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之學者為人,為什麼要讀書?

今之學者為人,為什麼讀書啊?現在有許多孩子,讀書為父母讀的。因為假使不考取高中,不考取大學,會給父母丟人嘛,不是為自己的興趣讀。然後呢,讀個書出來,趕快找個好的職業,怎麼樣賺大錢,最好學金融,學計算機……學的是技術,不是為求學問。學的是“藝”,而不是“道”。


今之學者為人,為什麼要讀書?


現代化使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卻缺少了關照。人們擁擠在高節奏、充滿誘惑的現代生活中,人心浮動,沒有片刻安寧。慾望在吞噬理想,多變在動搖信念,心靈、精神、信仰在被物化、被拋棄。大家好像得了一種“迷心逐物”的現代病。

這是心向外的學習,這種心向外的學習,也會帶來其相應的苦痛。道理非常簡單,心老向外跑,被機器、信息、物慾牽著鼻子走,對裡面就瞭解得太少,一靜下來,會失去自己。物質的豐富,心往外的奔逸,只會加重心的空虛感,這是一定的道理。

今之學者為人,為什麼要讀書?


當然,不可否認,物質也是一種文化,一種文明,物質與慾望的快樂也是一種快樂,西方的所謂獨立與自由也是一種生命的釋放。但這畢竟不是長久的安樂,不是生命的歸依,不能讓我們得到真正的寧靜與滿足。而且,與內在的快樂相比,這種快樂確實層次會低很多。佛教一步步的禪定,裡面可是有許多”內觸妙樂“,比這些外在的快樂更勝妙許多。更糟糕的是,”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聾“,這些外在的物慾的快樂,會帶來許多精神與肉體的疾病。

今之學者為人,為什麼要讀書?


其實,我們也應該向內找下,知道學問的意義在於修身養性,從而改變我們的性格,提升我們的情操,提高我們的品位,最終找到安身立命之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