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書法,有人說就是一筐木頭一定能砍出同樣的模子來,你以為呢?

慕希飛


題主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一個被不少人問了很多次的問題:王羲之以後,是否有超過《蘭亭序》的作品?如果說書法有“模子”,那《蘭亭序》肯定是最好的“模子”之一。但是否有超過《蘭亭序》的作品呢?從來沒有答案,也許,不是沒有答案,是這個答案無法立論。

首先,《蘭亭序》是一件獨立的作品,它不依附於任何參照或者標準。雖然,在後來歷代對《蘭亭序》的研究中,提出了不少王羲之書法的淵源與傳承,但就《蘭亭序》而言,是一個獨立的存在。

其次,在中國書法史上,出現過很多著名的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也呈現了不少的書法經典作品,若論其傳承,的確有脈絡可循,但能開歷史風尚的大家,又很難以一家模式來評說。比如,楊凝式,米芾,王鐸……

最後,就是書法練習中的入帖與出帖。入以得法,出以立體。

所以,書法,不應該用一框子木頭來砍出一個從前的模子,而應該是在不止一個模子中雕琢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個人心得,如有偏頗,敬請雅正!


西廨七叔


學書法前期是照著碑帖這個"模子″寫,什麼是模子?

模子就是一種模型,不同材料的粉末在其中成形的容器。一個模型可複製很多相同形狀的工藝品。

我們作集字練習的時候,就是將"模子″中我們需要的字提取出來,組成完整而統一的作品。從這點說,書法集古字作品就像是一筐木頭砍出同樣的模子。

但是這只是我們創作書法前的打基礎手段,最終目的是要跳出這個"模子″,進入自由創作王國。從意臨二度創作這個角度來說,所謂書法,有人說就是一筐木頭一定能砍出同樣的模子來,不一定正確。

比如王羲之《集王聖教序》裡的《心經》,有許多書法家都臨過,他們從精神上理解原帖,但是字形、結構不同於原帖,有自己二度創作的格調、風貌、性格特徵。見下圖中的行書作品。(有部分是楷書,一併欣賞。)

王羲之《心經》

清成親王書《心經》

弘一法師書《心經》

周慧君書《心經》

張旭光書《心經》

劉正成書《心經》

張海書《心經》

趙樸初書《心經》

孫曉雲書《心經》

陳振濂書《心經》

啟功書《心經》

崔寒柏書《心經》

盧中南書《心經》

曹寶麟書《心經》

沈尹默書《心經》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神韻軒書法


時前

謝謝,中國的書法14億人14億種書法,而我本人眼見短,認為現中國有兩種書法最難認。

一,所謂草書,君不見書法博覽會上有些大師的草書體,真是龍飛蛇舞,我想不順著詩句讀,取中間的狂草字單獨讓人來猜,可能本人也怕猜不出這狂草來,覺得這字也太狂了點。二,現醫生創出了一種只有醫生和醫院才知道的迷碼醫學書法,那處方上的藥名,就是見多識廣的書法大師來,也如同看天書,不知所云。

所以對於中國的所謂書法,還是在創造著,那更要活到老學到老


劉敦傑


謝謝,中國的書法14億人14億種書法,而我本人眼見短,認為現中國有兩種書法最難認。

一,所謂草書,君不見書法博覽會上有些大師的草書體,真是龍飛蛇舞,我想不順著詩句讀,取中間的狂草字單獨讓人來猜,可能本人也怕猜不出這狂草來,覺得這字也太狂了點。二,現醫生創出了一種只有醫生和醫院才知道的迷碼醫學書法,那處方上的藥名,就是見多識廣的書法大師來,也如同看天書,不知所云。

所以對於中國的所謂書法,還是在創造著,那更要活到老學到老。


大肚68


書法這門學問,高深莫測。除了持之以恆的苦練外,還得有正確練習方法,乃至一些行家的指點。

總之,這門學問不是短時間就能有成效的,要耐得住寂寞、靜得下心、沉得住氣的精神和勇氣。


手機用戶路過的人


書法不是砍出來的,而是練出來的。


龍向輝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就要談談什麼才叫書法了。一筐木頭一定能砍出同樣的模子出來說的是技術方面,但書法是一門藝術,甚是是高於藝術。高於藝術我還沒達到那樣的水平,我們就談談書法藝術吧。

寫字是技術,書法是藝術

1、當我們在寫中國漢字的時候,有兩種情形:一種是我們只是寫字,把漢字寫清楚,寫的規範,讓人認識就行了,在這個層面寫字是一種技術;另一種是寫書法,在把字寫清楚,規範的基礎上還要寫的美,讓人能夠欣賞,到了這一層次漢字的書寫就成了“書法”——中國書法藝術

2.寫好字,把字寫清楚,端正,只是最低限度的實用要求,中國的漢字可以寫的很美,讓它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能夠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展現多姿多彩的的藝術風格,這就是書法。書法是一個豐富多彩的技術世界。

3.書寫的技法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筆法,字法,章法。學習書法,必先練習筆法,由筆法到字法,由字法到章法。有了書寫的技法基礎,然後還要培養書法的修養,就是全面的文化藝術修養。技法是用目和手得到的東西,而修養則要用心,蘇東坡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秒,則我心、目、手俱得之矣”。所以木頭能砍出相同的模樣,技術好,但不能以書法而論之。

4.我們學習書法首先要有愛美之心,喜歡美好的事物,喜歡美麗的漢字,美妙的書法。愛美之心不是人皆有之麼?為什麼還要特別提出來呢?其實,由於人們的審美能力不同,藝術素養的差異,往往在區別美醜上也有差別。例如有人學書法,肥瘦都這不好看,臨習範本卻又多偏得其醜惡處,這就是缺乏愛美之心。有了這種愛美之心,還要提高審美能力,具備了審美能力,反過來還要進一步提高書寫技術。學習書法就是這樣在神美和練習技術反覆進行之中前進的。

所以書法博大精深,切勿以偏概全,以一種看法就一概而論。






字匠


廣義來說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狹義而言,書法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至於一筐木頭能砍出一樣的模子那是你找到了方法和規律,是狹義的!但是能成為魯班就不是一筐木頭的事情了。也就是說你理解的所謂的書法也就是做個模子。


磨硯之樂


我認為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應該是千人千面。也就是說大家都學歐陽詢或者都學褚遂良或者別的碑帖,都會有所差別。每個人在臨帖的過程中,都會或多或少有意無意的加入自己的一些東西,博採眾長,久而久之就會不知不覺的形成自己的風格。就像某位書家所說的,書法最終寫的是你自己。

書法之道,通於自然,試問你能在自然界找到一模一樣的兩片樹葉嗎?書法也一樣都千篇一律,便失去了自然美,那麼自然美是什麼?有人說“自然美,就是美的自然”,每每想想還是頗有些道理的。

書法之道和自然界的萬物是相通的,相生相剋,既對立又統一。而書法之美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比如說動與靜、陰和陽、剛與柔、方和圓、斂與舒等等都體現了書法的自然美。

愚見認為,書法就像一筐木頭一定能砍出一樣的模子,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即便能做到也不要刻意去做,我覺得這樣做是有悖於書法本真的。





身似浮塵


筆者認為這個問題提的非常有水平,耐人尋味。令人猛醒,讓大家共同來思考書法的核心問題,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向題主致敬!

1、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釐清什麼是書法?書法與寫字的區別?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門藝術,書法不同於寫字,書法是書寫者從審美的角度通過章法、結構、線條等元素去創新創造具有美學價值的作品,而寫字是就寫字而寫字,基本沒有主觀的審美創造。既然書法是藝術,就應該具有藝術的特性和特點,藝術的最大特性即創造性,藝術創作是創造性勞動。千人一面不叫藝術,叫複製,正如同樣的模子一樣,喪失了藝術最可貴的個性。“能砍出同樣模子來的”現象存在,但不能叫書法,應該叫寫字。

2、離開了個性和創造,藝術將無從談起,書法也是一樣。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書法史,正是書法家的創造史,從甲骨文的產生,到金文,到小篆,到隸書,到草書,到楷書,再到行書,莫不是創新創造的過程。同樣是楷書,卻有顏柳歐趙,同樣是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序》和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蘇軾的《黃州寒食帖》卻面目各異,同樣是草書卻有張旭、懷素、黃庭堅、王鐸、祝枝山等草書大家,如果是“同樣的模子”這些書法大家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3、研習書法的人應該努力追求屬於自己的獨特的藝術語言和個性,力戒成為“同樣的模子”。一個人藝術風格形成的過程,就是他尋找自我,發掘自我,完善自我,昇華自我的過程,藝術的最高境界即“寫我”,一幅成功的書法作品之所以“有一種精神在上面浮動”,是因為它是藝術創造者精神世界的真實反映,通過這些作品,我們看到了書法創作者的情感、氣質、品格和學識素養。一件沒有自我、沒有個性的藝術品就好像一束沒有生命的花具沒有靈魂的軀殼。線條是書法家獨特的語言,它包含了藝術家對生活、人生和宇宙的獨特理解和認識,“智者開天創物”“巧者述之守之”。藝術之生命貴在創新,翻版或複製不叫藝術,臨摹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創作,古人的東西你臨摹得再好再像,只能說明一種功力,優秀的藝術作品無不閃現著個性的光輝,寫出自己的個性和特點,是每一個藝術追求者都應該畢生去追求的目標,一個真正的藝術追求者要具有“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的自我否定的勇氣,不斷創新,不斷進取,不斷超越,在自我否定的基礎上,不斷尋求新的突破。

一點拙見,以求拋磚引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