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瀟:直男在我心|國劇少壯派(1)

關注公眾號影視獨舌【dusheme】,第一時間獲取更多精彩文章。

編者按:一批1980年前後出生的創作者已然成為國劇的主力擔當。

論年齡,他們正處於創作力最旺盛的階段,有著穩定的產出能力;論經驗,他們都有多部知名作品傍身。他們得過前輩的言傳身教,又給後輩樹立了榜樣典型。他們是國劇創作裡當之無愧的少壯派。

從今天起,我們將陸續刊發少壯派代表人物的深度訪談。第一篇從編劇李瀟開始。


在80後編劇中,李瀟的都市劇自成一家。從《大丈夫》《我愛男閨蜜》再到《小丈夫》《好先生》《戀愛先生》等作品,李瀟的作品形成了獨特的“男人系列”。在她的創作中,人物往往形象鮮明,情節又一波三折,高概念和強情節之外還金句頻出,深受觀眾喜愛。

李瀟:直男在我心|國劇少壯派(1)

近年來,李瀟又投身於電影的創作當中,和搭檔於淼一起打造的翻拍電影《情聖》《來電狂響》以及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大贏家》均取得了不錯的票房和口碑,在電視劇之外又開闢了新的陣地。

近期,影視獨舌對李瀟進行了專訪,聽她講述了那些創作中的苦辣酸甜。其中既有她自己創作中的心得,也有傳幫帶時的體會。

愛寫男人戲,愛寫關係複雜的男人戲

在很多人眼中,女性編劇往往善於刻畫女性角色,對於女性心理和情感的細膩有著透徹把握。但是在李瀟的作品當中,最搶眼的往往是那些男性角色,這讓李瀟在女性編劇中顯得有些“另類”。

“我覺得我身體裡住著一個直男。”在談到創作《大男當婚》等作品的歷程時,李瀟表示自己對於男性的生活很感興趣,那些男性所面臨的迷茫和糾結很吸引她,這樣的興趣驅使她去創作那些關於男性的故事。

李瀟:直男在我心|國劇少壯派(1)

“我有些容易忽視女性角色,像一度流行的大女主戲,我就提不起興致去寫。我覺得寫一個女人是很沒有意思的事情,因為我就是女人,我知道女人是怎麼想的,寫女性沒有挑戰性。但是我不知道男性是怎麼想的,所以我覺得寫一個男人的故事會很有意思。”

興趣是李瀟創作歷程中最關鍵的部分,無論是題材的選擇還是風格的變化,都和她在創作前後的興趣點有著密切的聯繫。

李瀟的興趣點絕不重複,《大男當婚》裡的大齡男青年,《我愛男閨蜜》裡的中年話癆男閨蜜,《小丈夫》裡姐弟戀中的男青年……這樣多角度地關注男性角色,在國內女性編劇中算得上獨樹一幟。

李瀟:直男在我心|國劇少壯派(1)

《小丈夫》


選定了興趣點之後,李瀟就開始埋頭創作。和那些喜歡集思廣益、開策劃會的編劇不同,李瀟更願意自己獨處。除了會和搭檔於淼進行溝通之外,其他時間都是孤軍作戰。開策劃會的狀態,會擾亂她的思路。

“我一直認為創作是一種很私密的事情,非常個人化。它和創作者個人的經歷、心態有關,而這些東西是不可能跟其他人分享的,別人也很難理解。”

在李瀟看來,人物是都市劇的核心驅動力。在開始進行創作的時候,她不會首先去考慮故事,而是會先去琢磨一個有趣兒的人物,從一個人物身上生髮出一組人物關係,“人物是最核心的,沒有人物我什麼都寫不出來”。

在人物關係上,李瀟偏愛網狀結構。因為人物關係編織得越緊密,創作起來越容易,越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戲劇衝突就越大。這也讓李瀟的作品有了高概念、強情節、耐看的特點。

照方抓藥,我不幹

和其他80後編劇相比,李瀟的作品密度很大,如此密集的創作,如果不變換作品的切入角度,就很容易陷入同質化。同質化的創作往往是自我重複的開始,而自我重複則意味著創作力的下降。

在《大丈夫》裡,劇情大開大合,人物的衝突和矛盾都非常激烈,加上錯位的人物關係,觀眾看起來很過癮,李瀟在創作中寫得也很過癮。

李瀟:直男在我心|國劇少壯派(1)

寫完《大丈夫》之後,李瀟並沒有再如法炮製一遍。“我當然可以再寫一個這樣的故事,照方抓藥,但是對我來說就是那兩個字——沒勁,我不想自我重複”,於是有了《我愛男閨蜜》。

如果說《大丈夫》是處於一種緊繃的狀態,那麼《我愛男閨蜜》則給人一種很鬆弛的感覺。

在《我愛男閨蜜》裡,李瀟避開了《大丈夫》中大開大合的劇情以及尖銳的衝突,沒有構建太複雜的人物關係,集中寫兩個中年男女由友情轉化為愛情的故事,甚至故意把主角寫成話癆。

李瀟:直男在我心|國劇少壯派(1)

到了《好先生》又是另一種情況,它的人物關係變成了一種太陽型的結構。每一組人物關係都圍繞著孫紅雷飾演的角色,“這是一種危險的寫法,因為我把所有的賭注都押在了一個角色身上”。

除了原創劇本,李瀟對小說改編也進行了嘗試。在《加油,你是最棒的》裡,李瀟擔任劇本總監。有原著小說依託,這部劇的風格有了一些新的變化,精英階層退場,底層人物上場,男女戲份也開始平分秋色,相比以往的作品,這部劇顯得不那麼“李瀟”。

“改編還是要保留小說原本的味道,《加油,你是最棒的》裡面的故事風格基本都是原著小說的,我沒有用過多的個人傾向去改變它。”

李瀟:直男在我心|國劇少壯派(1)

《加油,你是最棒的》裡面的犀利金句

不過,臺詞幽默、扎人這些李瀟早年創作中留下的習慣,依然能讓那些喜歡她的觀眾找到熟悉的感覺。

轉戰電影的同時渴望嘗試網劇

從《情聖》到《來電狂響》,再到前不久剛剛跟觀眾見面的《大贏家》,李瀟在電影編劇的道路上同樣風生水起。在被問及兩者之間有無互補性時,李瀟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電視劇和電影兩者之間沒有互相促進的地方,至少對我來說沒有,甚至給我帶來了撕扯和矛盾的感覺。”

電視劇像鞭炮而電影像煙花,李瀟用這個比喻來形容兩者的不同。

在她看來電影是應該走進電影院欣賞的,它屬於大銀幕,是一種人群聚集的享受。而電視劇則是屬於客廳文化,它更具親民性和陪伴性,是用來抵消碎片時間的產物,兩者的思維模式有著本質的不同。

“具體到創作中,我很難對這兩者取長補短。恰恰相反,寫電視劇的時候我要控制自己不要出現電影思維,寫電影的時候我要控制自己不要出現電視劇思維,這樣的創作其實是很累的。”

李瀟:直男在我心|國劇少壯派(1)

在電影《大贏家》裡,除了參與編劇之外,李瀟還擔任了監製,對她來說,這不僅是對導演工作的查漏補缺,更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我參與到電影的各個環節,獲取的經驗都會反哺到創作當中。比如我創作了一個橋段,但是在拍攝現場根本實現不了或者技術難度太大,以前我不瞭解,但是現在明白之後,我會在劇本里就規避掉這些問題,這樣做後期會減少很多麻煩。”

除了嘗試電影之外,李瀟還渴望參與網劇的製作。

作為一名傳統電視劇編劇,李瀟的作品一般都在三四十集以上。過多的集數對於編劇來說也是挑戰。因為任何一個戲劇發動機都無法支撐這麼長的集數,所以編劇要麼中途更換髮動機,要麼只能在情節上注水,無論怎麼做,都容易受到觀眾的詬病。因此對於廣電總局的限制電視劇集數的新規,李瀟深表贊成。

“我其實很想做一部網劇,12集一季或者24集一季的短網劇。上個世紀90年代的國產電視劇,集數都在20集左右,有很多能讓觀眾印象深刻的精品。我覺得網劇是有可能製作出這樣又短又有力量,還能讓人記得住的作品。可能和網劇的緣分未到,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我期待著這樣的機會。”

接班與領路

在成長的道路上,前輩們的幫助讓李瀟受益良多,這裡面有投資人的信任,也有老編劇的指點。

如今身為知名編劇的她已經有了足夠的資源和能力去傳幫帶。這不光是編劇技巧和能力的傳承,更是一代代編劇對於自己初心的交接。作為80後編劇,領路人的重任責無旁貸。

在李瀟的創作生涯裡,她對於新麗傳媒董事長曹華益給予的信任十分感激。和其他出品人相比,曹華益的文人氣質要強於商人氣質。

“我很感激他當時對於《大丈夫》的賞識,因為裡面有很多不太遵循常規創作理念的嘗試。當時有不少人質疑,但是曹華益站了出來力挺我,最終這些新嘗試都得以保留。播出之後的事實證明,我們的判斷是對的。”

如果說曹華益的堅持為李瀟的創作發揮提供了保障,那麼著名編劇李曉明則從根兒上對李瀟的創作風格產生了影響。

在回溯自己的創作歷程時,李瀟特別表示感謝李曉明老師,稱他是自己編劇道路上的領路人。

李曉明曾創作過《渴望》《過把癮》《一年又一年》等國劇經典。在李瀟早期的幾部作品中,李曉明擔任了策劃。他在李瀟創作觀念的建立、創作風格的啟蒙上,都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 。

“創作《當婆婆遇上媽》時,這個項目幾乎是李曉明老師手把手教我寫的。當時我還沒有結婚,卻要寫婆媳矛盾,所以我全部的認知都是從李老師那兒來的。前10集的劇本我改了整整7稿,其中有幾稿是完全推翻重寫。”如今談到這些,李瀟依然印象深刻。

李瀟:直男在我心|國劇少壯派(1)


李曉明對李瀟在創作上的影響是巨大的,這也直接影響了她帶學生的方式。“一定要讓他們參與到項目中來,我會教他們去怎麼寫,這對於一個編劇來說是提高最快的方式。比起那些理論學習,實戰演練永遠是最直接的提高。”

李瀟自認為“討好型”人格,這種性格給她帶來的特殊優勢是共情能力特別強,很容易站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在創作上,這種共情能力讓李瀟可以輕易在眾多角色之間跳進跳出,深入角色內部去考慮問題。因此進入角色成了她對學生的重要要求。

“我會反覆跟學生強調要鑽進角色裡去,不要著急交稿。把自己帶入到角色裡,掏心掏肺地寫,這種效果和那種理智客觀狀態下的產物是完全不同的。”

臺詞是李瀟作品的一大長處,像《我愛男閨蜜》裡,黃磊的臺詞又多又密,金句頻出,但是這點對於她的學生們來說卻並不容易學。在李瀟看來臺詞的雕琢靠天賦,這是一個很殘酷的事情,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沒有好的韻律感,寫不出來那麼多金句。

李瀟:直男在我心|國劇少壯派(1)

“在生活中,面對同一件事,兩個人進行表述,可能一個人講得活靈活現,而另一個人講得則枯燥乏味,這和每個人說話不同的韻律感有關。這個靠訓練也不見得能得到提升,有時候一些人越是訓練,寫出來的臺詞反而越可笑,跟初衷完全背道而馳。”

由於這樣的弱點不是靠後天訓練能夠彌補得了的,所以遇到這樣的學生,李瀟往往會指點他們揚長避短。與其花心思在臺詞上,倒不如在架構上用功。

“我會全力傳授這些年養成的思維模式和技巧,但是這些對我帶的學生們幫助並不大,因為這些經驗不是親身得到的。這些經驗更像課本上的公式,容易讓他們的創作陷入套路,沒有親身經歷過,就無法轉化成自己的經驗。對於一個編劇來說,多寫多練才是王道,永遠不要偷懶停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