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太后地位高,權力也很大,是不是說明古代男尊女卑並不存在? ?

平方反比定律


幾個人或者一個小範圍的特殊現象,並不能說明社會的整體現狀。以點帶面的看問題,那勢必是盲人摸象,看得既不客觀,也不全面。

“男尊女卑”這個現象,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很久。從青銅時代開始,就已經有了這種現象的出現。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更是很好的為我們佐證了這一現象。

這個現象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男尊女卑的具體體現表現在了哪些方面?既然男尊女卑,為什麼還會出現很多大權在握的皇太后呢?我今天就來給大家解釋一下這些疑惑。

分析

  • 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轉變

在原始社會,大概也就是在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和新石器時代之初,還不是父系社會,而是母系社會。

這個時候,女性的地位要高於男性,女性在氏族公社中掌握著其支配地位,受到人們的普遍尊敬與崇拜。

原因很簡單,這個時候女性對女社會的貢獻程度要相對的高於男性。因為當時的社會還主要是以採摘為生,而且女性有著男性所沒有的能力,即“生育能力”。

無論是從勞動貢獻來看,還是從延續以及發展整個氏族公社來看。女性在當時都要比男性重要。所以,在新石器時代之前的很長時間裡都是“母系社會”。

而到了新時期時代,勞動生產發生了變化,男性以其遠超於女性的體力優勢開始佔據勞動的主導地位。

加之部落之間為了爭奪地盤、資源而爆發的一系列戰爭,都讓男性有了更多的表現機會。這個時候母系社會開始向父系社會而轉變。

從古老的女陰崇拜開始轉向男根崇拜,“男尊女卑”的這種意識開始逐漸形成。

等到了黃帝部落時期,社會開始逐漸的形成宗法制度,男子的地位越發的提高起來。男子可以去代表一個家族,而女子逐漸的成為男人的附屬品。

到了周王朝的時候,貴族階級開始形成,於是就有了“媵妾制”。也就是“媵妾”隨嫁的多妻制。而這,勢必就會引起了未來的財產分配問題。

這就又形成了後來的嫡、庶之分。“媵妾制”與“嫡、庶之分”促成了春秋後期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封建禮法制度,開始對女子的行為加以限制和約束。

到了東漢時期,班昭順應當時的時代背景而做了《女誡》,在這裡面嚴格的規定了所謂的“三從四德”“夫妻綱常”等一系列剝奪女性權利的道德理論。

此後,男尊女卑的現象開始具體化,而且也“有據可循”。

  • 為什麼會有“男尊女卑”這種現象出現。

一個現象的出現,我們需要做的是去探尋其歷史的根源。既然他出現了,那相對而又就會有一定的合理性。

“男尊女卑”現象的出現,是因為當時的男性對社會的影響要遠遠的高於女性。也就是說性別所帶來的天生差異促使這種現象出現。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勞動變得要比之前更為複雜。之前人們為了維繫生活而進行的勞動基本上就只有採摘與打獵。

而在這之後,農耕開始逐漸的走向歷史舞臺。相比之下,男性與生俱來的力量優勢要讓他們更容易在勞動中佔有優勢地位。

另一個就要說到戰爭,當部落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部落之間就會發生圍繞著土地、資源而進行的戰爭。

相對女子而言,男子在戰爭中的優勢是不言而喻的。而戰爭越多,男子的重要性就越發的顯現出來,於是男子開始佔據社會的主導地位。

佔據主導地位之後,男子就成為了部落,氏族的領導者。而相對理性的男子要比相對感性的女子更適合去管理以及推動一個部落的發展。

從此,男性就佔據了整個社會的領導地位。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領導地位變得越發的牢固,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庭說了算的都是男子。

這樣一來“男尊女卑”的現象自然就會形成。而且會隨著封建禮法制度的發展而越來越嚴重。除非從根本上推翻封建禮法制度,否則這種現象無法改變。

  • “男尊女卑”的具體體現

“男尊女卑”在古代幾乎是覆蓋了社會的各個層面。上到國家核心下到底層百姓,大到社會集體小到一個家庭,都有所體現。如果說面面俱到的來舉例子那肯定是做不到的,咱們就簡單的說幾個點。

從國家的權力機關上來說,女性要有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覺悟。女子不用甚至是不能去讀書,她們也沒有機會去參加科舉考試。

國家剝奪了女性學習自由的權力,但卻強加給了她們另一個作用,那就是和親。

在外交上,很多朝代都會選擇以和親的方式來加強外交關係,或者是解除一時的危機。而這時,女性就成為了外交上的工具。

而這個現象不僅僅會在廟堂之上有所體現,在百姓之中也會有所表現。

所謂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這就是百姓們對女性權力的一種壓迫。只要是嫁出去的女兒,無論夫家對她是好是壞,都必須要接受。

如果因為夫家的虐待而逃回到孃家,即便是自己的父母兄弟都會認為這是一種恥辱。

整個社會對女子的認可度也極低,而且給女性設置了苛刻的道德枷鎖。人們常說的“沾衣裸袖便為失節”在古代絕非是笑話。

女子在古代的時候,穿衣裝扮都受到嚴格的控制。而且“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這種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要求貫穿在整個社會當中。

沒有政治地位,沒有婚姻自由,甚至就連人身自由都沒有,這就是古代社會女子的生活狀況。封建禮法用一把枷鎖牢牢的控制著女性,這對於女性而言是喪失人性的。

  • 為什麼會有皇太后手握大權的現象出現

歷史所記錄的,往往是對歷史有影響的人。而我們所熟知的也是那些歷史上著力去宣傳的。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有影響的女性,呂后、竇太后、王政君、劉太后、慈禧太后,還有中國歷史唯一的女皇武則天。

但我們必須要清楚的認識到,這些人的出現只是社會上的個體現象,而並非群體現象。中國歷史上更多的是沒有任何權力的皇太后,他們只有一個所謂的稱號。

比如說漢武帝的母親王姪,她並沒有掌握任何權力,這個女人能做的只是為自己的親戚謀利而已,想控制漢武帝那就是做夢。

包括宋神宗的母親高太后,她作為變法的反對者,在宋神宗時代卻沒有任何作為,面對積極變法的兒子她根本無法控制,只能控制後來的送哲宗。她雖然後來有了權力,但也要分是由什麼樣的人來掌權。

還有北齊的婁昭君,這個太后當的不僅沒有什麼權力,還被自己的兒子,北齊文宣皇帝高洋打過,可以說活的是比較窩囊的。

說這些,其實就是在告訴大家一個事情,皇太后之所以能夠掌握大權,需要的是眾多條件促成的。所以,這隻可能是個例,而沒有社會共性。

那這些條件又都包涵什麼呢?

所有的皇太后能夠掌權,幾乎都免不了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主少國疑”。

因為皇帝年少,或者皇帝本身個性軟弱,沒有能力去把控朝堂的局勢,這才給了皇太后垂簾聽政,掌控大權的機會。

另一個就是皇太后本身就有著極強的權力慾望。向呂雉、武則天、慈禧這些女人本身就有著很強的權力慾望。

他們的慾望都不低於男性,這幾個人就連老皇帝在的時候,都要在權力上面一爭高下,更別說換了新皇帝了。

除了皇帝、皇太后兩個主要角色之外,還有一些因素我們也需要重視起來。

在很多掌握大權的皇太后的背後,都有一個自己的利益集團來給她撐腰。

這個利益集團或者和她有親緣關係,比如說呂后背後的呂氏家族,或者要指望皇太后給自己謀利,比如在武則天當上女皇之前的許敬宗、裴炎。

由此我們就可以發現,即便是權力再大的皇太后,她也只是一個利益集團的代言人,想讓她獨立出現是很難的。

哪怕是武則天,如果沒有想要依靠她而上位的人,和她背後的武氏宗族,想坐穩女皇寶座,那也是絕無可能。

另一個就是後系與朝臣之間的相互制衡。很多時候皇太后掌權也是一種政治的需要。需要以後系來制衡權臣,防止權力全部集中在大臣手上。

分析

“男尊女卑”這一現象,是封建禮法社會的一個陋習。它剝奪了女性所應該擁有的權利與自由,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即便是今天還有著重男輕女的現象。

而之所以會有手握大權的皇太后出現,這只是一個個體現象,並不能由此而證明社會群體的“男尊女卑”。

皇太后能夠手握大權,是由多重因素而形成的。從主體上來看,是這些皇太后本身,就有著比極強權力慾望。而且她們身後也有著需要支持她們的利益集團。

另一個就是在“主少國疑”的情況下 ,為了維繫政權的平衡,有些皇太后不得不去掌握權力,來與群臣形成制衡關係。


再言春秋


在古代,“男尊女卑”這一封建倫理觀念是一直存在的。

追溯到舊時社會風俗,女性最開始是受到尊敬和崇拜的,那時候的女性在氏族公社中居於支配的地位。

後來隨著父系氏族社會的確立,男子以體力上的優勢逐漸在生產部門佔據重要的地位,那麼女子就在生產和戰爭中退到了次要地位。

“男尊女卑”思想的萌生,最早是發生在青銅器時代以及早期的鐵器時代。

到了東周時期,可能是貴族階級實行的一夫多妻的“媵妾制”,使得媵妾的地位比普通的妾地位高的多,自那以後,也就產生了嫡庶之分。

雖然早期的儒家禮教有對女子的行為僅僅進行了一定的限制,但是東漢女學者班昭著作的《女誡》則是系統的羅列了夫為綱常以及三從四德的行為綱常,讓男尊女卑的觀念更具體化了起來。

加上在當時封建社會特定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環境下,體力勞動往往是社會所需要的,而這些又都是男子的強項。

也正是因為這樣,女性便只能從事輕工業的農活來創造自己的價值。

因此,男子在當時成為了家裡唯一的經濟來源,而經濟條件的提高,其家裡的主導權也就相應提高了。久而久之,“男尊女卑”的思想也就無形中在這些人的腦海裡形成了。

既然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為什麼還會在歷史上出現“漢有呂后、唐有武曌、清有慈禧”這樣的中國掌權女性呢?

一、當時的客觀環境,給了呂后、武曌、慈禧涉及政治的機會

在男權社會下,除了皇帝是男性外,其朝堂上的參政成員也大多數都是男性。而呂后、武曌、慈禧這三位女性之所以能夠涉及政治,可以歸納為兩點:

1、登基的皇帝年幼無知,需要太后代理參政

2、登基的皇帝很弱勢,名義上雖是“九五至尊”,但是“有名無實”,太后為實際掌權人

【呂后掌權】

劉邦去世後,劉盈即位為皇帝,此後呂后便開始獨攬大權,積極培植依附自己的勢力。在惠帝離世後,呂后便將南北軍交由呂臺、呂產、呂祿掌控。其實呂后這樣的操作,已經違反了“白馬之盟”的約定。

而呂后通過變更王朝的疆土,趁機打壓同姓王的勢力以及朝堂上軍功貴族,來加強皇權。

隨著呂后的逝世,她所做出的集權努力也遭到了清算。不久後,齊國的劉襄、劉章等人聯合軍功貴族,入宮發動政變,很快結束了呂氏統治,史稱“諸呂之亂”。

【武曌稱帝】

在唐朝,女子也可以像男子那樣讀書、玩耍,雖然沒有到達男女真正的平等,但是相比其他朝代開明瞭很多。

由於武則天個人的膽識和野心,即便她中途進去感業寺,最後還是能被李治給解救出來。而從感業寺出來的武則天,先通過幫助王皇后扳倒蕭淑妃,再通過“廢王立武”的事件,讓自己成為了真正的皇后。

在那之後,李治駕崩貞觀殿,命李顯即位,尊武則天為皇太后。然後李顯又被武則天廢黜為廬陵王,最後武則天臨朝稱制,自專朝政。

【慈禧垂簾】

慈禧在成為咸豐妃子的時候,就已經顯示出其政治才能了。通過協助皇帝處理一些國家事務,慈禧也積累到了一定的資源。

而在咸豐皇帝死後,27歲的慈禧就夥同恭親王等人,處理了載垣、端華和肅順,並將剩餘五人免去贊襄政務大臣職務。

除此之外,慈禧還將慈安太后當幌子,實行雙人垂簾聽政,其實際大權還是掌握在慈禧手裡,只是滿朝文武誰也不敢抗議。之後,慈禧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垂簾聽政了四十餘年。

二、“呂后、武曌、慈禧”雖然擁有了最高權力,但是在“男尊女卑”的思想下,並不能被大多數人所接受

對於“呂后、武曌、慈禧”這三個人,後世的評價都是毀大於譽,一方面是因為這三個人都有一定的政治頭腦,另一方面她們的權力的合法性在當時的封建社會還是具有極大的爭議的。

雖然呂后在劉邦去世後獨攬大權,更多的是為了呂家的利益,甚至可以理解為有私心沒有野心,但是最後還是出現了“諸呂之亂”。雖然說武則天成為了歷史上唯一一位的女皇帝,但是她最後面臨的仍舊是還政於唐。慈禧更不用說了,慈禧當時面臨的局面是外有英法,內有太平天國等一系列運動,而慈禧執政的高明之處是善於利用權衡之術維持清朝的統治。

總而言之,“呂后、武曌、慈禧”這三人在政治手段上雖然都表現殘暴心狠,但是呂后的“無為而治”、武則天的“貞觀遺風”,慈禧的“同治中興”,也能側面看出她們的政治能力出眾,治世之能力儼然達到了一個合格的政治家的標準了。


秋原歷史


不奇怪,在中土歷史上,女性的地位並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歷史的推移,在特定的時間段裡,不斷降低的。其中以南宋作為分水嶺(也有人認為是明)。

一、先秦時期

商朝之時,根據甲骨文的顯示,女性是擁有男性一樣的地位的,就如商王武丁,在甲骨文的記載中,擁有60個妻子,其中有位叫做婦好,根據一些學者的推斷,婦好極大可能擁有自我的部落及軍隊,商王武丁想要見妻子婦好時,還需要讓奴隸去請求通報。

且在甲骨文的解析中,商代的祭祀多為女性,這個階級擁有與商王平分天下的權利,也擁有自我的部落及軍隊體系。

可到了周朝,就突然出現了180°的轉變,周朝制定的禮儀中,女性的再也難於出現在朝堂之中,甚至就連祭司也都是男性擔任(“楚蠻”例外)。

當然也有例外,除了楚國之外,還有秦國,秦的祖先本身就是商朝遺民,後冊封於西狄之地,在禮法上大體以周禮為主,內部還融合了少許的部分商禮及狄羌禮節。

因此在春秋戰國時期,山東五國少有女性能參與政治,就算有也多是後宮謀劃而已。可在秦、楚兩國,卻有女性能參與九五之爭中。就如秦宣太后羋八子(羋月),其為楚人,嫁入秦國,以太后名為執政秦國,在位期間為了佔據義渠,委身與義渠王,後設計誅殺義渠王吞併義渠;同時任用楚國人執政秦國時期,又騙取楚懷王信任囚禁楚懷王,為秦國打下了吞併六國的基礎。可當秦昭襄王親征之後,她就退回幕後。

羋八子(又作羋月)開啟了中土歷史上,太后親征的先河。

另外秦國以法家為尊,法家制定的秦律中,嚴格規定了女性是擁有一定的繼承權的(雖以男性為主),同時在某些特定方面,與男性平等,如:妻子可以誅殺通姦丈夫,無罪;丈夫若無故毆打妻子,妻毆夫同等處罰;夫死而妻自嫁,取者勿罪。

二、漢唐朝時期的律法規定,女性成為了男性的附庸

漢朝獨尊儒家之後,儒倡周禮,復古禮。因此“男尊女卑思想”再次成為國家思想,尤其是東漢時期,班昭撰寫《女誡》,以女性自身的口吻、思想來限制女性的思想。

隋朝時期,歷經南北朝的百年戰亂,當時的女性地位在戰爭中竟然出現了提升,隋朝的律法規定,在分配田產之時,女性同樣也擁有田產:

丁男受露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婦女受露田四十畝。奴婢五口給一畝——《隋律》

可到了唐朝,就開始出現轉變了,《唐律疏議》這部律法,宋代參考延續、明代參考延續、清代參考延續……從武周朝之後,唐中宗復辟,修改過的《唐律疏議》從此就成為一部“男尊女卑”的律法代表作。

女人的地位,連六十歲的老人或殘疾人都比不上。其中最典型的是:寡婦必須守寡才可以擁有政府分的田產,不守寡的、改嫁的是不可能擁有田產的。

繼承權上,雖然有規定女性可以擁有一定繼承權,可若是唐律也規定了,絕戶是指男性死絕,不包括女性。

武則天的武周朝,成為了女性地位低下的最重要轉折點!

三、宋朝是中土歷史上,制定嚴格禮法來限制女性地位的一個王朝!

若是漢唐,只是在律法上限制女性,則宋朝就是用禮儀和律法結合的朝代。

中土歷史上,臨朝稱制的皇后、后妃共有29人,其中,西漢2人、東漢6人、北魏2人、唐朝2人、宋朝9人、遼國3人、元朝4人、清朝1人。宋朝在數據裡,彷彿間就是一個“女人的王朝”,可事實是,為了防止武周再次出現,文人們從律法、禮儀上不斷下功夫,徹底限制住女性。最為典型的就是“裹小腳”,纏足始於隋,興於宋。

但是宋的女性地位有明顯的分水嶺,北宋早中期,女性的地位還比較高,在律法上規定了女性是擁有繼承權的,且還能上街做買賣。

可從王安石變法之後,一切都變了,黨爭!北宋的黨爭,從開始的不流血,成為了齷齪的代名詞;從朝堂上蔓延到民間。保守黨的歐陽修表彰過被陌生的男人拉過手就砍掉自己手的寡婦。只因為新黨認為這個寡婦迂腐……

南宋偏安一隅,國土的損失,開封的女人淪為外族之奴,趙構即位後,金人為了羞辱南宋上下,一時間南宋多地竟然出現許多文章,專門書寫金國內的勳貴女子們的慘狀……

“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就成為了儒家理學派所提倡的女子貞潔

四、明代朱元璋

元代時,草原的習俗中,女人雖然是需要附屬於男性,可女性卻又有一定的繼承權,即附庸於家族男性、子嗣,代為行為權利。另外駙馬在迎娶公主後,是可以擁有實權、軍權、封地的。可是在漢地,漢法越來越提倡“烈女”。

到了明代,朱元璋聯合儒家理學派,將儒學理學派制定的禮法,糅合進了律法之中,從此奠定了明清兩朝,女性地位相對低下(西方女性地位,是到了工業革命後,才逐漸放開的)。

總述

其實,還有另一件事——溺女嬰!

在殷商的甲骨文中,顯示出商人在生兒生女時的情況:“生男為嘉,生女為不嘉”。戰國時期《韓非子·六反》:“且父母之於子也,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到南北朝時,“世人多不舉女”。

而明初時,在江浙一帶,溺死女嬰的現象已經成為當地社會的常態。逼得明朝政府不得不立法,規定溺死女嬰如同殺人罪。可這種現象在江南區域一直到清末民國時期依舊存在。

這主要是古代生產力低下,男丁相對女丁而言,在惡劣的大自然、和殘酷的爭奪資源時,更具有競爭力。可是也由於生產力低下的因素,導致了一個普通家庭,無法承擔更多的人口,俗話說“半大小子,吃窮老子”。因此在古代,就陷入了一個死循環中。

即:畝產只有百來斤大米的古代,農家必須要保證有3畝及以上的土地才能維持該戶的口糧,多生一子,就需要開墾更多的土地,可在清代以前,是有人頭稅的,因此古代的農家最多能養活3-5個孩子。再多就因賦稅壓制而導致崩塌。同時女丁在開墾、搶奪土地時,沒有男丁那麼強的競爭力度。因此女丁只能在生出後被遺棄……


圖片均來源網絡


史之為用


古代皇太后地位雖然很高,但不是所有的太后權利都很大,題主舉例說明的呂后、武則天以及慈禧恰恰是男尊女卑的社會的一個縮影,皇太后的地位和權利來自於男權,而不是女性本身。

呂后、武則天、慈禧

呂雉是陪著劉邦打天下的患難之妻,也是封建時代第一位皇后、太后,劉邦稱帝之後,呂雉協助劉邦誅殺了許多有可能威脅到大漢江山的重臣,是劉邦最得力的助手,而劉邦卻數次想廢掉和呂雉生下的嫡長子劉盈,改立和戚夫人所生的劉如意為太子,最後被朝臣所阻,劉邦死後,劉盈登基,而劉盈闇弱,呂雉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將自己的外孫女嫁給劉盈為後,又偷劉盈與宮女所生之子劉恭予自己的外孫女,謊稱為劉盈嫡長子,劉盈死後,劉恭繼位,開啟了呂雉臨朝稱制的時代,十六年後,呂雉病死,呂家滿門被誅。

武則天本為唐開國功臣武士彠此女,先為李世民的才人,後為李治的昭儀、皇后,高宗李治體弱,准許武則天代為處理朝政,高宗死後,武則天開始臨朝稱制,又先後廢掉自己的兩個兒子,以周代唐,自立為皇帝,十五年後,朝臣發動政變,武則天還朝與唐。

慈禧是咸豐帝嬪妃,同治帝的生母,同治皇帝體弱,慈禧聯合了恭親王奕訢誅殺了顧命大臣,開啟了慈禧臨朝稱制的時代,同治死後,慈禧立侄子為帝,是為光緒,光緒皇帝死後,再立溥儀為帝,隨後病逝。慈禧掌權近五十年,整個滿清都是她的陪葬品,可謂生的富貴,死的哀榮。


男尊女卑的明證

研究這三人的生平不難發現,不論是為後還是為帝,她們的權利都來自於男權,更具體的說是來自於夫權和子權。她們掌權之路的過程先是成為皇帝的妃子,通過皇帝來獲得一部分權利,最後再通過自己的兒子登基之後再獲取一部分權利,而且她們的皇帝兒子都有一個闇弱無能的特點,而她們都是遙控皇權去發號施令,呂雉和慈禧,離開了各自的劉姓皇權和愛新覺羅皇權那什麼都不是,也不被承認,武則天雖然成功稱帝,但武周只是外殼,它的內在還是李唐,因此最後輕而易舉的被李唐拿回了權利。看似她們擁有滔天的權利,本質上不過是因為皇家無人有能力掌控權利,她們身為皇帝的生母,依託皇權存在,將皇權的使用權暫時寄託在她們手中,等到皇室有人能掌控權利時,可以輕而易舉的收回,她們不過是一群代行者而已。

總而言之,父系社會就是一個男尊女卑的社會,不論出過多少女梟雄,女豪傑,都只是依附在男權之上的蔓藤。


達達說歷史


皇太后地位高權力大的朝代也不多,能做到執掌朝政拿到權力的人更是稀少,武則天這樣的女皇帝歷史上只有她一人,而慈禧太后這樣的實權派太后歷史上也不是太多,但幾個人是不能改變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社會地位。

男子依靠科舉可以走向仕途女子無任何權力可言

古代的男子可以通過科舉制度寒窗苦讀出人頭地,而婦女是不能參加科舉的更不能做官,甚至連參加軍隊都不行,因此男女在古代地位差別很大。女子在古代是沒有財政權力的,甚至連遺產也沒有支配的權力。假如丈夫死後這些財產就是兒子的,沒有兒子可以用來養老但不能贈與他人。

《禮記·內則》中規定:婦女不能有私有財產,不能把家中的財產借給別人或讓給別人,那怕是親兄弟,也不能私自贈予,只有得到父母的許可以後才行,從孃家帶來的隨嫁妝套物產田業,也應歸入夫家的財產中去,不得私有。
  • 古代女子在一出生就和男子有不同的待遇

古代的女子不能分田地,唐朝的均田制分地只是給18歲以上的成年男子,而女子在唐朝的人口登記中是不計數量的,而女子更是沒有受教育的權力,因此古代的女子是受到嚴重歧視和壓制的。

男子受到法律的尊重而女子要受到道德的約束

古代的男子有法律的特權,宋代李清照在狀告張汝州時無論輸贏都要坐牢。到了明代更嚴重,明代法律規定假如妻子毆打丈夫不管有傷無傷都要杖一百,並可作為夫願離婚的條件;假如把丈夫打傷重至殘疾者要判絞刑,打死者判斬首,故意殺害判凌遲極刑;

但要是丈夫毆打妻子,沒傷就沒有罪,打傷了也要徵得雙方同意才可離婚。因此在法律上講男子比女人地位的優勢就更明顯了。

  • 古代的女子還要受到貞節觀念的制約

古代男子三妻四妾都很正常,續絃那更是理所當然,但是女子就不同了,《大清會典》規定:三十歲之前守寡,至五十歲不改節者稱為節婦,殉家室之難或拒奸致死者成烈婦、烈女。未婚夫死,聞訊自盡或哭往夫家守節者稱貞女。

女子守節越悽苦,家族所獲得的榮耀就越大。於是無數的“貞節牌坊”便在女子失去幸福、甚至犧牲生命的痛苦中樹立起來。

總結

幾個有實權的皇太后不能改變古代男尊女卑的事實,連小白菜案中的無辜的小白菜還要因為慈禧太后的特赦才能無罪,因此古代的女人無地位可言是男子的附屬品,幸福都是偶然的,而悲慘才是事實的真相。


秋雨魯北說歷史


這個是以點概面。

首先,中國古代皇帝上百,真正的女皇帝只有武則天一個,百分之一都不到。

其次,一些實際掌權的,類似漢代呂后,慈禧這些,也僅僅是少數幾個,比例太小。

說男尊女卑存在,是基於下邊幾個因素的。

1. 繼承權,在歐洲,女子是擁有著繼承權的,也就是說,女子同樣可以繼承王位,而在中國,女子是沒有繼承權的,只有皇太子,聽說過皇太女沒有?皇帝死了,哪怕無子有女,也是抱養其他皇族的兒子繼承,而非親生女兒,比如宋仁宗。哪怕你舉的那些例子,那些手握重權的女子,哪一個不是靠自己奮鬥上去的,有哪個是靠繼承得來的。

2. 對國家的掌控,一個國家的控制,並非說只是皇帝或者最高統治者就控制了這個國家的。國家的管理還需要大大小小無數的官員。武則天即便任用女官,官員男女仍然失調嚴重,而慈禧還不是靠一群男性官員控制天下。一個女子的成功,改變不了男尊女卑的整體局面。

3. 社會認知,男尊女卑的局面並非僅僅在於權力,還在於其在社會地位和限制的方方面面受到的約束不同。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女子只能從一而終。男子死了妻子再娶正常,女子死了丈夫,改嫁被人看不起。至於小妾一類的女子,地位就更低了,被作為貨物買賣,作為禮物送人的所在多有,女子能把自己丈夫送人嗎?


葉飄刀


能出頭的都是少數。

這個也跟當時的環境有很大關係。比如武則天的地位。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當時社會對於婦女比較寬容。在她之前還有一位獨孤皇后,就是隋文帝楊堅的老婆。當時和皇帝並稱二聖。就是說不是簡單的皇帝老婆,是真的擁有和皇帝差不多的權利。第二就是當時很多寒族實力渴望進入朝廷。武則天就是依靠這幫人的幫助扳倒了長孫無忌一幫人。第三就是佛教開始崛起。佛教講究眾生平等。給了她很好的藉口。

其他的時候還是男人更容易出頭。


遍歷知識


皇太后歷朝歷代所給予的禮遇也不近相同。

北魏時期,後宮只要是女性生下皇子被封為太子之後,一律處死。皇后也是如此,更別提能熬到皇太后的位置了,母死子貴這樣殘忍的制度讓人心惶惶,無論是嬪妃還是皇后懼怕生子。

所以,到了北魏中晚期就沒有執行得那麼嚴而已。

隨著漢朝皇太后及其家族政治角色的不同,所受待遇也不同,東漢時期皇帝大多年幼,那麼有些皇太后就代為執行權利,地位可算是相當高了,然而,動亂時期,爭權奪位現象也嚴重,如果兒子被廢位,皇太后的頭銜也難保。到頭來,不過是被兒子的命運所牽扯,哪有真正享受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尊貴,所以,即使是皇太后,男尊女卑的現象依然存在。

直到武則天的出現,夫死後,作為皇后的她自然升為皇太后,隔簾輔住幼子處理國事。可野心如她,怎可能甘心屈居幕後人,所以她直接稱帝了,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女性皇帝。不過,已經不是皇太后的她也不在該題討論範圍內了。

在所有朝代中,能夠被尊為皇太后的,不僅要看皇帝和皇太后之間的血緣關係,更要重視彼此的法定關係而定。也就是說,皇太后不一定是皇帝的生母,有可能是先皇的皇后,這是歷代傳承下來的規矩。

別看古代女性做到皇太后的位置,可算是熬到頭了,皇帝見她都要行跪拜之禮。看似權利如此之大,不過是龍中之鳥。該遵循的繁複的傳統禮儀一樣都不能少,大多時候,皇太后只能是和皇后管理後宮。

即使是千年難遇的如慈禧這樣手握專權的皇太后,擁有執政的權利,擁有選皇子的權利,拋開這些權利的背後,依然未能改變“男尊女卑”女子從屬於男子這樣根深蒂固的思想。


女見


古代皇太后地位高、權力也很大,是一個文化上的矛盾之處,但並不代表古代的時候男女的地位平等,反而說明了,古代時候男尊女卑的情況非常嚴重,女性只有這麼一個出頭的機會。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古代文化:

一、男尊女卑

在原始社會的時候,我們的先民是男女平等的社會,屬於母系氏族社會時期,人們往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隨著時間地推移,母系氏族社會逐漸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那個時候差不多是商朝的時期,在商朝前期,商王基本都是一夫一妻制度,然後慢慢地變成了一夫多妻制度,然後再變成了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女性的地位逐漸下降。

商朝中興的時候,還出了一個有名的王后,叫做“婦好”,她不但是商王的多位王后中的一位,還是商朝的一個大將軍、大祭司,擁有自己的封地,擁有法定的財富和地位,可以說,那個時候,女性的地位還是跟男性平等的。但到了商朝後期,女性逐漸成為男性的附屬品。

到了周武王伐商紂王的時候,拿出了一個商紂王的罪狀是,說商紂王寵幸妲己,說他“惟婦言是用”,說妲己“牝雞司晨”。這個理由著實有點古怪,你討伐紂王,就說紂王有什麼錯就好了,跟妲己有什麼關係?這就說明,那個時候女性已經開始成為附屬,妲己是商王的附屬,所以要為紂王承擔罪名。

從此,“牝雞司晨”這個成語就成為了幾千年來對於女性的汙名化的重要詞彙。

差不多就是從商朝後期開始,開始出現了男尊女卑的情況,女性成為了男性的附屬品,慢慢地不再有自己的姓名,成為“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的第二性。

《周易· 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天地之大義也。”

二、百善“孝”為先

除了男女之間的不平等文化之外,我們國家還有一個重要的文化,叫做“孝”。

《呂氏春秋·孝行》:“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務,而萬事之紀也。”

百善“孝”為先,作為人子,務必要孝敬父母。古代的孝敬包含了“順從”的含義,不能“忤逆”父母。

父母對於子女擁有幾乎無限的權力,就算是父親去世了,兒子當家了,也要孝敬年老的母親,定時請安,膝下承歡。

當然,不同的家庭會有不同的情況,如果母親柔弱一些,很多的事情交給兒子去處理,這也沒有問題。但如果母親強勢一些,兩個人之間遇到點什麼矛盾,那麼全世界都會要求這個兒子聽母親的。

就算是秦始皇,他的母親跟嫪毐偷情,生了兩個兒子,秦始皇也只能將母親關在宮裡不見她。但就算是這樣,他還是被大臣們罵他不孝。

所以,在古代,如果皇帝的女人生下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當了新的君主,走馬上任的皇太后幾乎就是這個國家至高無上的君主。如果這個兒子年紀小,性格軟弱,皇太后乾綱獨斷也是有的。

當上皇太后,幾乎就是古代的女人最大的理想,就跟男人當上皇帝一樣,是最大的成就。

三、夫死從子,但子要“孝”母

男尊女卑,“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但“子要孝母”,這就形成了一個矛盾。

藉著這個矛盾,女人們可以為皇帝生下兒子,然後兒子繼位,自己當上太后,擁有無上的權力。甚至像是武則天一樣,自稱“聖母神皇”,登基為帝。

總結:

可以說,在古代,雖然男尊女卑,但是母親對兒子的權力卻是凌駕於男尊女卑的社會規範之上的。所以這也成為了古代的皇太后可以控制朝政,控制皇帝的原因。

歡迎關注@二凰士 歡迎有感興趣的夥伴在評論區留言與我討論~


二凰士


你好,男尊女卑是肯定存在,看問題的維度不同會直接影響我們對它的認識。

我們慣常說的男尊女卑是橫向上的。也就是在同一層級裡,受三綱五常的約束,女子通常是依附在夫權之下的。在夫妻地位裡面,男性居於主導地位,一個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古代男性可以娶三妻四妾,但是女性除非夫死,負責只能侍奉一個夫君;還有一個最深刻的體現就是古代女性是不入族譜的,也就是說在對家族傳承的貢獻上,幾乎就默認只有男性的功勞了,這種尊卑有多強烈,可以體會一下。

但是在影視劇裡,我們又可以感覺到很多女性權力巨大,顛覆我們對男尊女卑的認知。這其實又是縱向上的一種體會了。

從縱向來看,我們古人又是格外重視孝道的,重視到什麼程度呢?簡單的說孝道大於男女間的尊卑,或者說長幼尊卑大於男女尊卑。只要輩分大,不分男女,那就是大。所以在縱向來看,即使是女性在小輩面前也是有絕對權威的。所以皇太后在皇帝以及皇帝的那幫大臣面前也是有權威的。因為他們是縱向的比較,孝是跨越男女尊卑。

但是皇后就不一樣了,皇后要看皇帝的臉色行事。武則天、慈禧等能夠擅權是因為皇帝死了,能夠制衡她們的夫權消失了。還有一些皇后比較喜歡干政,比較強勢,不是因為男尊女卑不存在了,而是皇帝的容許或者默許,這就相當於一種皇帝授權。一旦皇帝不允許了,那麼皇后就進冷宮了!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