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雪、幣制、民變:稱帝前被人擁戴新莽王朝,到底為何"猝死"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鏡者,鑑也。通過歷史的這面鏡子,我們可以端正自己的行為,對於未來有著明確的借鑑意義。

而中華民族浩如煙海的歷史正是這樣一面明鏡,透過千年的歷史脈絡,我們總能從中獲益良多。

霜雪、幣制、民變:稱帝前被人擁戴新莽王朝,到底為何

在中國歷史中,新朝是很多人都容易忽略的一個朝代。這是因為這個奇特的大一統王朝從建立走向滅亡只經歷了一個皇帝,僅歷時九年。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為短命的大一統王朝,其建立始於篡位,獲得政權的方式也難以受到後世的認可,因而,這個政權也就不可避免的的埋沒於歷史長河之中。

新朝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後的朝代,王莽是該政權的開創者也是終結者。

王莽稱帝前得到了很多人的擁戴,但稱帝建朝後,卻人心散失,在短短的幾年內走向了滅亡。在這背後是什麼原因能讓一個新建王朝一代而亡?今天我們就順著歷史的脈絡,來一同探究新莽王朝滅亡的原因。

一.氣候狀況是不可忽視的自然因素

一個王朝的滅亡往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而氣候條件在新莽王朝的滅亡中就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史書中記載:“四月,隕霜,殺草木,海濱尤甚”,四月本該草長鶯飛的季節卻突降霜雪,以致草木不生,這樣的極寒氣候顯然不合 時令。

同時考古以及自然證據也得證在王莽執政時期,曾多次出現低溫的極端天氣。顯而易見的是,這種極端天氣的出現,對當時剛建立不久的新莽王朝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影響。

霜雪、幣制、民變:稱帝前被人擁戴新莽王朝,到底為何

氣候的變化引起了自然災害,進而導致糧食減產引發饑荒,饑荒又造成了流民和農民起義。可見這次低溫氣候對新莽王朝增添了許多不穩定的外部因素,其具體表現有以下三點。

1.氣候變冷導致糧食產量降低

極端天氣的出現,首先受影響的莫過於農業成產了。本該播撒種植的時節,卻因為低溫導致無法從事正常的農業播種。

同時低溫環境的出現,對於農作物的產量也有著很大的影響。低溫天氣會導致農作物的生長週期縮短,這樣一來農作物由於缺乏足夠時長養分的積累,單位產量自然要比正常情況下的產量少得多。同時,由於亂了耕作時令,糧食產量大幅降低,農民的基本生活也就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2.糧食減產導致饑荒爆發

極端氣候導致的糧食收成減少,其中最直接的後果的就是農民的生活受到影響。對於農民來說,糧食的減少,一方面意味著吃不飽飯,基本的生存受到挑戰;

另一方面,也意味著高額的稅收難以承擔。這樣一來,食不果腹的農民越來越多,最終上升至社會層面,導致大規模饑荒的爆發。而在這背後,氣候變冷無疑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3.饑荒推動了農民起義

饑荒的爆發,使越來越多的農民流離失所。新莽時期,荊楚農業歉收之後, “荊州饑饉,民眾入野澤,掘鳧茈而食之,更相侵奪”。

霜雪、幣制、民變:稱帝前被人擁戴新莽王朝,到底為何

可見,糧食的短缺使得新朝之下的百姓生存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也為後續的饑民暴動、百姓流失以及農民起義起到了推動作用,也給新莽王朝的滅亡埋下了一個不穩定的因素。

二.貨幣政策是不穩定的社會因素

為了穩定物價、鼓勵生產和增加國家稅收,王莽沿襲周禮,建立了五均六筦政策、貢所得等。這是新朝在民生及財政的重要革新,也說是一種國家社會主義政策的推行。這些政策雖然出於好意,但由於種種因素,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其中主要因素有三:

1.經濟改革加劇了通貨膨脹

面對國內的經濟形勢,王莽在執政期間曾多次頒佈貨幣改革的法令。然而,王莽作為一個政治家,在經濟上並不通曉普適的經濟規律。

這樣一來也就造成,多次的貨幣改革非但沒有促進經濟的發展,卻導致了市場的通貨膨脹,這樣直接導致了貨幣購買力的下降。

在這次改革中最受影響的莫過於平常百姓了,由於不斷的通貨膨脹,百姓的正常生活就難以得到保障。

2.頻繁的改革使得經濟混亂

每一次的貨幣改革都沒有兌換舊幣,這樣實際上就是變相的的掠奪老百姓的財富,與此同時,也使得百姓對於改革產生了不小的牴觸情緒。

霜雪、幣制、民變:稱帝前被人擁戴新莽王朝,到底為何

而王莽卻全然不顧基層人民的利益,這種臨時救補式對的頻繁改革非但不能解決社會經濟所存在的問題,還會使得國內的經濟一直處於混亂的狀態,進而給剛建立不久的新莽王朝又埋下了一個走向滅亡的因素。

3.政策推行者的斂財

王莽貨幣政策的推行者多是薛子仲、張長叔等大商人。這些商人到處和地方官吏勾結以榨取百姓,就使得這些政策難以為百姓帶來福祉,而成為了一些商人收斂私財的手段,進而激化社會矛盾,讓新朝的經濟混亂,加速了人民的破產。

三.新莽王朝一代而亡的根本原因

以上兩點分別說明了關於新朝滅亡的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然而這些因素在新朝的滅亡進程中雖然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但也並非是一個新建王朝一代而亡的根本原因。那麼導致新莽王朝顛覆的根本原因又是什麼呢?

1.失敗的外交政策

關於新朝的外交政策也受後人所詬病,王莽在建立政權後,為了宣揚國威,派出各路使者,東到遼東,西至西域,南到西南邊境。並且收回舊漢對外族的印綬,改為新朝,同時還將所封的王貶謫為侯,所用的璽更換為章。這一系列動作無不為了向外宣示新朝的國威之大。

也正因此,西南夷鉤町王及匈奴相繼叛亂,西域諸國與新朝政權的關係逐漸破裂。這就給新朝的邊境埋下了諸多不穩定的因素。

霜雪、幣制、民變:稱帝前被人擁戴新莽王朝,到底為何

2.失敗的軍事改革

“以軍領政”是新朝時期為平定叛亂的主措施,王莽通過該方式以祈求對於地方的管控。而現實卻並非如此,部分軍人在地方胡作非為,非但起不到平定叛亂的作用,還給地方行政帶來了不小的干擾,管轄之下的百姓怨聲載道。無疑,這種方式在當時的社會情形下是失敗的。

另一方面的是新軍的建立,由於王莽是通過篡位奪取政權,並無領導戰鬥之才。在與匈奴發生戰爭時,王莽通過招募天下的死囚、男丁組成軍隊送往前線,史稱“豬突豨勇”。這支缺乏正規訓練,拼湊而來的軍隊自然毫無戰鬥力。

另外,王莽在挑兵選將時並非依據才幹高低,而是聽信片面之言,招募一些自稱有奇特技藝之人,到頭來不過是誇大其詞、紙上談兵罷了。

由此可以看出,這些變革措施直接推動了新朝軍事力量的衰敗。

3.新末民變

新朝後期,由於王莽的執政不力,使得各階級矛盾激化,百姓們怨聲載道。加之,寒冷氣候災害,饑荒四起。農民紛起反抗,各地不斷有叛亂髮生,新末民變也就此開啟。

當群臣向王莽進報各地民變時,王莽卻只認為是民賊作亂,非但不引起重視,反而指責大臣的過錯。他仍活在自己的“盛世”之下,製造“威鬥”、“華蓋”來宣示太平。由於王莽的孤政,許多州郡的叛變都得不到鎮壓,導致全國各地戰亂擴大。

霜雪、幣制、民變:稱帝前被人擁戴新莽王朝,到底為何

而又加之對於軍隊的管理不力,中央軍隊紀律敗壞,部隊戰鬥力較弱,時常有數十萬大軍被起義軍擊潰之事。一葉以障目,可見王莽久居廟堂之高而不曉底層之事情,目力所及,皆是“盛世”。最終,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在混亂中被殺,新朝亡。

總結:

縱此觀之,加速新莽王朝一代而亡的因素有三:一是失敗的外交政策,二是失敗的軍事改革,三是新末民變。而這些因素的背後反映的則是王莽執政能力的不足,這也是新莽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正如史家錢穆所言:“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種書生的政治。……不達政情,又無賢輔,徒以文字議政治。”王莽登位後推行的新政,大抵都是沿襲周朝的制度。可古今風俗不同,環境各異,源於古制的新法,未必一切都合時合宜。

而這些新政都是違反了歷史規律,所以推行失敗,也是歷史必然。所以從這個角度看,王莽只是一個事事復古,脫離實際的政治家。

新莽王朝的滅亡,其中王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以史為鑑,可以明未來。德不配位,最終導致了新莽王朝一代而亡。再縱覽當下,選賢任能仍尤為重要。有能力者能處於困難的境地而不慌亂,方能擔當起歷史所賦予的職責和使命。

而德不配位者,只會空佔社會資源,影響生產效率,甚至釀成禍端。這段歷史所給予我們的警惕是,在如今社會如何才能做到賢能重用,庸能不用。而在這背後,則是對當今教育制度改革與發展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