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角度看《無問西東》,這是一場對知識分子的寓言

《無問西東》講了一種好像已經失傳到失真的價值觀,對我們似曾相識又好像找尋不見的集體想象,關於知識分子是崇高而可貴的人群的一種寓言。

一言以蔽之:是讀書人的家國夢。它重新喚起了讀書人的榮耀感:閱讀不再是孤單的夜空下一個人寒窗的寂寥,而是一群人活在睿智的理想世界。讓人動容和唏噓間,橫跨的依舊是百年的民族苦難。

六個角度看《無問西東》,這是一場對知識分子的寓言

1、清華百年賀片

如果只把《無問西東》看作清華的百年賀片就未免簡單了,它更多還是出於一種對文化“貴族”的親切關懷。和金庸先生“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不同,本片講的是百年家國,落實的依舊是具體的人,強調的是人受到精神啟蒙所能創建的對於自我、對於他人可貴的生活細節。

六個角度看《無問西東》,這是一場對知識分子的寓言

影片反覆在講的“真實”在我看來更多是一種良善,承受苦難也就推進了時代。主角們所經歷的是我們都曾悵然而需點撥與歷練的青春熱血。片尾“獻給珍貴的你”無疑是為了點醒人們對於自我精神世界的開掘。


我總覺得人沒想象那麼糟也沒那麼好,但是教育的確是有可能讓人好那麼一點點,讓世界好那麼一點點。教育總是讓人對這世界有信心一點點,所以我們愛教育題材,也愛完全沒有指望的幻滅題材。尤其是娛樂至死的年代渴望醉生夢死的話,被點醒的電影總歸要疼痛一點,不如跳舞。


六個角度看《無問西東》,這是一場對知識分子的寓言


但是百年的歷史學府總歸還是要發出一點聲音,有種說法大學就是讓人類始終保持好奇的幸運場所,總得有些地方,經濟政治與娛樂沒有那麼容易發揮效應,人可以有感情也可以有理智,彼此相安無事,爭論只是學術,不同的人可以同一張桌子吃飯,這又不是虛幻的烏托邦,只是可實行的,這種讓人心醉的集體想象。


2、《無問西東》的技術


我在看本片時總忍不住總要和《芳華》做比較:同樣是繁複的群戲,《芳華》在劇作上成立的關鍵是真正關懷和塑造了兩個善良主角的命運,但我總覺得少了點什麼,也許是一點真誠。


六個角度看《無問西東》,這是一場對知識分子的寓言


即便在結構上反覆營造,但缺失了某種群體典型和敘事本身該有的正反張力,更多是一種信息的拼湊。所以主角笨拙的善良大體只能得到讚美,卻很難讓人真正地相信。

在這一點上,《無問西東》要好很多。

這部電影被很多觀眾認為是一大碗雞湯,它的情感密度和信息強度是“不友好”的,她隱隱有篩選觀眾的要求。影片真正拍攝完成是在2012年底,五年後時代變化更多強化了對於娛樂感的需求,所以觀眾能捕捉到的帶有娛樂屬性的首先是那種精神關懷和美學樂趣,被定位雞湯也就自然而然。

六個角度看《無問西東》,這是一場對知識分子的寓言

但《無問西東》真不是雞湯,它自身有著清晰的敘事策略。信息密度極高,正反辨證始終貫穿,結構上選取的群像內容各有側重,以至於有觀眾覺得“花了一個電影的錢看了三部電影”。此外,所選演員自身的明星號召力也頗有效應,主創較為巧妙地使之全部合理在劇情裡,有錦上添花的功效。


3、聲畫的協調搭配


在現代時空裡張震的出席我還不夠感受到影片的力度,更多是一個親切地敘事靠近生活的職場描繪,當然,四胞胎和職場生活本身已隱隱有那麼一些應和的隱喻。


六個角度看《無問西東》,這是一場對知識分子的寓言


隨即影片採用的截斷式的時間拼貼,這就對聲畫要求變高了。我喜歡它裡面巧妙的音樂使用,利用虛焦清晰準確地傳遞信息。總感覺鏡頭語言恰到舒適又柔軟地帶到戲劇張力的細節裡面,大概看了二十分鐘就感覺到了導演不同於其他國片導演,有著鏡頭精準、信息豐富又能適當兼顧情感邏輯的優點,特別像一個好萊塢的導演,雖然拍的又是中國的故事。


觀影后我查了導演李芳芳的資料,原來我小學就看了她的《十七歲不哭》的劇本書和同名電視劇,從紐約電影學院歸來的她,在本片中展現了教科書級的運鏡商業敘事力。我們的國片很愛拿風格說事,其實敘事第一要務就是準確,可以的話再節奏快點,信息多點,審美強點,觀眾親切點。任取一點都是為了觀眾多考慮幾分。


4、“大氣”的場景處理


我頭一次覺得厲害就在於王力宏扮演的沈光耀在暴雨之下聽老師講課,老師溼了衣衫,牆角漏雨,雨聲日漸放大,沈光耀推開窗,雨勢如注,此時窗外有強健的學生身體由教官在雨中吶喊,音樂變強,鏡頭又反覆切換孩童在雨中,水池中自然景觀之下茁壯的雨中生命力,這是一段頗有力的鏡頭設計,應和在由雨勢所帶來的教學無法繼續的困境。


六個角度看《無問西東》,這是一場對知識分子的寓言


這種寫意的細節幾乎貫穿了整個影片。


再舉一例就是章子怡扮演的王敏佳在被揭穿是寫匿名信的始作俑者,她躲在自己的床上,慢慢地放下紗帳構成一個詩意化的保護傘,給人一種心疼的感受(其實這段總讓我想起《芳華》裡的何小萍)。幾乎同時巨大的畫外音爆發,更大的厄運等待王敏佳。


六個角度看《無問西東》,這是一場對知識分子的寓言


當害了王敏佳的老師愛人走回到家跳井的那一段,影片出現了老師愛人難得與老師恩愛的閃回片段,又足見主創對於每個人物前因後果的重視。當然片尾的彩蛋更是讓中國文化常識下的名人以隱隱的配角參與了整個電影,他們被隱藏於一個更宏大的敘事裡,影片由此重塑了那樣一個個“經典”的瞬間。


這種過於完善的劇作若要詬病像是一種刻意,但也許只有這種精巧的設計才能與讀書人的濟世精神相應和,畢竟這種價值觀在當下本就已接近到消散。文本在後半段隨著各路人馬日漸的犧牲和隱匿,又回到了現代的張果果所做的抉擇。


影片塑造張果果為一個被誤解卻試試看面對真心的人,這條線似乎也是被詬病最多的段落,他更多是為了結構,由此結尾的點題,受用的人感恩,而無法入戲的人則感覺太像一場晚會主題闡釋。這又成了特別值得一說的角度,也就是導演的風格呈現。


5、導演風格


在蜻蜓點水地講到了文本劇情選擇、結構設計、運鏡正反信息控制、快節奏和準確地聲畫搭配之後,我們終於要繞回到讓我感覺這個電影高級而不錯的延展。

導演風格是一種清晰的女性質感的高審美和強敘事取捨。

在這種密度和野心的多線結構之下,試圖講盡知識分子的百年,其實很多篇章都很容易做成道德宣傳報告般無趣,恰恰是高審美的女性思維重塑了《無問西東》,她贏就贏在審美上。


六個角度看《無問西東》,這是一場對知識分子的寓言


快節奏和信息豐富之外,觀影仍舊能清晰捕捉到一種音樂性詩性的律動感,不是追求一種尖銳的刺痛,而是靈動。在保證了強烈的戲劇張力下,她像一個溫婉情深又通透的女性,時時刻刻點透人間冷暖,才有了知識分子所在意的救世濟懷。

影片中表露的最明顯的就是沈光耀的飛機為孩子們送食物,外國傳教士帶著孩子們唱歌的篇章。我時常被導演細膩的細節打動,在一段群戲般的吟誦下,傳教士帶著笑容起身,我們才發現他失去了雙腿,這就是女性的細膩感了。

影片中沈光耀犧牲的篇章,美學上讓人感受到聖潔與柔軟,縱然有點過於儀式感,卻依舊讓人動容,這種形式同樣出現在王敏佳在收到一盒的楓葉,淳樸的雲南農民跳起了一段歌劇般的群舞,這種讓人驚喜的篇章過於滿溢,不敢說有多經典,恰恰是滿滿地誠意與積攢,敘事上沒有大的毛病一路順暢下來,觀眾整體都該是買單的。無法入戲的人也只能抱歉了。

6、演員表演

好久未見如此演戲好看的王力宏了,大家都回歸到了演員的本質屬性,力求認真詮釋好角色。影片裡會出現大量詩化的表達,光是音樂還不足以讓人信服,我很欽佩導演在這處的巧妙,她混搭了粵語、英語、不同口音的使用。


六個角度看《無問西東》,這是一場對知識分子的寓言


類似美國華裔軍官吟誦出的那段“這個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從心底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與同情”,角色用的是一種外國人念中文的口音,恰恰適合沖掉由口音所帶來的突兀感,隱隱我感覺是一種間離的成立。這種小的細節仔細找實在太多,雪藏的五年,也許是這個電影被主創反覆來調試的某種勤奮,她也許始終還在尋找有沒有更合適的剪輯可能。

至此我還想提這是目前我認為特別好的愛國片,用知識分子的方式去愛祖國的傷痛與人民,我想拿她做一種教科書的級別,不到《無問西東》大概不算是好電影。她大概還能再好,但對我來說依舊充滿感恩。

我認為很多東西是主創的取捨而非不能,那些讓人記憶深刻的視覺,那漫天鋪滿而來的楓葉,那漫天的風沙寂寞的行路者,都是主創盡力而去創建的可能。她始終是一個特別用心的劇情好電影。

這種抉擇不代表完美,恰恰代表的就是“從心底給出的真心”。

《無問西東》一直說她講的是“真實”,我看到的是就在我們身邊的善良。由此我們也跟著心中無惑,未必是眼淚,而是一種釋然。我行我路,珍惜身邊,無問西東。


聊聊影視文娛,談談武俠小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