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棒球少年的《大聯盟之路》

「ECO氪體」體育產業生態圈www.ecosports.cn

中國棒球少年的《大聯盟之路》

疫情席捲全球,體育賽事紛紛按下停止鍵,此時紀錄片成為體育迷過癮的最佳選擇。最近就有這樣一部優秀的體育紀錄片《大聯盟之路》熱映中。在這部片子裡,我們看到了四個追逐大聯盟夢想的棒球少年,也看到了中國棒球的未來。

文 / 黃夢婷

你的18歲是如何度過的?你還記得那些年少時的夢嗎?

對於這三位棒球少年來說,在他們18歲成人禮的這一年,完成了一個關於棒球、關於體育的小小夢想——與MLB小聯盟簽約,前往美國接受職業棒球訓練。

2019年2月,MLB密爾沃基釀酒人隊舉辦簽約發佈會,宣佈此前分別簽下三位18歲的中國少年——伊健、寇永康和趙倫。另一位名叫王洋的19歲少年,則在早些時候被MLB費城費城人隊簽下。

中國棒球少年的《大聯盟之路》

2019年2月,趙倫、伊健和寇永康與MLB密爾沃基釀酒人隊簽約儀式現場

至此,他們正式開啟職業棒球運動員生涯,朝著夢想所在的大聯盟之路逐步邁進。

為了記錄這四位中國少年棒球故事,MLB中國用鏡頭拍下了他們的成長,這便是2020賽季《大聯盟之路》系列紀錄片誕生背景。

少年們是怎麼接觸到棒球的,又是如何被MLB選中,前往世界棒球大舞臺的?去美國之後,他們有何目標需要實現?

這個系列的棒球少年的紀錄片裡,藏著上述問題的答案,也藏著一個個關於追夢的體育好故事。

  • 中國少年,征戰大聯盟

自3月10日起,《大聯盟之路》逐漸揭開面紗,與觀眾見面。取材來自正在美職棒球隊效力的四位中國少年,講述離開父母的他們,獨自在美國訓練和生活狀態,每集片長都在7分鐘左右。

伊健出生於河北省伊指揮營村,個性偏內向老實,是個腳踏實地的孩子,這位年紀僅有19歲的小夥子,從六年級開始喜歡棒球。「在投球丘上有很強侵略性,而且小小年紀還有很精準控球。」這是密爾沃基釀酒隊主教練對他的評價語。

中國棒球少年的《大聯盟之路》

出生於2001年的伊健

寇永康出生於2001年,賽場上主要負責一壘三壘和外場。一開始,他尚未明白究竟什麼是棒球,來北京後,和隊友在賽場上贏得比賽,感受到勝利滋味和團隊精神,他才開始漸漸愛上棒球這項運動。

中國棒球少年的《大聯盟之路》

英文名為Coco的寇永康

趙倫是一名天賦型選手,16歲年紀通過特許資格參加美國大學生夏季聯賽,賽場上球速逼近96英里/小時,被13支球隊爭奪。他有個外號,叫鬥牛犬,MLB中國棒球發展中心主教練張寶樹解釋這個外號緣由,「他在賽場上總是很嚴肅專注,不管是擊球、投球還是跑壘,都是野心勃勃。」

中國棒球少年的《大聯盟之路》

被稱為「鬥牛犬」的趙倫

以上三位選手都同效力一個MLB球隊,而王洋則是在費城費城人隊擔當捕手角色,他用兩個字來形容來到美國的原因——幸運,如果球隊晚一週簽約,他可能就要去讀大學了。

中國棒球少年的《大聯盟之路》

王洋為了棒球夢放棄了已到手的美國大學錄取通知

當然,挺進大聯盟之路並沒有想象中容易,面對異國的陌生環境,這幾位男孩也都經歷過擔心受怕、掙扎懷疑的日子。

  • 異國拼搏,挑戰重重

進入語言不通、文化不同、訓練強度大,還有高淘汰率的美國小聯盟,幾人都不敢鬆口氣,以免成績落後,就失去晉升機會。

「我就怕自己打得不好,教練不給我機會,也怕訓練跟不上,怕漏球。」寇永康在鏡頭面前袒露心聲。職業棒球聯盟的訓練、比賽強度高,春訓時每天從早晨6點開始起床,早飯、熱身、訓練然後是比賽,這樣日子持續一整個月都無法休息。

中國棒球少年的《大聯盟之路》

伊健剛到美國則是面臨飲食難題,球隊提供冷食讓他的中國胃很不習慣,剛去美國就拉肚子,還瘦了6斤。拉肚子問題尚未解決,教練又讓他趕緊增重,休息不好、腸胃不適,讓他練投水平直線下降。

他在紀錄片裡回憶道:「來美國第一次投球,才投82英里/小時,壓力很大,整個人都不會打球了。」

中國棒球少年的《大聯盟之路》

王洋個性活潑,是大家的開心果,雖然人際關係不錯,但是也遭遇陌生環境下的心理壓力,失眠讓他備受折磨,更大的心理壓力,還是來自球場,王洋在春訓時期,經常被三振出局,隊友的直線球和變化球,他都沒見過,備受打擊、無所適從是他的生活真相。

中國棒球少年的《大聯盟之路》

王洋個性活潑,很快融入球隊的氛圍當中

相比較起隊友訓練問題,趙倫則更多是來自傷病困擾。來到美國之後,訓練強度加大,使他手肘尺側副韌帶撕裂,2019年他選擇動手術來治療。

手術恢復期需要14-16個月,出於保護球員的目的,球隊可能會建議去年9月動手術的他明年開始比賽。不過最近爆發的新冠疫情影響他的恢復和訓練,但是他仍然有信心重新回到強者狀態。

中國棒球少年的《大聯盟之路》

自信的趙倫,想要在大聯盟賽場上,刻下自己的名字

日常訓練之外,身處異國還有一些孤單情緒,沒有家人在身旁,由於時差也不能及時和父母溝通,趙倫思鄉情歡都是藏在家鄉餃子裡,在趙倫那集的結尾處,他與伊健、寇文康親自到超市挑選肉餡,還自己動手包餃子,以此來滿足對故鄉的思念。

中國棒球少年的《大聯盟之路》

同在一個球隊的三位男生,時常也能聚在一起吃餃子懷念中國美食

破繭成蝶,重獲新生,或許就是他們去美國的目的。

與密爾沃基釀酒人隊簽約當天,主持人問趙倫去美國有什麼目標,他回答:「向著更高更強的方向。與優秀職業球員進行挑戰,自己也可以取得進步。」

儘管通往大聯盟之路很漫長,但是所有人都沒想過半途而廢,不辜負父母期待,也沒忘記自己去美國使命,更是為了心中燃燒的棒球夢想,他們繼續咬牙堅持,走向前方。

  • 體育紀錄片,記錄體育時代變化

可喜的是,體育紀錄片不光是疫情之中的應急產品,已經逐漸成長為紀錄中國體育的重要載體,展示和呈現著體育文化的力量,用講述故事這種門檻較低的方式,讓更多的人在這裡愛上體育。

去年發佈的CBA聯賽首部官方紀錄片《敢夢敢當》,取材職業隊真實獨家的幕後,更是被網友評價為「中國體育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式的作品」。而以李娜退役後的真實生活為背景的《娜就是我》紀錄片,也打破了人們對於中國運動員的刻板認知,講述了一個體育好故事。最近正在央視熱播的《電子競技在中國》紀錄片,也讓大眾更好地瞭解了電競這項運動。

中國棒球少年的《大聯盟之路》

一直被家長和社會誤解的電子競技,紀錄片呈現了另一個世界

我們看到,《大聯盟之路》等中國體育記錄片,用鏡頭來記錄時代發展下的體育現象,講述了體育世界的運轉規律,這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故事,吸引觀眾對體育人物發出真實共鳴,成為了在廣大泛體育人群中推廣體育項目的先鋒兵,這也正是時代賦予體育紀錄片的意義。

2016年紀錄片火熱以來,這條賽道成為了互聯網平臺的兵家必爭之地,而伴隨著體育風口,用戶對體育內容多樣化、垂直化的市場需求快速增長,體育紀錄片也正在走進互聯網用戶的視野,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關注。

「你是看《灌籃高手》《足球小將》成長起來的嗎?我的體育啟蒙,就是《大聯盟之路》紀錄片了!」想象一下這樣的未來吧,或許會有一批又一批棒球少年,正是看這部紀錄片而愛上棒球、愛上體育的。

誠然,棒球在中國的普及尚需時日,《大聯盟之路》裡的棒球少年,也並沒有被中國更多觀眾所知曉,但是他們能夠邁向美國,走在追夢路上,已經是父母心中的驕傲,這樣的共情可以輕易地打破體育的認知門檻,打動更多的觀眾。紀錄片裡,伊健的父母對著鏡頭說,「我們村裡人說,他爸媽一個字不認,把孩子能供成這樣就不錯了,我們心裡感覺挺驕傲的。」

中國棒球少年的《大聯盟之路》

說出這些話的母親,已經開始哽咽

伊健也同樣感謝父母,如果父母沒把他送到棒球學校學習,他無法想象現在的自己會變成什麼樣。

是的,棒球就是如此給普通家庭以希望,相信未來日子裡,棒球能帶給更多家庭希望,打棒球的孩子都能成為父母的榮耀。

與此同時,《大聯盟之路》的熱播也給中國棒球點燃了那盞希望之火。當棒球文化通過紀錄片播撒在廣大的人群之中,種下棒球的種子。有朝一日,或許真的會有觀眾成為棒球少年,最終又成長為我們的「棒球姚明」,帶領棒球在中國蔚然成風。

中國棒球少年的《大聯盟之路》

「ECO氪體」體育產業生態圈www.ecosports.cn原創稿件,歡迎轉發,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尋求轉載請添加圈妹微信(ID:quanmei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