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你要明白我也有隱私權

  • 原創丨版權:書報文摘(微信公眾號id:shubaowenzhai)
  •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前幾天,一位我很喜歡的脫口秀演員在表演時講到這樣一個段子。

他吐槽到,他的媽媽特別不尊重人。他在家用衛生間的時候,他的媽媽經常會突然進來要洗抹布。

臺下有觀眾問為什麼不鎖門?鎖門不就解決問題了嗎?他冷漠一笑:“太天真了,那是我媽呀,她會把門敲開,然後進來洗抹布,只會讓我更加的羞恥。我媽會說,‘你上個廁所鎖門幹啥呀?’”臺下觀眾哈哈大笑。

他又講到,“我曾經嘗試跟她講道理,她就會來這一套:‘連你都是我生的,我啥沒看過呀?’”

你跟她講隱私權,她跟你聊物種起源。

我跟著觀眾笑過之後突然感到有點憂傷。原來我並不是個例,這種父母並不尊重孩子隱私權的段子能夠引起大範圍的共鳴,就說明這可能已經成為千萬中國家庭中的隱形矛盾了,也可能是孩子與父母心生隔閡的源頭之一。

爸媽,你要明白我也有隱私權

高中的時候,我有寫日記的習慣,沉悶的學習壓力讓我不堪重負,心中的苦悶憂愁無處發洩只能寫在日記裡。日記被我放在書桌一摞課本的下面。一天回家,我媽正坐在我書桌前看我的日記。看到我回來也沒有收起來的意思,反而因為裡面的一些內容質問我。我又羞恥又憤怒,奪過日記本大聲問她為什麼看我的隱私?“你能不能尊重我一下?”我媽直接來了一句,“這個日記本都是我買的我為什麼不能看?我花那麼多錢把你養這麼大你就這麼跟媽媽說話?”

我又生氣又愧疚,不知道該怎麼反駁她。只是從此以後我不再寫日記,也更少的和她聊起學校的事情。

到了大學之後,我開始在微博上發表觀點。我媽不知道怎麼又找到了我的微博,因為我在上面的一些話打電話過來質問我,要我刪掉。

我和她在電話裡大吵了一架,後來我在微信給她發信息。“你能不能給我一點尊重?我在微博上的東西並不想讓你看到,我連一點保留隱私的權利都沒有嗎?”

我媽的回答讓我想撞牆,“別人都能看,你媽憑啥不能看?”

翻我手機,看我的包,一系列這樣的事情讓我不得不冷靜下來思考,這個問題到底該如何解決?

站在我的角度,我覺得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的隱私權應該得到尊重。父母的確是我最親近的人,但也的確有一些東西是我不想讓他們知道的,我希望也有權力留有些許的空間,我希望他們能夠尊重我,給我一定程度的自由。

站在我媽的角度,她覺得她為我付出了這麼多,她理應知道她想知道的一切內容。我是她的孩子,我沒有事情應該瞞著她。

叔本華曾提出過著名的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刺蝟在天冷時彼此靠攏取暖,但保持一定距離,以免互相刺傷對方,也叫刺蝟效應。同理,每個人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空間,父母以愛之名,以關心的名義,一次次侵佔孩子的自我空間並不以為然:“你一個小孩子知道什麼?”長此以往,孩子不想接受父母這樣的關心,卻被父母認為是白眼狼。

“你並沒有尊重我,理解我,而我飽受這樣的委屈。”

“你總說小孩知道什麼,你卻忘了,小孩子也是人。”

“你一次都沒有真正走進過我的世界,卻總想改變我的世界。”

在人類社會中,任何代際關係都是緊張的,下一代的成長一定程度威脅到了上一代的權威地位,子女要求留有自己的空間或許就是這種威脅的徵兆。西方社會推崇斷裂的代際關係,以一種中國人看來近乎殘忍的方式來使孩子確立自我意志。而中國人默認的代際關係,則是下一代完完全全向上一代“投降”。

從古至今,父母的思維方式都是,“孩子是我生的,他的命都是我給的,他的一切我必須知道,那是天經地義。”即便在物質文明如此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這代人,依舊逃不脫這種封建殘餘。

爸媽,你要明白我也有隱私權

“從來如此,便對嗎?”

父母的確給了孩子生命,但這並不等於孩子就成了父母的附屬品,孩子不是寵物,或者一個物品,他們擁有自己的思想。不得不提起的一個事實是,孩子來到世界上,這是父母的選擇,孩子無從選擇,只能被動接受,從這個角度來說,父母對孩子都存在一場哲學意義上的虧欠。

父母與子女共同構成了家庭,然而在這個國家的最小單元裡,權利的分佈並不均等。父母會因為他們給了子女生命,並且養育他們直到他們能夠獨立生存,自然而然的佔據家庭單位中權利制高點的位置。他們對子女做的一切,都可以被美名為“為他們好”“爸媽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用道德化的說辭包裝這一切,把為人父母當作一場崇高的自我犧牲。無論是刻意為之還是無心之舉,這都會讓孩子在愧疚中成長,讓他們在懵懂中就認定自己對上一輩負有道義虧欠,壓抑自己的慾望,覺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過錯。

在這種權利關係中,孩子作為弱勢的一方,他們的感受往往是不被重視的。在父母的眼中,一個小孩哪有什麼自由意志。“虎爸狼媽”“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極端教育方式尚且有人推崇,更別談隱私權這一許多家長壓根沒注意過的問題了。

然而,很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來自父母的傷害,像是一種慢性毒藥,它生長在陰暗處,它不能見光,因為一旦暴露在陽光下,就被扣上“不孝”的帽子。因此這往往需要很多力氣,在成年後一點點彌補童年時缺失的部分,最終被逼迫著“獨立”。最終變成“父母在等著孩子的道謝,孩子在等著父母的道歉”。

爸媽,你要明白我也有隱私權

侵佔隱私權作為越界行為的一種,在家庭中時有發生,當你拿捏不準時,就想想你和朋友之間會這樣做嗎?朋友雖然不是家人,但人需要的理解和尊重卻是人人相等的。心理學家武志紅曾寫道:重要的不是發生什麼,而是對方是怎麼感受的。我們永遠要記住,感受的溝通在親密關係中是最重要的。

父母固然有不周全的地方,但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是真的不知道自己的言行會給子女帶來這樣的傷害,因為他們的父母也是這樣對待他們的。這不全然是父母的過錯,而是幾千年的文化紮根在每個人的心中,是封建思想和現代化思想的碰撞。作為子女,你可以不原諒,但是要學著放下,不要抓著過去,大家都處於一個時代的陣痛期,這一切並不容易。

親子關係作為中國社會中最經典的親密關係,經營起來並不容易,而隱私權可能是最起碼的一步。作為父母,如果你認為隱私權對你很重要,那麼請相信,這對於你的孩子更加重要。

爸媽,你要明白我也有隱私權

作者簡介:告別詩,靈魂樸素,如梅子的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