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拨啷鼓”,你是否还记得走街串巷的“货郎担”?


岁月“拨啷鼓”,你是否还记得走街串巷的“货郎担”?

手拿拨啷鼓,肩挑货郎担,一边走一边左右摇动拨啷鼓发出“拨啷拨啷咚,拨啷拨啷咚”有节奏的敲打声,嘴里吆喝着:“头发换糖豆,头发换针换顶针,都拿那破铺陈烂套子碎铜碎铝碎鉄换盆换碗换头绳”。这一幕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60年代末,走村串巷的货郎担卖货郎。

走街串巷的“货郎担”是那个时期的历史产物,他出现在60年代供销合作社以前,货郎担的商品虽然都是针头线脑类的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商品,但他像“及时雨”样及时地把老百姓所需供应到老百姓手中,解决了千家万户的燃眉之急,是那个特殊年代下一种特殊的保供应、惠民生的一种营销模式。后来随着“代销店”、“代销点”的出现,“货郎担”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至今记起那个特殊场面依然情愫在心头。

岁月“拨啷鼓”,你是否还记得走街串巷的“货郎担”?

关于货郎担的顺口溜:卖货郎,卖货郎,挑着担子下了乡,手里拿个拨啷鼓,啵啵啷啷响叮当。糖豆甜,糖豆圆,哄的孩子开心玩。破铺陈,烂套子,都拿出来换针线。还有那,老头的烟袋,小孩的吸奶嘴,破铜烂铁都管换。换顶针,换按扣,抹梳篦子头发换。收骨头,收破鞋,弹子叫曲哄孩玩。

岁月“拨啷鼓”,你是否还记得走街串巷的“货郎担”?

货郎担的东西不值钱,那个时代这些商品还算得上“日用百货”。交易货币大多是以“分钱”为计量单位,也就几分钱都能买到,上毛的就算“大买卖”了。可算得上“种类齐全”,物美价廉。从老太婆做家务缝缝补补、裢衣缀扣必用的针线顶针,到老头吸烟的烟袋葫芦,从哄孩子的糖豆到喂小孩吸奶的嘴,从闺女媳妇扎头的红头绳,到孩子们滚窰玩的砸弹子,应有尽有。基于那个年代的消费水平,基本符合老百姓的消费观念。

岁月“拨啷鼓”,你是否还记得走街串巷的“货郎担”?

而这些“针线簸萝”类的商品,最大的买卖手段非常切合那个年代的实际消费理念,大多都不是直接拿货币来买,而是采用“换”的方式进行公平对等的交易。譬如用头发换针换线换顶针,用破铜烂铁换锅碗瓢勺等等。

说起来很有趣,记得我7、8岁左右,奶奶用木梳篦子梳理她那花白的头发,每次将梳下来的头发一缕缕地缠绕成卷,然后找个墙窟窿塞进去保存起来,我好奇地问她这是干什么?她说:“货郎担来了拿头发换针呀”。

货郎担一进村,立刻被孩子老人围起来了,东家老奶奶给孙子买几个糖豆吃,西家老婆婆用头发换针换顶针裢褡衣裳。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供销合作社的兴起,更多更充足的供货渠道的崛起,再没有人买货郎担的账,货郎担也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