜀將、上庸太守孟達,在諸葛亮的誘使下準備反叛曹魏,投降諸葛亮。

司馬懿八日內,行軍一千二百里,前來進攻孟達。半道上遇到了徐晃,徐晃就跟隨司馬懿一起行動。由於徐晃跑的太急,沒剎住馬腿,一下子衝到了城牆壕溝邊,被孟達一箭射死。享年五十九歲,從這個過程來看,徐晃的確是死得有些憋屈。

本來徐晃死後,又被招來,想再立奇功,不想心急了點,就這麼窩囊的又死了。

這個故事編的不是很好,讀起來不很爽。

227年,徐晃就病逝,228年硬要他再打一仗,應該讓他風光一下才是。

關羽(161--220年),除了劉備,關羽一般不會輕易叫人大哥,就是在襄樊之戰最艱難的時候,不是出於對徐晃的尊敬,也不會稱呼徐晃大哥。

由此看來,徐晃應該比關羽大一些才是。關羽死時已經六十歲,徐晃在七年之後才病逝,起碼應該六十七歲以上,絕不是羅老先生所說的五十九歲。

從徐晃去世的時間和壽命,就看出演義所說不靠譜,就更不必說徐晃死得憋屈一事,也就更不靠譜。





初心不言


既然講徐晃死的憋屈,那就是說《三國演義》了,不過演義中死的憋屈的猛將多了,也不差徐晃一個。

徐晃是曹操手下的一員猛將,他的武藝非常出色,曾經先後斬殺了崔勇、李樂、汪昭、彭安等人,更有和許褚大戰五十多合不分勝負的戰績。雖然後來被顏良、文丑擊敗過,不過總體來看,他的武藝應該還高於張郃、張遼等人,在曹操手下也是僅次於典韋、許褚、龐德而已。

不過徐晃死的確實有點憋屈,諸葛亮一出祁山時,職業叛變者孟達因為曹叡繼位以後,自己的待遇不如當年曹丕在世時,再次起了叛魏之心,所以私下和諸葛亮聯繫。結果事情走漏了風聲,司馬懿帶兵平叛,途中遇到徐晃,徐晃就自薦當了先鋒。

徐晃來到上庸城時,因為衝的太急了些,坐下戰馬沒拉住,一直衝到了護城河邊,結果被孟達一箭射中額頭。雖然魏軍將徐晃救回,進行救治,最終還是傷重而死,死時五十九歲。

孟達在演義中表現平平,當年守葭萌關時曾經敗給張郃,後來又被申耽一槍殺死,按照這個表現最多也就是三流水平。徐晃死在他的箭下,確實有些憋屈。

不過演義中死在箭下的名將並不在少數,像和徐晃並列的名將張遼,是被丁奉射傷,傷重而死。蜀漢名將黃忠,則是被無名小卒馬忠射傷而死。此外還有太史慈、張郃都是被亂箭射死。

所以徐晃不是第一個被小人物射殺的名將,也不是最後一個,雖然有些憋屈,但是也不用太奇怪。


不沉的經遠


【新銳歷史】為你深度解析:

徐晃是三國時期的著名將軍,當時和曹仁,張郃等人併成為曹操的幾大良將,為魏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建安五年的時候,在官渡的戰役裡面,徐晃跟著曹操打敗了投靠袁紹的劉備,又跟隨曹操擊敗了顏良,之後就被拜封為偏將軍。

那麼為什麼許多人覺得徐晃死的很憋屈呢,其實這與他怎麼死的有很大的關係!

一、徐晃為何被曹操奉為戰神?

徐晃這個人很會把政治的鬥爭和軍事結合在一起,當曹操在和袁紹的爭鬥之中,因為兩方交戰的時候比較長,所以仇恨比較大。

曹操每次攻佔下袁紹曾經的地盤之後,總是會有屠城的行為。

但是徐晃覺得,這樣只能會讓袁紹以前的手下更加的反抗,對於曹操統一天下會更加的有阻礙。

在建安十三年的時候,曹操在基本上收復了北方之後,親自率領了十萬大軍去征伐荊州,想要一舉吞下江南,方便自己統一天下。

後來,徐晃隨著曹操出征,攻打了宜城地,又和滿寵去漢津征討關羽。

曹操在赤壁戰役之中被聯軍所擊敗,曹操留下徐晃共同駐守江陵,後來和曹仁一起在江陵共同對抗前來征討的周瑜。

徐晃在打贏仗凱旋歸來的時候,曹操親自迎接徐晃,並且設宴進行慶功,用來犒勞徐晃。

曹操當時親自舉杯敬徐晃說:“這次襄陽的勝利都是將軍的功勞。”

徐晃這人治軍非常的嚴謹,所以他手下的士兵都特別的勇猛。

曹操曾經感嘆,徐晃對於士兵要求嚴格,訓練出來的士兵都是勇猛之士,比起來其他的士兵強悍很多。

徐晃深諳奇正之道,最善聲東擊西,荀攸曾在官渡之戰中向曹操推薦徐晃,於是曹操派徐晃和史渙帶著幾千騎兵共同攻打韓猛,在故市截燒其輜重。

在戰爭年代,糧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是鐵,飯是鋼!

徐晃認為:截其源,斷其糧,賊可擒也!

烏巢糧草被燒的消息傳至官渡前線,袁軍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張郃因受誣陷而與將軍高覽臨陣反叛,燒燬軍械,向曹操投降。

至此,袁紹大軍急驟崩潰,官渡戰勢急轉直下,曹軍士氣大振,取得了決戰勝利。

焚燒軍糧是定戰爭勝敗的關鍵性作戰,在這一戰役中,徐晃的功勞不言而喻,因此被封為都亭侯。

綜上所述,徐晃是非常厲害的。

二、徐晃怎麼死的

徐晃的結局,在小說《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卻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關於徐晃怎麼死的,現在出現了好幾個版本,認同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兩個版本。

徐晃之死原因一(被孟達殺死):據《三國志》記載,曹丕稱帝后,徐晃被加為右將軍。

孟達於新城謀反時,司馬懿調徐晃急行軍趕往新城,誅殺孟達,孟達登城視之,只見一彪軍,打著“右將軍徐晃”旗號,飛奔城下。

孟達達大驚,急扯起吊橋,徐晃坐下馬收拾不住,直來到壕邊,高叫曰:“反賊孟達,早早受降!”

孟達大怒,急開弓射之,正中徐晃頭額,魏將救去,城上亂箭射下,魏兵方退,孟達恰待開門追趕,四面旌旗蔽日,司馬懿兵到。

孟達仰天長嘆曰:“果不出孔明所料也!”於是閉門堅守。

卻說徐晃被孟達射中頭額,眾軍救到寨中,取了箭頭,令醫調治,當晚身死,時年五十九歲。

徐晃之死原因二,如正史中所言,公元227年病逝,諡曰壯侯 ,是正常死亡的。

徐晃墓位於許昌市東20公里張潘鎮城角徐村東北1公里處,是許昌縣政府九七年立的,墓現於耕地中。

相對來說,徐晃墓還是比較悽慘的,不過能保存下來都是好的,還有多少或毀於戰火,或被盜,或幾十年前被平。

三、為何說徐晃死的憋屈?

在《三國演義》之中,徐晃是死於叛將孟達之手,被後者一箭射中前額,隨即一命嗚呼。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感覺徐晃死的憋屈的原因。

總體而言,演義中的徐晃確實是被弱化了一些,然而徐晃的這個結局,卻並非全是作者刻意貶損。

在演義中有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像黃忠、太史慈、甘寧、張遼這樣的一流武將,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結局,那就是在戰場上被敵人射殺。

不過在歷史上,他們和徐晃一樣都是因病去世的,作者之所以會這麼安排,其實是為了體現出一種英雄主義。

站在羅貫中的角度來看,徐晃、黃忠等人作為那個時代的傑出武將,他們沒有轟轟烈烈的戰死沙場,反而是默默無聞地因病去世,這無疑是非常可惜的。

結語

或許在那個時代,武將要實現自身的價值,就應該是在戰場上堅持到最後一刻。

所以不難發現,徐晃在演義中雖然是枉死於孟達之手,卻反而實現了自己作為武將的最後價值,

這也是羅貫中再用另外一種方式在向這些武將致敬。

-END-

點擊上方關注【新銳歷史】,多平臺認證優質作者,專注於歷史領域,有趣有料有深度!


新銳歷史


我是向日葵,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為什麼徐晃會死的如此的憋屈的原因,小編我總結如下:

首先徐晃作為魏國的名將,出征孟達的時候已經60多歲了,已經過了戰將的黃金期。已然力不從心。

徐晃60來歲的時候,魏國早期陪伴曹操打江山的將軍已經"凋零\


向日葵愛歷史


答:依據此題,我們來看看當初如果關羽不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攻擊襄樊,而是採取守勢,會是是個什麼結果?

《三國志·于禁傳》: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討關羽於樊。《三國志·武帝紀》:冬十月,宛守將侯音等反,執南陽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討關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圍宛。這是發生在公元219年。後來因為關羽先出兵進攻襄陽,揭開襄樊之戰的序幕……導致羽名將身首異處。

僅僅過了3年,黃初三年(222年)九月,魏文帝曹丕率軍首徵東吳。魏文帝命徵東大將軍曹休、前將軍張遼、鎮東將軍臧霸出洞口,大將軍曹仁出濡須,上軍大將軍曹真、徵南大將軍夏侯尚、左將軍張郃、右將軍徐晃圍南郡。吳建威將軍呂範督五軍,以舟軍拒曹休等,左將軍諸葛瑾、平北將軍潘璋、將軍楊粲救南郡,裨將軍朱桓以濡須督拒曹仁。但是,徐晃與夏侯尚等人最終未能攻克朱然駐守的江陵,只好放棄攻勢而退軍。

張郃駐軍州上守備,使朱然與外援斷絕。孫權又派遣潘璋、楊粲等將解圍,但依然失敗。當時城中守兵很多都患了腫病,尚有戰鬥能力的只剩下五千人。曹真等人築起土山,開鑿地道,建立樓櫓逼近城牆,箭如雨下,將士們都驚恐失色,朱然晏然無懼意,激勵士卒,趁敵軍出現戰術漏洞時攻破敵軍兩個軍營。魏軍圍攻江陵有六個月的時間,還沒有退軍。江陵令姚泰率領軍隊守備北門,見魏軍強盛,城中守兵少,穀物糧草將盡,便跟魏軍勾通,圖謀作為內應。準備行動的時候,事情被發現,於是朱然按軍法處斬了姚泰。夏侯尚、徐晃等人未能攻克江陵,於是撤走攻城部隊退軍。

此戰,張遼死於軍中,曹仁、張郃、徐晃、張遼、曹休、臧霸、曹真、夏侯尚……包括文帝曹丕親自坐鎮宛城,幾乎集中了魏國所有的精銳部隊,乘著夷陵之戰的硝煙未散,妄圖一舉拿下荊州!孫權調兵遣將孫盛、楊桀、潘璋、諸葛瑾企圖增援朱然,全部被粉碎!

而且,朱然軍內部還有內鬼姚泰,作戰部隊大部患水腫……憑藉著能戰鬥的5千人馬,朱然成功地擊退了夏侯尚、徐晃!使曹真、張郃毫無作為。

當然,這是朱然。羽名將麾下近5萬精兵,不可同日而語……唯一可以比較的是羽名將也曾經率領5千精兵攻擊徐晃,被徐晃打得直喊“大哥”(大兄)😄!

一代名將徐晃就是這麼被朱然指揮的殘兵敗將擊退了……能把羽名將打成了小弟的人,他怎麼能不憋屈?


中行偃1


徐晃是三國曹操“五子良將”之一,他也算是一個十分厲害的人物了,是曹操的肱骨之臣,因為他不僅在戰場上有謀略,而且十分忠勇,常年跟隨曹操征戰南北,為曹操王朝的建立做了不少貢獻,深得曹操喜愛。但是歷史上關於徐晃的死因卻有不同的說法,其中有兩個版本最令人信服。

徐晃死的原因之一據說2是被孟達殺死的。據史料記載,徐晃單槍匹馬去挑戰孟達,而孟達在城樓上看見徐晃,非常驚慌,讓手下的人急忙撐起吊橋,徐晃的馬登時沒收住,直接來到壕邊,挑釁地對孟達說:反賊孟達,快點出來受降,孟達十分生氣,就開弓射向徐晃,而這一箭正中徐晃頭額,被曹操的部隊救去,徐晃被救回後曹操趕緊為他尋找大夫為他治病,大夫為他取了箭頭,並且及時為他調治,但由於傷勢過重,徐晃當晚就死了,僅為五十九歲。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徐晃常年為曹操徵兵作戰,奮勇殺敵,大大小小受了不少傷,身體每況愈下,而後面生的一場大病,徹底擊垮了他羸弱的身體,正所謂病來如山倒,他病的十分嚴重,甚至到了下不了床的地步,雖然曹操為他遍尋名醫,但終究沒能挽救回他的生命,在魏明帝時期,因病逝去。

對於徐晃這個人我還是十分敬佩的,他不僅有能力,而且據史料記載,徐晃一生儉樸,勤儉節約,並且對自己要求很嚴格,時時約束自己。他在死前還特別囑咐埋葬他時不必大費周章,一切從簡。而且他立功很多,但從不驕傲自滿,很少邀功請賞,所以在曹操的軍隊中很多人都敬佩他,信服他。





漂浮在陽光之上的砂粒


關於這個問題,皮蛋哥說說我的看法。說徐晃死的很憋屈,這個應該是受小說《三國演義》影響,《三國演義》裡面徐晃確實死的憋屈。

《三國演義》94回《諸葛亮乘雪破羌兵,司馬懿剋日擒孟達》中描寫了徐晃之死:蜀國叛將孟達欲迴歸蜀國,司馬懿派右將軍徐晃剿殺。孟達登城視之,只見一彪軍,打著“右將軍徐晃”旗號,飛奔城下。達大驚,急扯起吊橋。徐晃坐下馬收拾不住,直來到壕邊,高叫曰:“反賊孟達,早早受降!”達大怒,急開弓射之,正中徐晃頭額,魏將救去。城上亂箭射下,魏兵方退。孟達恰待開門追趕,四面旌旗蔽日,司馬懿兵到。達仰天長嘆曰:“果不出孔明所料也!”於是閉門堅守。卻說徐晃被孟達射中頭額,眾軍救到寨中,取了箭頭,令醫調治;當晚身死,時年五十九歲。

演義中五子良將之一的徐晃莫名其妙中了孟達一箭,然後就領了盒飯,說實話當年看完這一段的我著實很鬱悶,你說一個武功九十多的人怎麼就給武功七十多的孟達給秒了呢,這不科學啊。

《三國演義》中徐晃的武器是斧頭,所以光榮遊戲中徐晃都是拿斧頭的鐵憨憨的造型,當然事實上拿斧頭去打仗那是去作死。

撇開演義, 我們來來一看歷史上真實的徐晃:徐晃,字公明,山西人。本為軍閥楊奉部將,後投靠曹操,在曹魏集團屢立戰功,參與徐州之戰、官渡之戰、冀州征伐、白狼山之戰、南郡之戰、關中征伐、平涼州之戰、漢中之戰等幾次重大戰役。在樊城之戰中,徐晃率軍擊退關羽,又緊隨關羽展開追殺,並趁機連破關羽十重圍塹,徹底解除了樊城之圍。因為治軍嚴整而被曹操稱讚“有周亞夫之風”。曹丕稱帝后,徐晃被加封為右將軍。其後,徐晃跟隨夏侯尚擊敗蜀將劉封並奪取上庸。公元227年病逝,諡曰壯侯。

可以看出徐晃生前備受曹魏集團重用,在曹丕時期更是被加封為右將軍,死後更是諡封為壯候,曹魏集團一共有許褚、文聘、龐德、張郃、徐晃,曹休六人諡封為壯候,這六人可都是聲明赫赫之人。

徐晃還是曹魏集團著名的五子良將之一,五子良將是指曹魏勢力的五位非宗親將軍,即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後將軍徐晃。陳壽撰寫魏書卷十七時,將此五人合傳,敘述諸將生平事蹟後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因此現代人將其稱之為“五子良將”或“魏五子”。

蜀國有五虎上將,魏國有五子良將,皆為一時之美談。

由此可見,徐晃的人生還是很圓滿的,死的並不憋屈,歷史上的徐晃是病死的,孟達射殺說不成立,徐晃病死於公元227年,出生年無法考證,但是考慮到公元190年左右徐晃就活躍在歷史的舞臺上了,推測出徐晃應該死於六十歲左右,在古代亂世,這完全算是高壽了,所以徐晃的一生是完美的一生,是鬥爭的一生。


我家的貓叫皮蛋


你好,我是趙COCO,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咱今天只聊聊演義裡的,正史不提,太生澀。

三國演義中原話:孟達登城視之,只見一彪軍,打著“右將軍徐晃”旗號,飛奔城下。達大驚,急扯起吊橋。徐晃坐下馬收拾不住,直來到壕邊,高叫曰:“反賊孟達,早早受降!”達大怒,急開弓射之,正中徐晃頭額,魏將救去。城上亂箭射下,魏兵方退。孟達恰待開門追趕,四面旌旗蔽日,司馬懿兵到。達仰天長嘆曰:“果不出孔明所料也!”於是閉門堅守。卻說徐晃被孟達射中頭額,眾軍救到寨中,取了箭頭,令醫調治;當晚身死,時年五十九歲。

徐晃年輕時曾做河東郡小吏,因隨車騎將軍楊奉討伐賊寇有功,被升為騎都尉。因保護漢獻帝回洛陽有功,楊奉被拜為車騎將軍,駐兵大梁。徐晃見爭鬥日益加劇,就勸楊奉歸附曹操,楊奉決定聽從徐晃的建議。但是隨後楊奉反叛出逃,於是徐晃就跟了曹操,曹操見徐晃作戰勇敢,很有謀略,頗有古之大將之風,很是喜愛。從此,他便成為曹操的一名忠實戰將,跟隨曹操轉戰南北,為曹魏的創建屢立功勳。被曹操封為五子良將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